新聞學期末報告
成員:何若男、劉彥彤、田智雄、黃晨純、張霞蔚、陳毅龍
太陽花,且看花開花落播種去
太陽花學運是2014年3月18日起臺灣的大學學生和公民們共同發起佔領中華民國立法院所引起的社會運動事件。3月17日下午內政委員會中,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張慶忠以30秒之速草率宣佈完成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委員會審查,引發一群大學與研究所就讀學生的反對,並於18日18時在立法院外舉行“守護民主之夜”晚會,抗議輕率的審查程式;之後有400多名學生趁著警員不備,而進入立法院內靜坐抗議,接著于晚間21時突破警方的封鎖線佔領立法院議場。在26個小時內便有以學生為主的1萬多名民眾,聚集在立法院外表達支持。參與佔領立法院議場行動者,主要學生領導人為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的成員,包括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研究生林飛帆,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研究生陳為廷、魏揚、世新大學社發所研究生陳廷豪等人。週邊的支援群眾則由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公民1985行動聯盟與各個社會運動團體進行組織。
3月18日一群以學生為主的反服貿抗議民眾,於當日傍晚突破警力沖進立法院議場,佔領主席臺,高舉布條,試圖以人民的力量去阻止服貿協議的通過。佔領立院的學生以座椅堵住立院內的所有出入口,並要求馬英九總統親自到國會回應人民要求。
3月18日當晚九點時,原在立院外抗議的學生及民眾,分別從濟南路、青島東路等出入口,陸續沖進立法院試圖佔領議場。過程中,學生向員警高喊「員警冷靜」、「不要推擠」,但警方仍是與學生發生多次推擠衝突,有學生被推倒在地,遭踩踏受傷,亦有多名員警在推擠中受傷。其佔領立院的行動持續到3月19日,立院的出入大門已被警方以人牆阻擋,以防再有民眾闖入,無法進入立院的民眾則選擇在立院旁,以靜坐或演說的方式表達對於服貿協定以黑箱通過的不滿。靜坐的區域大致可分為青島東路與濟南路兩塊區域,靜坐于青島東路的民眾多由學生所組成,濟南路則是由其他社運團體占大多數,不論組成的份子為何,他們的要求均是反對服貿的黑箱作業並希望馬英九總統能出面說明。
2014年3月19日上午8時,在議場內部的抗議學生召開開記者會並且提出3項訴求,其中包括要求警方立刻退出立法院、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道歉以及行政院院長江宜樺下臺等實質作為、因為《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審議過程非法而應該立刻重新審查,並且要求立法院盡速完成兩岸簽署協定時的相關法案並且在這之前暫緩雙方高層相互訪問與協商。上午8時許,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人士陸續到立法院青島側門廣場中間發表演說,並且呼籲“員警不動,我們不動”以避免激烈衝突爆發,同時也數次帶領抗議群眾大喊“王金平、撤員警”等口號。同時在立法院議場外也組成了以黑色島國青年陣線、臺灣守護民主平臺等團體代表和學者為首的10幾人活動決策小組,在議場外設立指揮中心並且依照各團體的性質進行職務分工。根據警方統計截至晚上10時為止,包括濟南路上約有2,000人、中山南路廣場上約有2,500人、中山南路人行道上約有300人、青島東路上約有2,500人、青島東路院區約有1,000人以及議場內部的500人,共計近9,000人參與這次抗議活動,其中有15人受傷。
3月21日早,王金平拒絕進入總統府開會,王認為服貿爭議是國會裡面審查法案所面臨的爭議,馬英九決定尊重國會,朝野願意來解決這事。議場內在開完記者會後,派人到場外說明。負責發言的學生說,服貿爭議不全來自國會,事實上馬應負絕大多數的責任,要求馬政府在立法前,不得與中國作任何談判或協定的簽署,這也是馬政府所該去負責推動的,任期之內推動的立法都是馬的責任。
3月21日12點前王金平未以明確態度回應學生。學生發言人說:“所以我們剛剛決定,從明天開始,不只在國會這邊是一個佔領的現場,我們將號召全國的人民,遍地開花,到當地的國民黨部去要求黨主席能迅速的來處理服貿爭議。”接著表示,要求當地選區的國民黨立委不要在國會裡面死守著要讓服貿闖關通過。學生帶領者呼籲到場的學生及民眾要小心,他們表示,因為各位的鎮守,所以不敢帶大批的警力進會場抵制。但是當晚接到各式各樣的情資,說員警後方的備用庫裡面,放了催淚瓦斯、警盾一批批運入警方的後備裡面,而附近還出現灑水車。
王於當日下午在官邸進行朝野的協商,邀請在野黨團的協商,聽取在野黨團的意見。但是學生們認為當日到國會來,要的不是密室協商,是國會議員、議長公開面對人民的要求,應介入張慶忠的協議,如馬王互踢皮球,現在唯一處理的方式就是黑箱的朝野協商。學生們依舊要求總統馬英九道歉、行政院長江宜樺下臺,以及立即退回服貿,並在完成立法前暫停所有兩岸協商與高層互動。
3月22日,是學生反服貿佔領立法院行動進入的第五天,行政院長江宜樺前往立法院現場與學生進行對話。22日下午4時,江宜樺青島東路立法院外,他步行進入現場途中被現場群眾和媒體層層包圍。雙方站定後,學生代表林飛凡首先介紹了他自己,接著他要求江宜樺先答應學生們退回服貿協議、立院本會期間制定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兩個要求,之後再進行雙方對話。江揆則表示行政院是基於服貿對於未來自由化的幫助才送到立法院,並不打算退回服貿協定,但是支援服貿協定能在立法院得到實質逐條審查。關於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他表示,已經決定分成四個階段去讓國會和社會的大眾監督,後來也獲得王院長的原則上的首肯。之後他被打斷說話,學生們開始高喊「退回服貿!」。
林飛凡表示,既然江宜樺已經表明立場,無法答應學生提出的兩個對話前提,那對話也無法再進行。要求馬總統出面回應,並帶領群眾一起高喊「馬總統出面!」的口號,接著謝謝江宜樺的到來。在全場「退回服貿!」和「馬總統出面!」的呼喊聲中,江宜樺離開了現場。22日晚6時,江宜樺隨後召開了記者會,呼籲學生離開立法院。而學生則表示,他們對江宜樺的回應非常不滿,除非總統馬英九出面回應,否則他們將會繼續佔領立法院。
4月1日下午1時,張安樂聯合其他團體聚集到立院旁的中山南路,舉著大聲公發表演說,希望能與反服貿的學生「對話」,在場的民眾高舉國旗,張安樂呼籲支持者跟著國旗突破警方的人牆一起沖進立院。不過警方怕雙方人馬發生衝突,早已從上午開始就全程待命,管制的範圍包括林森南路、徐州路、中山南路、忠孝東路等,幾乎將整個立院圍起來,但主要範圍仍是以學生靜坐區為主。整場集會雖有警方派出人牆層層阻擋雙方發生衝突,但張安樂所號召的反反服貿的現場仍發生幾波零星的小衝突。一名反服貿的學生與現場反反服貿的群眾發生口角,所幸現場待命的警方迅速將爭執的民眾架開,以免衝突擴大。
4月6日,立法院長王金平赴議場探視學生,承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召集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相關黨團協商會議。表示感受到王金平釋出善意後,抗議者於7日晚間宣佈將於10日晚上6時退出議場。這次事件是中華民國歷史上,國會議場首次遭到公民佔領。除了主流媒體的報導外,抗議學生與場外支持者們也透過影片分享網站等網路媒體自行轉播現場實況。本次運動,為繼1990年野百合學運後,備受注目的學生運動。而核心領導人物的社運啟蒙經驗,來自於野草莓運動。
4月7日,太陽花學運的總指揮陳為廷於晚間宣佈,學生將于10日傍晚6時退出立法院議場,並聲明現在太陽花學運的退場並不是代表結束,而是「轉守為攻、出關播種」,攻佔國會只是其中一個手段。
4月10日下午5點,不論是青島東路或是濟南路,都早已擠滿了迎接立院內學生退場的群眾,群眾手持看板或太陽花表示對於這場學運的參與者表達支持。學運10日傍晚6點8分退出立院議場,警方馬上接管、關起大門,鑒識人員也進行場內蒐證,維修和資訊人員隨後陸續進入,逐一搬出毀壞或要丟棄的物品,包括學生寫過的白板、立委投票用的票櫃等。廢棄物堆在濟南路口等待清潔隊回收時,媒體發現其中部分物品仍完好無缺卻遭丟棄,學運事件造成了一定損失。
就學運相關問題採訪學運主要參與學生
受訪者:張雅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教系三年級,學生運動長期參與者)
一、訪問者(田智雄):請問你是通過什麼管道了解到這次的學運的資訊呢?可以和我簡單介紹下你參與這次學運整體的情況嗎?
答:之前就一直有參與各種社會運動,也就有機會聽到不是從大眾媒體傳來的聲音,就覺得黑箱的服貿是一個很危險的東西。我們的政府又有著各種毀憲亂政的前科記錄,許多事情證據擺在眼前還不肯承認,黑的都能說成白的。衝入立法院過後,PTT和臉書上一直都有前方的實時播報,也有號召大家到前方支援的,PTT上也是各種集氣文聲援文。這次學運應該是使用臉書世代的台灣大學生一次共同記憶,因為大家都是依靠著臉書以及PTT來傳遞信息,傳遞和一般媒體上不一樣的資訊。從學運到現在我最害怕的便是離開網路,許多消息靠網路傳遞,因為擔心一旦離開了這些資訊來源便會對那些普通媒體不會也不敢報的的東西變得完全一無所知,就連這個世界一下子變得不一樣了也不知道。
二、問:你是自始至終非常熱情也是非常積極的「島國青年」,想請問你在堅持的過程中,最大的阻力是什麼?最大的動力又是什麼?
答:最大的阻力應該是來自我家的689,也就是深藍的父母。世代與意識形態的雙重差異使得家裡人很反對這次行動。還有一股阻力是社會大眾反對的聲音,我一直很好奇的是許多反對學生抗議的人根本就沒有去研讀過服貿相關課題,上電視甚至面對學生的問題一題都答不出來,只會一直講著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但他們根本不在乎經濟發展之外的問題,難道台灣要變的像中國一樣為了中國發展不計任何代價嗎?另外教育商品化的問題看在我眼裡讓我特別生氣。大部份台灣人最弔詭的狀況是,當你問他肯不肯統一、肯不肯當中國人,他們都只會回你他們要維持現狀,而根本不去思考統獨問題,然而在這種顯而易見會對台灣意識產生威脅的條款,他們卻不在乎,在我眼裡若他們要這樣支持黑箱的服貿,就要敢大聲的說他們支持台灣人回歸當中國人,因為這根本一碼子事情他們卻不在乎。
但至於最大的動力,應該說台灣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每次的規模能有幾百上千人就已經很好了。這次能有如此之大的規模,現場的組織動員能力又很強大,現場的氣氛也很溫暖,且可以碰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實對於這個現象我很感動,要喚起台灣的公民意識實在太困難,但這次連網路世代都開始認真的查找相關資料,對台灣來說是一股正面向上的力量。
三、問:想請教你,這次學運中最感動的一幕是什麼?最想感激的人是誰?
答:最讓人感動的應該是長期守在立法院前門的公投們的阿媽阿公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是他們幫學運申請了路權,包括代支付每天數萬台幣的保證金。他們真的默默在後面幫了學運做了非常多實際的工作,但是大家都不太在乎。後來他們被議員惡搞被迫到處搬家之後,也沒有看見很多人聲援他們,覺得很心酸。
四、問:作為一個學運的參與者,你如何評價白色正義聯盟的抗議活動?
答:嘩眾取寵的烏合之眾,訴求完全沒有焦點,訴求很薄弱沒什麼理論基礎,完全就是為了反對學生而反對,這樣才是真正的社會資源空轉虛耗。太陽花學運有個很大的問題是他骨子裡是階級的對立,台灣那種父輩主義很嚴重,大學生對中老年人而言仍然是小朋友,因此不管提出的理論再有理,中老年人仍然會視其為反抗。而白色正義聯盟講的根本不是正義,另外我認為警察很辛苦沒錯,但不該將此責任反饋到學生身上,因為真正有問題的是政府,讓警察超時工作。另外有件很弔詭的事情就是,以往出動警力的大型抗爭活動,如紅衫軍,就根本沒有這種白色正義聯盟出現,因此只要政治顏色對了,在這些白色正意聯盟的人眼裡就不叫”胡鬧”了,這群人追求正義是兩套標準的,因此我本人對他們的評價很低。且他們做了許多莫名其妙的舉動,甚至故意去立法院鬧場還被拆穿,可謂吃相難看。白色正義聯盟一直說自己多愛國,多愛國歌,然而在陳雲林來台十政府刻意撤掉國旗時卻不見這些人去抗議說國旗被打壓,這群人的訴求到底是什麼透過這種事情便可見一斑,兩套標準的團體究竟是為了什麼抗爭應該不言而喻,把自己包裝的如此有理想,實際上根本把這些理想背棄了(我覺得很不屑)
五、問:你覺得白狼這樣的(至少是)曾經的黑道人士,如果必須保證他的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他應當如何參與?社會對此應有如何的作為?
答:白狼並不是曾經的黑道人士,他現在仍然是,並且黑白兩道通吃。為什麼他的人可以隨意打人?為什麼他就可以逃過法律制裁?這些人參與政治,在表面上擺出一副很道貌岸然的樣子,實際上仍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參加政治。但人人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沒有特別需要去保障這種人參與政治,因為他有錢有權,絕對不會是參與政治時被打壓的那一群。另外社會的部分應該要就他的行為進行檢討,為什麼黑道上街打人卻可以被頌揚?說他主持正義?真正有問題的是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反倒不是白狼參與政治。
圖說太陽花
“反服貿”新聞的價值分析
Time span
|
+
|
新聞及時的反應“反服貿”的真實狀況
|
Intensity or threshold value
|
+
|
新聞的影響範圍關乎台灣的各階層,在那段時間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話題
|
clarity
|
+
|
有官方和學生代表發言,還有現場的真實圖片
|
Cultural proximity or relevance
|
+
|
這件事是與台灣的未來社會發展有關,所以關係密切
|
consonance
|
+
|
反對黑箱操作是大家的共識
|
unexpectedness
|
-
|
學生的反應比較大,但是還有一些階層的人是不希望發生的
|
continuity
|
+
|
這事件一直到現在還有持續的影響和發展
|
composition
|
+
|
既有官方的觀點也有學生代表的發言,做到平衡報導
|
Sociocultural values
|
+
|
它關乎社會的自由與民主問題
|
新聞學期末報告分工明細表
組員
|
工作分配
|
何若男
|
負責組員聯絡會議討論;工作分配;
圖文說明以及新聞價值解釋
|
劉彥彤
|
負責會議記錄;
新聞編輯
|
黃晨純
|
提供新聞圖片;
資料的整合和修改
|
田智雄
|
提供新聞圖片;
資料的整合和修改;
人物採訪
|
陳毅龍
|
提供主要的新聞圖片;
新聞編輯
|
張霞蔚
|
提供新聞圖片;
資料的整合和修改
|
會議記錄
第一次會議記錄 2014年5月31日
組長:
何若男
組員:
(1)陳毅龍
(2)田智雄
(3)黃晨純
(4)張霞蔚
(5)劉彥彤
討論主題:
上網把學運發生的經過和時間軸從新找出來,了解一遍。
討論本小組要負責報道的是部分和呈現的形式。
各組員分別把自己到過現場的時間整理出來,包括當時拍攝的照片和現場情況。
由於各個組員去的時間不一樣,有些重要的時間也沒有到現場,所以建議在報道一些重要的時間點可以參考新聞或網路資料,但不要直接引用,盡量多看各個媒體報道的,再整理一遍。
其餘有到過現場的要把當時的情況以新聞稿的方式還原。
各組員透過Line把自己拍到的現場照片發上來,寫新聞稿時要附圖,也要記得寫圖說。
結論:
1. 大家把圖片發到line上,一人負責整理。
2. 下星期大家要把自己負責的新聞稿上傳,然後進行討論和檢討。
第二次 會議記錄 2014年6月8日
組長:
何若男
組員:
(1)陳毅龍
(2)田智雄
(3)黃晨純
(4)張霞蔚
(5)劉彥彤
討論主題
對於學運報道的日期涵蓋:(1)3月18日~ 3月19日 佔領立院的開始時間。
(2)3月22日 江宜樺院長到立院說明。
(3)3月23日 馬總統對學運發表及學生晚間衝行政院。
(4)4月01日 張安樂到場。
(5)4月10日 學運退場。
另外一位組員負責人物採訪。
結論:
1.下個星期五前把完整版稿件發給組長,組長做最後整理及排版。
2.最後提醒報告為新聞稿,不要將個人感想寫入報導中。
第三次 會議記錄 2014年6月12日
組長:
何若男
組員:
(1)陳毅龍
(2)田智雄
(3)黃晨純
(4)張霞蔚
(5)劉彥彤
討論主題
會議記錄、工作內容分配表由誰負責。
最後討論5個媒體識讀的問題。
結論:
1.會議記錄由劉彥彤負責,工作內容分配表由何若男負責。
2.大家一起討論媒體識讀的問題,最後由組長做最終的整理。
3.報告截止日期為6月20日,各組員若要修改新聞稿件,請於這星期完成修改動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