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H1N1新流感

H1N1新流感

1. 誰創造了這個訊息?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自由:
一、寫稿記者:(PS娛樂新聞沒採用)
A. 編譯-鄭曉蘭、鄭寺音、羅彥傑、管淑平、魏國金、陳成良、盧永山、張沛元、陳柏誠

B.記者-林毅璋、林相美、林嘉琪、林曉雲、王昶閔、王憶紅、王涵平、王秀亭、王寓中、王百鍊、王珮華、林孟婷、王貝林、曾韋禎、曾德峰、曾鴻儒、陳文正、陳梅英、陳鳳麗、范家瑜、范姜群閔、范正祥、羅正明、羅碧、羅添斌、洪素卿、洪瑞琴、洪臣宏、洪敏隆、許紹軒、許敏溶、蔡清華、蔡智銘、蔡偉祺、黃維助、黃敦硯、黃淑莉、黃以敬、黃建華、李錦奇、李欣芳、李靚慧、李容萍、李文儀、謝武雄、謝鳳秋、謝文華、陳燦坤、陳柏誠、陳鳳麗、張伶銖、張沛元、張瑞楨、張忠義、張詠淇、楊菁菁、楊久瑩、楊金城、楊美紅劉禹慶、劉力仁、吳俊鋒、吳俊鋒、吳正庭、蘇金鳳、蘇永耀、邱燕玲、邱紹雯、翁聿煌、郭顏慧、郭芳綺、魏怡嘉、彭健禮、姚介修、曹明正、葛祐豪、顏宏駿、鍾麗華、施曉光、廖千瑩、高嘉和、藍鈞達、盧賢秀、方志賢、歐素美、龍柏安、詹士弘、胡健森、游明金、鄒景雯、鄭琪芳、徐正揚、胡清暉、侯承旭

C.地方記者:
a.北部:〔記者魏怡嘉、曾韋禎、施曉光、黃維助、范姜群閔、范家瑜、范正祥、王昶閔、王珮華、王貝林、洪敏隆、李欣芳、李文儀、李錦奇、李靚慧、邱紹雯、郭顏慧、胡清暉、姚介修、許敏溶、許紹軒、廖千瑩、陳梅英、藍鈞達、高嘉和、林嘉琪/台北報導〕〔記者翁聿煌、盧賢秀/基隆報導〕〔記者羅正明/平鎮報導〕
b.中部:〔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記者謝鳳秋、許國楨/台中報導〕〔記者/台中報導〕
c.南部:〔記者葛祐豪、洪臣宏、黃建華、楊菁菁、曹明正、侯承旭/高雄報導〕〔記者方志賢、蔡清華/高縣報導〕〔記者林孟婷、洪瑞琴/台南報導〕〔記者吳俊鋒/南縣報導〕〔記者楊美紅/麻豆報導〕〔記者王涵平/新營報導〕〔記者陳燦坤/雲林報導〕〔記者王百鍊/大城報導〕〔記者詹士弘/虎尾報導〕〔記者黃淑莉/斗六報導〕
d.東部:〔記者陳賢義/台東報導〕〔記者王秀亭/台東報導〕〔記者胡健森、游明金/宜蘭報導〕
e. 外島:〔記者吳正庭/金門報導〕

D.特稿記者:王憶紅(財經)、李錦奇(財經)、鄒景雯(政治)

E.特派記者:本報駐加特派記者張伶銖、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六日報導、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特派記者王昶閔、魏怡嘉/瑞士日內瓦、台北綜合報導

F.連線記者:〔記者黃以敬/瑞士日內瓦─台北連線報導〕、〔記者魏怡嘉、洪敏隆/瑞士日內瓦─台北連線報導〕〔2009-04-29-記者林相美、曾德峰、盧賢秀/連線報導〕

G.來源-綜合二十五日外電(2009-04-26 )、法新社巴黎二十八日電(2009-04-29 )、衛生署、美聯社、路透香港六日電(2009-05-08)、紐約時報九日報導(2009-05-10 )、綜合喀布爾外電報導(2009-05-10 ) 、綜合十一日外電報導(2009-05-12)、美聯社墨西哥市二十八日電(2009-04-29 ) PS.2009-04-29.- 防疫升級 墨西哥列紅色警示-〔記者王昶閔、魏怡嘉、林毅璋、曾韋禎、姚介修、黃維助、邱燕玲、吳俊鋒、曹明正、葛祐豪、林相美/綜合報導〕:此篇報導記者高達11人 2009-04-29.-物資充足 不必搶口罩-〔記者魏怡嘉、顏宏駿、謝武雄、鍾麗華、施曉光、廖千瑩/綜合報導〕-只是則口罩物資新聞居然動用到6名記者 為何此則新聞動用到如此多的記者卻不派多一些派特派員出國採訪? 得以觀察出,地方新聞顯示出北部新聞比例佔最大、編譯人員多採綜合報導

二、所在版面:頭版新聞、焦點新聞、政治新聞、國際新聞、財經焦點、生活新聞、台北都會、北部新聞、中部新聞、南部新聞、自由評論、自由廣場、教育新聞

三、自由時報,吳阿明,聯邦企業集團,聯邦企業集團的成員包括了多家知名的公司,如聯邦商業銀行、聯邦投信、聯邦期貨、聯邦票券、聯邦租賃、聯邦保代、聯邦財務(香港)、聯邦融資(開曼)、聯邦建設、聯邦建築經理、聯邦網通、聯邦先進半導體科技、自由時報等,本集團係以誠信、穩健的企業形象著稱。

註:在民進黨內部,有許多經濟實力雄厚的大家族或企業經營者,長期支援黨外或民進黨。民進黨執政後,有更多的民進黨人經營企業,一些大企業集團也吸收民進黨高官子弟與家屬進入企業管理層,不少企業負責人紛紛加入民進黨,使得民進黨內本身經營企業或有財團背景的人士迅速增加,並由此延伸出複雜的政商關係。

本土親綠企業: 奇美企業集團;長榮集團;霖園集團與富邦集團;新光集團;大陸工程集團;聯邦建設企業集團;大眾電腦集團等。

聯合
4-27
1. 話題版-記者陳惠惠、李祖舜、王光慈/台北報導:豬流感人傳人 我加強入境檢疫
2. 話題版-國際中心/綜合報導:SARS記憶猶新 各國加強監控 (圖與文/陳嘉寧)(圖表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整理/陳惠惠)
3. 國際版-編譯:陳世欽、林沿瑜/綜合報導:旅客趴趴走 豬流感疑蔓延美歐中東 
4. 國際版-國際中心/美聯社華盛頓26日電:見過歐巴馬 墨學者流感死
5. 國際版-編譯林沿瑜/報導:首都封城10天 墨西哥增至81死- (照片愛難擋/法新社)(照片口難耐/路透社)(照片路難行/歐洲圖片新聞社)

4-28
1. 國際運動-編譯田思怡:豬流感1976年侵美一個月後消失
2. 國際運動-國際中心/法新社雪梨27電:澳專家:傳播超快 這幾天是關鍵
3. 國際運動-國際中心/綜合報導:70度可滅菌 WHO:吃豬肉安啦
4. 國際運動/路透巴黎27電:OIE:豬流感應正名北美流感
5. 國際運動-國際中心/綜合報導:SARS有經驗 亞防疫快速
6. 焦點-編譯夏嘉玲:豬流感美病例暴增 蔓延歐洲
7. 頭版-編譯田思怡、陳惠惠、施靜茹/綜合報導:豬流感103死都在墨國 都是青壯年
8. 頭版-記者李順德、陳惠惠、施靜茹:豬流感列第一類法定傳染病
9. 焦點-記者何烱榮、施靜茹、胡宗鳳、胡芸芳、王慧瑛/連線報導:口罩生產線全開「上次是SARS」
10. 焦點-記者陳惠惠、林宜靜、施靜茹:蘇益仁:豬流感3~6個月恐傳台灣
11. 焦點-編譯朱小明:2千萬人躲家中 墨市如死城 
12. 焦點-記者鄒秀明、許紹芹、周小仙:生技紅觀光黑 台股跌成豬頭 
13. 焦點-記者孫中英:經建會:景氣不影響
14. 焦點-編譯范振光、王麗娟/綜合報導:拖累經濟 全球估計損失30兆美元
15. 焦點-記者王光慈、蔡惠萍、羅建怡、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全球警示 暫緩去美墨
16. 焦點-記者李順德、林政忠、李明賢:備戰!疫情再升高 設疫情中心
17. 焦點-記者陳惠惠、潘欣中連線報導:虛驚!自墨歸感冒 男排除染病 
18. 焦點-記者程嘉文、李承宇:別怕!經飛沫傳染 吃豬肉無虞
19. 焦點-記者陳惠惠:列第一類傳染病 24小時內需通報
4-29
1. 北市綜合新聞版-記者錢震宇、莊琇閔/台北報導:H1N1防疫 和平醫院再扛重任
2. 兩岸版-記者陳東旭/綜合報導:不排除新流感入侵
3. 國際版-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新流感人傳人? 沒到墨國也感染
4. 國際版-編譯陳世欽/路透蘇黎世28日電:豬流感病毒樣本容器爆裂......沒事
5. 國際版-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新流感打哪來 4歲童疑禍源 養豬場疑元兇
6. 國際版-東京特派員陳世昌、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抗新流感 麻生上火線
7. 國際版-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六國禁美國豬 美控「打擊貿易」
8. 國際版-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新型流感 吹襲美經濟苗火
9. (表H1N1新型流感疫情/法新社)
(照片苦中罩開玩笑/法新社)
(照片口頭罩透透/美聯社)
(照片型男罩耍酷/美聯社)
10. 焦點版-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自製戰備疫苗 3個月量產第一批 
11. 焦點版-記者李順德、林河名/台北報導:劉揆:看情況升高指揮層級
12. 焦點版-記者施靜茹、陳惠惠/台北報導:口罩搶手 香港向台灣調貨(資料來源/疾管局)
(圖/本報資料照) (製表/陳惠惠)
焦點版-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流感正名 豬價平穩
13. 焦點版-編譯陳世欽/台北報導:先吃藥預防?小心冒出抗藥性
14. 焦點版-記者施靜茹、陳惠惠/台北報導:量產克流感 國內藥廠準備好(資料來源/張峰義、柯明道醫師 製表/施靜茹)
15. 焦點版-記者李祖舜、詹建富、林宜靜、陳惠惠/台北報導:全球大流行 這幾天關鍵期(照片罩住商機 圖與文/陳正興)
16. 焦點版-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疑染新流感 4台生在加隔離
17. 焦點版-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硬出墨國 可令停業
18. 頭版-記者陳惠惠、盧振昇/連線報導:美洲飛台航班 今起登機檢疫(照片來源/記者盧振昇攝影)(表資料來源/疾管局 製表/陳惠惠)(照片來源/記者陳嘉寧攝影)
19. 頭版-紐約特派員傅依傑、編譯:陳世欽/綜合報導:世衛:機場檢疫 難防病毒入侵(資料來源/WHO、新聞報導、路透)
20. 頭版-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衛署正名新流感
21. 財富版-記者孫中英、周小仙/台北報導:若報新流感 觀光股最傷(表資料整理/群益投信 製表/許佳佳)
(圖/記者于至旭攝影)
22. 財富版-記者鄭秀明、陳曼儀、許韶彥/台北報導:企業防疫戰 美廠戴罩 赴墨喊卡
23. 財富版-記者朱婉寧/台北報導:貿協:未傳疫情 美墨台商OK

4-30
1. 基金理財-記者周小仙:墨封城投資人暫減碼拉美基金
2. 北市綜合新聞-記者錢震宇:新流感肆虐 聽奧不輕言停辦
3. 北市綜合新聞-記者莊秀閩:增強免疫力 抵抗新流感
4. 生活-記者林秀美、胡宗鳳:口罩賣光光! N95貴了15元
5. 生活-記者林宜靜:疫情暫趨緩?秋冬大挑戰
6. 生活-記者雷光涵/綜合報導:赴墨參賽 台灣選手落荒逃
7. 生活-編譯莊蕙嘉:墨西哥境外首例 美女嬰新流感死亡
8. 生活-記者林河名、林政忠:抗議不如抗疫 517喊延
9. 生活-記者馬鈺龍、楊濡嘉、薛荷玉:世運聽奧基測 不排除延期
10. 國際焦點-記者陳惠惠:我將分享B肝、健保經驗
11. 國際運動-編譯林沿瑜:新流感警報升級 繼加拿大、阿根廷後 歐盟擬禁飛墨西哥
12. 國際運動-國際中心/綜合報導:WHO:新流感落地生根
13. 國際運動-編譯林沿瑜:風暴擴大 東南亞也緊張
14. 國際運動-國際中心/綜合報導:餐廳酒吧關 墨日損19億
15. 國際運動-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株連豬肉 美也想改名
16. 國際運動-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抗新流感 美:準備好了

5-1
1. 兩岸版-紐約特派員傅依傑、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新流感警戒 升至第五級
2. 北市綜合新聞版-記者錢震宇 台北報導:2人染新流感 全校就停課 
3. 國際版-編譯:高國珍/報導:新流感竄 日本出現疑似病例
4. 國際版-國際中心/路透社華盛頓29日電:新流感竄全球 恐逾3000人感染(照片來源:路透社)
5. 國際版-國際中心/路透社日內瓦29日電:抗SARS果決 陳馮富珍領頭抗H1N1
5-3
1. 焦點版-記者范振和、李蕙君/連線報導:台商陸客6人行花醫隔離
2. 焦點版-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相關70空服員暫停勤務(照片防疫情 先演習/照片來源:圖/張天維 文/劉惠敏)(照片聽演講 全罩了/記者:游順然/攝影)
3. 焦點版-記者劉惠敏、施靜茹/台北報導:早發現早治療 新流感不致命
焦點版-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可先打季節流感疫苗(資料來源:衛生署、台大醫師林秉穎 製表:劉惠敏)
4. 焦點版-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港韓亮黃燈 不玩扣團費
5. 焦點版-記者羅建旺、王燕華、陳智華/宜蘭報導:墨國30多台生 1人今返國
6. 焦點版-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勞工被隔離 薪水有補貼
7. 焦點版-記者盧振昇、陳靜宜/桃園機場報導-記者林秀美、謝龍田/連線報導:機場緊張 彷彿SARS重現
8. 焦點版-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全民戴罩?時機未到
9. 國際版-紐約特派員傅依傑、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新流感免驚? 墨染病沒那麼多(照片來源:法新社)
10. 國際版-編譯田思怡/報導:世衛:病毒突變 別太樂觀
11. 國際版-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墨全國停班 人擠向度假勝地(照片來源:美聯社)
12. 國際版-國際中心/綜合2日外電報導:16國有確定病例
13. 國際版-編譯田思怡/美聯社倫敦1日電:趕製新疫苗 其他疫苗恐缺貨
14. 國際版-編譯林沿瑜/報導:美機上1人有症狀 迫降送醫
15. 頭版-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27旅客全找到隔離
頭版-記者李春/香港報導:港維景酒店封鎖 我13旅客留置(照片來源:記者范振和攝影台防堵)
( 照片來源:歐新社港警戒) (圖表資料來源:路透社) (製表:莊蕙嘉)

5-4
1. 頭版-記者陳惠惠、陳嘉寧/連線報導:200萬片口罩 明起超商上架
2. 焦點-編譯朱小明、王麗娟/綜合報導:新流感 人傳豬 全球首見
3. 焦點-國際中心/法新社華府22日電:病毒源頭 指向加州
4. 焦點-記者周宗禎/台南縣報導:千歲爺挺葉金川 神降旨:口罩不離
5. 焦點-記者林宜靜、陳惠惠/台北報導:人傳豬病毒突變?專家:應注意
6. 焦點-記者陳惠惠/台北-墨西哥市連線報導:女醫師:墨西哥街上空盪盪

5-5
1. 頭版-編譯田思怡/綜合四日外電報導:美墨新流感高峰已過
2. 頭版-記者朱婉寧、賴昭穎/台北報導:口罩5片30元 周四超商上架
3. 話題-記者陳惠惠、賴昭穎/台北報導:新流感疫苗 三個月後量產
4. 話題-記者陳嘉寧、劉雲龍、陳競新、潘欣中/綜合報導:近『墨』者衰 郵輪團 海上漂8天
5. 話題-記者曾懿晴、吳雨潔/台北報導:買貴退差價 口罩貴四倍

5/6
1. 生活-記者陳惠惠.陳智華/台北報導:葉金川:別和醫護搶乾洗手
2. 生活-紐約特派員傅依傑/四日電:世衛:別過度恐慌
3. 生活-記者肇瑩如/澎湖縣報導:增加免疫力 海菜熱賣
4. 生活-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加國冷凍豬肉可售台 活豬禁入
5. 生活-讀者投書/馬哥(超商大夜班人員):早知道,就不賣口罩給葉署長
6. 北市綜合-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月底基測 考生免戴口罩
7. 北市綜合-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捷運員工禁罩 議員:沒人性
5-7
1. 生活-記者陳惠惠、曾懿晴、賈寶楠、朱婉寧/台北報導:5片30元 社區藥局最快周五罩得住
2. 國際-編譯林沿瑜/報導:染新流感 美婦生完貝比死

5-8
1. 兩岸-記者陳競新/香港報導:自由囉!維景18台灣客 今晚解禁
2. 兩岸-記者劉雲龍/香港報導:35人解除隔離 港府有禮
3. 生活-記者陳惠惠、賈寶楠、朱婉寧、施靜茹、詹建富/台北報導:民眾關心口罩 勝疫情

5-9 
1. 兩岸-記者劉雲龍.陳競新/香港報導:回家囉!維景住客揮手歡呼、擁抱
2. 兩岸-記者張嘉倫/台北-香港報導:王家七口續遊港 怕被媒體堵到
3. 國際-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南半球入冬 新流感恐南移

5-10
1. 生活-記者劉惠敏、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日爆新流感 我1同機者發燒住院
2. 生活-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美患者 六成18歲以下
5-11
1. 頭版-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新流感疑例證實為一般流感
2. 頭版-特派記者藍孝威/廈門-成都報導:患者自美返回成都 大陸也淪陷 傳出首例疑例
3. 焦點-記者施靜茹、張錦弘、陳惠惠/台北報導:防疫總動員『別寫淪陷』
4. 焦點-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與日病患同機 16人排除感染
5. 焦點-記者莊琇閔.詹三源/台北報導:和平全員戒備 不淨空
6. 焦點-記者陳嘉寧/桃園機場報導:遊港2天 王家7口回來了
7. 焦點-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何弘能要在家隔離七天
5-13
1. 頭版-編譯莊蕙嘉、特派記者藍孝威/綜合報導:新流感山東一疑例 泰國兩確診
2. 兩岸-記者陳俍任、陳嘉寧/桃園-成都連線報導:罩得住 長榮成都首航
3. 話題-紐約特派員傅依傑、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感染數字增 世衛:不必提升警戒
4. 話題-記者莊琇閺/台北報導:台採檢落跑 最高罰50萬
5. 話題-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大陸首例病患 病情好轉
5-14
1. 兩岸-記者陳競新、陳惠惠、李志德/台北-香港報導:新流感 港爆第二例 同機7人返台
2. 兩岸-特派記者藍孝威/北京報導:山東男確診 曾北京趴趴走…
3. 國際-編譯陳世欽/報導:澳科學家:新流感病毒 實驗室意外產生
5-17
1. 頭版-編譯夏嘉玲、記者劉惠敏綜合報導:亞洲罕見 日爆8例本土新流感
5-18
1. 國際-東京特派員陳世昌、國際中心/綜合報導:日本新流感病例 暴增至97人
2. 國際-陳惠惠/台北報導:流感症狀旅客 將延緩登機

聯合報
公司負責人-王安嘉
聯合報發行人-王必成
主要投資者-資鼎中小企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合作夥伴-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兆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金鼎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
主要商業夥伴-GOOGLE、YAHOO、AOL、HINET、新浪網、TVBS、華視、鳳凰網、商業周刊、天下雜誌、遠見、HSBC、兆豐國際商銀、台新銀行、台塑生醫、IBM、3M、微軟、ASUS、PANSONIC、奇美影音、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HONDA、台灣高鐵、家樂福、喜見達、JOHNNY WALKER、全家便利商店、燦星旅遊、信義房屋…等
資料來源:http://co.udn.com/CORP/partner_1.htm
     http://co.udn.com/CORP/about06.html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
由於本新聞議題的相關人物並無太複雜的關係,且本議題更重視在國家疫情蔓延上,所以第一張圖疫情蔓延的各國首例時間,第二張圖為我國新聞內報導H1N1時有牽涉的發言人物。






總的來說,至5/19日,WHO統計數據:全球-H1N1新型流感

WHO於5/19宣布全球最新H1N1新型流感疫情,目前已有40國合計9,830例確定病例,其中79例死亡。阿根廷1例,澳洲1例,奧地利1例,比利時5例,巴西8例,加拿大496例(1例死亡),智利4例,中國大陸(含香港)7例,哥倫比亞11例,哥斯大黎加9例(1例死亡),古巴3例,丹麥1例,厄瓜多1例,薩爾瓦多6例,芬蘭2例,法國14例,德國14例,瓜地馬拉3例,印度1例,愛爾蘭1例,以色列7例,義大利9例,日本159例,南韓3例,馬來西亞2例,墨西哥3,648例(72例死亡),荷蘭3例,紐西蘭9例,挪威2例,巴拿馬59例,秘魯2例,波蘭1例,葡萄牙1例,西班牙103例,瑞典3例,瑞士1例,泰國2例,土耳其2例,英國102例,美國5,123例(5例死亡)。

資料來源:WHO,2009/5/19

2. 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 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王璐華
自由:恩師批缺失 葉金川:輪不到他開口
標題的處理上讓我感覺葉金川是個獨裁的人,同時也好奇葉與恩師之間究竟有什麼過節,與此同時我發現我看這則的新聞的心態已非看政治新聞的心態,而是一種逛政黑板或八卦版的心態。所以我認為這樣的標題處理非常不恰當,模糊掉民眾真正應該關切的訊息。

自由:世衛:明年恐1/3人感染
非常聳動,以我個人想法來說,這種尚只是在預測性的言論並不適合當作告知民眾的主要訊息,因為除了造成民心不安之外,無實質益處。

自由:威脅人類 豬比雞還毒
也許在病毒威脅上,豬的影響大,但是這樣下標的處理方式顯然枉顧豬牧業的心情。

自由:豬流感概念股股價已經吵的火熱
很有趣的說法,雖然明明就是一些醫療產業而已。

聯合: 抗議不如抗疫 517喊延
仔細看內文,其實這篇是在講dpp考慮要不要因為h1n1而延緩抗議,不過乍看之下會有一種”與其抗議還不如好好想想如何防止疫情比較實際”的感覺。

聯合: 抗新流感 美:準備好了
最近大家喜歡喊口號,選舉喊、抗議喊、豬流感來了也喊一聲:準備好了。在通篇都是哪裡哪裡又有幾人感染的新聞中,這樣的標題讓人會心一笑。

自由時報頭版:透過媒體不斷放送,造成全國大恐慌,還有民眾衝到超商搶口罩。
12點開記者會宣佈疑例,約2點就排除確診。我認為澄清的速度很快,而且三更半夜的,怎麼想都不覺得會有"全國大恐慌"、"民眾搶口罩"的事情發生。

聯合:請大家(記者)不要寫我們(衛署)淪陷
此言似乎有意要把民眾緊張的原因推給媒體。


莊羽珅
1.以圖表輔助報導的呈現-像是《聯合報》以圖示方式說明A型流感病毒在人體的細胞是如何進行、《自由時報》將H1N1跟SARS相比較的圖表,這種創意都吸引我的注意

2.用字創意:《自由》在98.4.28.焦點新聞中的標題-「豬搞怪 全球經濟又傷風 被煞到 台灣經濟曾受創」:以豬搞怪和被煞到把豬流感和SARS縮減在標中,有創意又簡單扼要;《聯合》在同天的「生技紅觀光黑 台股跌成豬頭」報導中,以「豬」流感發揮創意,形容台股跌的很慘,很有意思!

張育瑄
  以5/1為例,自由時報有關於H1N1的報導,焦點新聞,特別報導,理財投資,體育,北市新聞,在這五版上均有出現,聯合報的話,只有在國際,北市綜合新聞有出現。
  自由時報在下大標題時,如在頭版的焦點新聞{新流感擴散 警戒再升級},放在極為顯著的位子不說,短而有力的標題,一下子便能抓住讀者的目光,但因沒有底下沒有附小標,重點必須要閱讀後才能得知;反觀於聯合報,雖其報導並不是放在頭版,但其大標題{新流感竄 日本出現疑似病例},大字底下的小標{有病例者增至13國 瑞士荷蘭入列WHO認定全球236確診 美11洲爆發109確診 上百間學校停課},在簡單的目掃過標題時,便能輕易的抓住文章重點核心。而在內文的部份,自由與聯合均為編譯,自由有再加上別的記者的報導,成為綜合報導,聯合就純為編譯,兩家的編譯來源出處均為無說明。自由的內文內容,較為詳細,其先將H1N1目前的相關內容以一百字數內,先做以簡單的前述,爾後在報導國際的情勢,文中常出現XXX說的話語引述,如:歐巴馬,葉金川等,先以這些作為伏筆,而這些人所說的詳細內容,便在特別報導中
  另闢一欄;聯合報的內文較為簡述,其重點都會在一開始以在有顏色的框內寫出。

黃筱芳
自由:
2009/5/10 頭版新聞 日3人染新流感 同機1台女發燒
日病患機上發燒 傳染力強
同機入台須採檢 找到16人
經台赴港美籍客 送醫觀察
自由時報在報導方面,大標題簡單描述情況讓民眾感覺事情的重要性,而小標題加以詳細告訴民眾發生的經過以及政府所採取的策略方針

聯合:
2009/5/10/聯合晚報/A1版/要聞 與日H1N1病例同機 在台16人排除感染 發燒住院女生也呈陰性反應未感染
聯合報在早上時還沒宣布與日同機1台女子發燒的消息,但在聯合晚報時有明確的說明已經檢驗結果並未感染,消息的及時性比自由時報快速.

虞如斯
在引用各通訊社所拍照片的標題中,如「有罩有包庇」、「苦中罩開玩笑」等,都十分有意思,成功吸引我閱讀該篇要聞。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稍比較課本上兩種新聞價值的評估方法,發現Galtung和 Ruge所定義的新聞價值和de Beer的內容大同小異,其中de Beer提出的Magnitude和 Status quo並未被Galtung和 Ruge所討論到,但是我們的討論認為這兩點代表影響人民的程度,關係到”人民應該知道的”價值,而大家都認同記者應該報導的是人們應該知道的而非單只是人們感興趣的,故本組決定以de Beer提出的新聞價值作為評估的依據。 本組主題是新流感,台灣報業對於此一事件的報導最早可追朔到四月二十五,至五月十八已有蠻長一段時間,各組員關注焦點不同,因此討論時出現許多觀點,如下:



綜合以上分析,新流感的議題有非常高的新聞價值。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請解釋。
大部分的組員都認為,H1N1的一系列報導,聯合報和自由時報,都有符合民主社會的需求,且在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中,屬於偏向自由主義和社會責任主義。

認為偏向自由主義的組員,認為其有:
1.自由主義理論中,其主要目的為發現真相並監督政府,在這一點上,我們這組所比較的兩家媒體,都有盡到這一點的責任。像是在這一系列的新聞報導內容中,均有做到:

一.告知疫情(ex:2009-04-25/自由時報/生活新聞-美墨爆發豬流感 已60人死:初步指出疫情來源和死亡人數)、

二.H1NI的性質
(ex:2009-4-29/自由時報/焦點新聞-H1N1新型流感Q&A:讓閱聽人認識此病毒)

三.程度
(ex:2009-5-19/自由時報/生活新聞-新流感警戒 WHO維持第5級:指出 H1N1流感的強度已到第五級)

四.對應措施、販賣此則報導(買報紙)、發現真相
(ex:2009-05-04/聯合晚報/A4版/焦點-專家:人傳豬 病毒增強機會低:指出H1N1人傳豬事件,可能只是虛驚一場。)

五.監督執政對於這次疫情的處理方式
(ex:2009-5-2/自由時報/自由廣場-衛生署準備好了嗎?/劉培柏:文中指出國衛院匆匆推出的「粗製」疫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明,誰敢打啊?/蔡銘燦 :說衛生署長葉金川預告台灣無法免於這波H1N1,侵襲引起民眾恐慌一片買口罩的潮流, 但這種提早性的恐慌是不必要的。)

而在攸關全球人民的健康保障,人民有權了解疫情所在範圍,蔓延情形及個人所在國家各種因應措施等,兩報均有做到。

而偏向社會責任的組員認為:

社會主義在目的方面最主要的目的是舉出衝突,以引起大眾的討論。

在這一點上,兩報均有在報導上,提出爭議性的問題,讓立場不同的雙方進行對話空間,讓我們知道各方的意見與想法;如在討論衛生署貿然發布引起社會恐慌,浪費社會資源的報導。

聯合報的報導多在說明,政府如何有堅強防疫手段,但是事實是否真如政府所言的完美,有待商議。自由時報會質疑政府的防疫措施,對政府片面之詞,帶有懷疑及保留的態度 <不會照單全收>提出疑問,使民眾也能加入探討和個人批判性的思考。

在此方面,認為自由時報比較偏向社會責任論。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 

一、扭曲
沒:
1我們認為兩報並沒有扭曲事實,因為兩方都是採取世衛的說法。雖然兩報對世衛的說法有著不同的解讀,但新聞報導並沒有扭曲事實。

2因其消息來源多為外電,而非親自去採訪,翻譯出來的內容大同小異,重點核心並不會偏差太多。

有:
1 .一昧用外電,而不去深入了解疫情發展,我們會扭曲以為這些疫情只主要散播在媒體報的這些國家。加上報章報導手法迥然不同,一個誇張引起恐慌、一個安撫卻小遺漏疫情,會引導讀者錯誤的情緒去閱讀新聞,扭曲了看挖掘真相的理性,被牽著鼻子走,例如:a.聯合報中報導政府一系列的防疫措施,告知人民不必恐慌,但自由時報全球疫情的詳細報導中,隨著與日俱增的感染人數疑似病例,引起閱報者的擔憂,此兩相比較實使閱眾摸不著頭緒。b.在自由時報4/27的國際新聞Q&A處,將曾發生的豬流感大感染事件寫成「零星」的感染事件,實屬錯誤,卻未獲更正。

2 .新聞報導常用誇張的言詞來報導新聞,也許記者是為了讓我們隨時關注流感的報導,但是誇張的言詞也會使民眾誤會造成恐慌。

二、遺漏
有:
1 我們認為兩家報紙它們都忽略了這次衝擊帶給社會上以養豬為主的行業,以養豬戶為例,因流感漸趨嚴重,造成大家的恐慌,以致讓養豬戶苦不堪言;又以販賣豬肉為主的行業而言,也因此大受打擊,影響豬的銷售。

2我們覺得H1N1新聞一直著重在政府官方報導與各國事件報導,對於國內H1N1新文藝直處於消極的報導,多半新聞都是透過國外翻譯報導。

3 只採用單方面的譯稿,皆以被翻譯國家為報導的出發點,則其他小地方的新聞就被遺漏了,在國際上根據WHO疫情不只在美國、墨西哥、日本、瑞士產生,一些小國也在近期間連續發生疫情爆發,但是新聞媒體卻沒有讓我們知道這些全面性的資訊 一系列採取外電的報導導致事件的描述中缺乏台灣的觀點,針對公民對H1N1的看法。

4 因提供一個政府與人民的溝通平台,儘管政府有設置1992專線,卻未能達到普及的了解。

2) 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統整組員們的意見後,有以下這幾點的共同討論報導面向:
1.追蹤第一起案例,並且分析:從第一宗病例就開始研究,以及對於他的生活範圍及病情做密切觀察,以防病情擴散;對此疾病做解釋,以簡單扼要方式告知公民這個病毒為何,從何而來?感染對象為何?傳染途徑為何?病狀如何?嚴重度為何?

2.尋求專家及單位提供H1N1疫情措施:當局措施應該是採透明化,所以要去了解這些應對措施為何?公民要如何配合?政府措施的宣傳、疾控局專家及衛生組織提供專業給公民知道如何應戰?這個疾病我們要如何認識它?它的嚴重度?

3.彙整全球地方報導,和各國的易情報導:除與台灣感染相關分析(接觸史的航機)較多分析,要將疫情擴散平均報導,避免頭重腳輕(著重強勢國家:美國的疫情動態)的狀況。

4.用台灣特派員採訪:應要派出特派員去採訪,報導出台灣公民想知道的問題,不是一味單調的翻譯外電,那都是其他記者的採訪稿,這樣的新聞等於直接做翻譯罷了,那記者的採訪稿動用到的自家觀點近乎是零,有偏公民想知道真相的軌道;各媒體的報導應有確切的消息來源:由於發生地點在全球各地,媒體在報導新聞時,應註明消息來源,不論是引用或翻譯都應有其來源說明。

5.H1N1解藥研發進度:一但有類似流行性的疾病發生,必要要有解決的藥研發,連著疫情的蔓延,解藥也同步在研發,即使當中有藥的研發,疫情也有在減緩的趨勢,但是仍有人民被感染,因此我們質疑,竟然有解藥,新聞也說有效,那為何全球的疫情仍在蔓延?人有人死亡?難道會是藥的單價太高?有些地方科技落後拿不到解藥?還是吃了藥卻沒有效?這些都值得商榷!

6.H1N1政府處理是否得宜:政府又處理的是否恰當?像是檢疫、口罩的釋放、研究疫苗……檢疫程序是否夠嚴謹?疫情發生政府反應是否夠迅速?政府衛生局長葉金川的處理態度及方式是否恰當?達監督政府的功效。

7.比較與當時SARS疫情的情況對照表:從疫情爆發、流行性感染疾病嚴重性、人民感染人數及國家到當局對應措施皆做個大比較,可藉此看出政府態度是否比當時積極或是散漫。

8.完善人民參與討論與查詢的機制:人民能將自身的問題告知相關單位,並能有討論的空間,以求最全善的解決方法;人民能有查詢的平台,且此平台可供所有人民使用,不限年齡、職業、知識掌握程度。

9. 除了提出可以防範的措施給閱聽者外,標題下的方式不建議過為聳動,誇張。第一眼的接觸必為標題,但如果過於誇張,會使民眾心急,害怕,慌張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聞關注面向的缺漏。
  針對族群的部分來說,我們最為關心的是H1N1是否會影響到自身生活,但由於一開始台灣境內並未出現病例,以致於媒體所報導的方向,關注的族群大多是駐美、墨的台人,因為同是台灣人,所以會感受到關聯性,但他的關注面多在於主流(強權和西方)國家和與台灣有接觸史的族群,國力較弱的小國(沒有接觸史或是經濟不發達的:越南)族群的新聞卻被忽略或是掩蓋住;或是報導重大疫區(美、墨)等地的總體感染和死亡統計數據,這方面與我們本身的生活並無直接關係,自然就比較不會切身討論這個議題。

  從階級層面來說,目前以學生的階級,大家對於這點都有持續關注,但在台灣尚未傳出疫情之前,跟這項訊息有相關的族群較偏向於通航的商務人士、觀光客、留學生等,除非是跟自身的家人自國外返國,才會比較有危機意識。另外,還有一點關於階級的問題,H1N1的疫苗昂貴的價格,對於經濟情況不好的民眾,這無疑是吃力的額外支出。

  政治立場而言,聯合報和自由時報都是具有政治色彩的報紙。《聯合報》對於H1N1的報導,常會有與新疫苗、新藥物的最新進展、政府防疫工作、有各國最新統計數據,也有介紹新病毒的圖表和引用世衛的說法,但採用的都是比較正向和緩的片面說法,並沒有將疫情的全貌完全呈現,而且也忽略了那些被強制隔離病患的後續消息;《聯合報》則是用安撫大眾的文字或是報導,緩和群眾對疫情的緊張,要大眾相信疫情皆在掌控中,要相信政府、切勿恐慌,看出偏向執政黨的政治立場!

  《自由時報》較關注的部分是疫情的蔓延,詳細報導了各國的防疫措施與疫情情況,研發新疫苗、新藥物的報導篇幅較少,及那些被強制隔離病患的後續報導。因此這兩報的報導,我們認為都有它關注面向的缺漏,《自由時報》在文字報導上,有點煽動、誇張,稍微擴大大眾對疾病的不安,進而對政府措施產生嚴厲的態度,這是他們藉此「微」挑戰當局的執政(就是有點看好戲的心態),看出它是偏向在野黨的政治立場。

  此外,失聯者的尋找工作與感染者所搭乘班機、地區應有更積極的報導,並對此失聯工作進行檢討與改正:在台灣出現疑似病例時,常常有一、兩位連繫不到的情況,對此之後的新聞也未進行報導,會使人民不安,對此政府或媒體皆可制定策略,使尋找失聯人員的速度能更快,不僅對失聯人士有利,對所有人民也有利,也能更全盤掌握國內疫情。

  性別立場這部分,H1NI比較無關,不分男女都要防疫。在醫療用品、防疫保健方面,在這段期間出現了海藻、大蒜等物品大賣,每每有消費者盲目購買成浪潮時,才被媒體事報導是否真有其功用,對此一現象,政府應檢討宣導管道的暢通,是否沒讓國民了解最新資訊;而媒體採訪時更可提前詢問醫師或是專業人士,提供群眾真正有效防治H1N1的藥品和保健資訊。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1聯合與自由的媒體,遺漏了台灣人民的心聲和看法
媒體太注重於國外H1N1的情況報導,並且還是特定幾個國家的報導<如:美國、歐洲等>,較少於將報導方向轉向於台灣的民眾<本土>,遺漏台灣民眾對這則新聞的看法,像是一開始被民眾所誤會的豬農,並沒有在特別去做採訪,那段被誤會H1N1=豬流趕時期,給豬農們所帶來的損失,一昧的編譯外電新聞,使得民眾較無能有共鳴感。

2.若需至醫院診療或購買藥劑,是否有貧困者無法供給足夠金錢。
醫療方面,像是醫護人員的健康安全情況,購買藥劑等疑問,每個人經濟情況不同,是否有貧困者無法供給足夠金錢,為此疑惑是否有解決的方法。
5.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 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我們這組認為,媒體因為政治立場的關係,聯合報是屬於泛藍的報紙;相較之下,自由時報則是屬於泛綠的報紙,在這種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報導的H1N1的訊息中,兩報偏重的方向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

(1)放置攝影照片、圖表的不同
自由時報在其標題為{中華台北 拿到今年WHA旁聽證}報導中放上葉金川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神情疲憊、一頭亂髮,有狼狽之感;聯合報則在標題為{觀察員身分 我獲邀出席WHA報導中},也同樣放上葉金川的照片,照片中的葉金川,感覺意氣風發。
兩報在於圖表方面也有極大的差異,其中的差別由以下圖解說明較完備!
聯合報是資料及會議圖比較完備-
Ex:
《自由時報》2009-4-29-三-






《聯合報》2009-4-29-三-




《自由時報》圖示偏重於「警訊」及當局措施一覽圖,重點放置在H1N1的嚴重性以達讀者關注;《聯合報》圖示則對措施較著重,像是口罩釋放後的使用、對抗疾病的藥物、檢疫抵台班機的進度,告知大眾政府的因應進度

(2)報導方向的不同
以自由時報來說,則以報導詳盡的全球疫情為主;以聯合報來說,報導方向以政府防疫措施,
並穿插了全球的疫情報導,同時針對政府本身的防範措施亦以其快速的反應來報導為主。

(3)向大眾傳達的訊息不同
聯合報向大眾透露的訊息是偏於安撫民眾情緒,試圖感染大眾疫情並非嚴重的離譜。;而自由時報向民眾透露的訊息是偏於造成民眾恐慌的說法,以至於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4)對於世衛組織說法解讀不同
以聯合報來說,它報導世衛的說法是採取較為和緩,偏向不會讓大眾恐慌的說法;自由時報而報導世衛組織的說法是較為負面且嚴重的,偏向新流感蔓延恐爆大流行的說法。

(5)對政府防疫措施評價不同
報導中,自由時報批評政府反應過度,浪費社會成本,且在自由時報社論版中,針對政府應對反應加以撻伐或以批判眼光看待;聯合報則是對政府反應之快速有正面評價。

2) 新聞的意圖為何?
我們認為報導這則新聞意圖在於兩方面:
一.告知大眾
兩報在H1N1新型流感的報導上,除了讓大眾了解H1N1的疫情發展、
國外蔓延地區的防疫工作以及國內政府的防護措施外,還能讓民眾提
高自身警覺,也有提醒大眾做好自身防護工作的作用。

二.宣傳政治
我們認為兩報在報導H1N1的方向大有不同,聯合報是屬於泛藍的報
紙,自由時報則是屬於泛綠的報紙,倆抱著重的焦點自然也會有所不
同。
首先,以自由時報來說,它的效果是將H1N1突顯,人民會對此疫情
感到緊張不安,自然就會對現狀產生質疑,質疑社會安全、現今政府
的保護能力,再由此向下推測,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和該報以在野黨的
角度監督政府的立場攸關,表現方式才會如此激烈。

三.監督政府
我們認為兩報的報導都可達到監督政府的功效,其中又以自由時報
為最。在自由時報中,不難看出它對政府的抨擊,以自由時報社論版
為例,民眾時常會投稿表達對於現狀的不滿與擔憂,而政府藉由此一
平台,與民眾有所接觸,並藉此改善政府施政方向,達到監督政府的
功能;聯合報在此報導上,監督政府這個工作並沒有如自由時報那樣
激烈,是以安撫民眾為主,但它或多或少也有提及疫情擴張的部分,
因此也或多或少達到監督政府的功能。

6. 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屬於何種新聞學?
自由:
1 屬於社會責任論:在H1N1的報導中,自由媒體的所有人依然是屬於私人媒體,也許是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因此在報導上兩方所著的重點也有所不同。自由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將報導中政府措施與疫情蔓延拿出作為議題,提供給大眾討論空間,以致影響政府的施政績效重視議題。另外,自由媒體在社論版及副刊常有民眾投稿,討論對H1N1的看法,這些民眾當中包含許多來自於不同階級的人,包含一般民眾、社會上層的人物、社會中產人士對疫情的看法,因此這個平台是相當廣大的,任何人的想法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表達自身的意見。

2 責任社群和社群之間:因為兩報皆不符合責任論中,"任何想說話的人都可使用媒體"的原則,但也不到社群僅代表組織的立場,所以我認為處於社群和責任社群之間。

聯合:
1 自由主義:在H1N1的報導中聯合媒體的主要目的在於發現真相且監督政府,而聯合媒體的所有權並非是屬於政府或公眾,而是屬於私人媒體甚至是隸屬於某財團的分支,因此難免會受到個人政治因素影響。例如在報導角度中,刊登此新聞除了讓大眾知道疫情蔓延情形,就另一方面來說也可說是監督政府施政績效。

2 權利主義:在H1N1的報導中,聯合報報導常取向於政府官方的說法做為報導,在報導的方面跟自由時報比較來較為消極,不像自由時報會針對問題提出疑問,進而讓民眾引起討論,聯合報的報導常說明政府採取的因應措施與醫療措施,報導內容較為穩定安撫民眾的情緒,間接中影響民人對於外界報導的懷疑度,傾向於政府的官方說法。

二著皆屬自由主義偏向責任社群主義
聯合報和自由時報皆屬自由主義偏向責任社群主義。這則新聞是公共衛生議題,新聞資料來源幾乎都來自國際媒體會或是疾管局提供的,比較不涉及政治立場,唯疾管局提供訊息的部份要擔心是否有操控訊息的可能。我舉例511疑例開記者會發布消息,之後開始就只是發簡訊告知記者,想藉由媒體告訴民眾,疫情趨緩、刻意降溫……我覺得這可能就是政府介入提供消息來源。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導?

1.關於除了美國、日本、台灣、墨西哥以外的國家(和台灣交流頻繁的國家和知名度較高的國家)H1N1的情資較沒有詳盡的報導

2.台灣民眾對H1N1的看法,雖然社論有提及但卻不代表全台灣人都這麼認為,且沒有去探討台灣鄉間百姓對疾病的了解程度
3.WHO的脈動,沒有詳盡報導WHO在疫情蔓延同時所釋放的隨時地任何一則消息

4.CDC的脈動,沒有隨時提醒大眾CDC所釋放出的相關措施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

1. 媒體意圖-
I. 《自由時報》:透過較激烈的報導方式,例如標題用字效果強烈(Ex大流行恐慌蔓延),和針對政府對應方法的自由言論,表現出對政府不滿,同時也將此觀念滲透到讀者腦中,意圖使讀者也對政府的因應措施產生質疑
II. 《聯合報》:透過刻意降溫疫情的報導及論述 (Ex民意論壇版-做好健康管理 新流感免驚-劉競明/台北市醫),報導政府已經在做因應措施,意圖要人民對疫情爆發別慌張,相信政府是掌控全局者,不必擔心
III. 論述:舉例511疑例開記者會發布消息,之後開始就只是發簡訊告知記者,想藉由媒體告訴民眾,疫情 趨緩、刻意降溫….我覺得這可能就是政府介入提供消息來源。
2. 媒體目的-
I. 《自由時報》:進一步的不確信、質疑,讓大眾對政府不滿,甚至不信任
II. 《聯合報》:在一串趨緩和安撫的報導下,讓大眾確信政府的執行力,不要產生無謂的質疑和恐慌
III. 論述:聯合有粉飾太平的感覺,自由又太憂患意識
3. 我的意圖-
I. 公民輿論:新聞民主政治扮演一個讓人民可以交流的角色:透過公民的輿論可對媒體進行監督
II. 了解疫情: 重點放在疫情的進展和政府防疫、個人防疫措施,讓閱聽人了解、可隨時掌握疫情並更能掌握自身所處的情境。 將病毒的來龍去脈簡單化的報導,力求先讓民眾弄懂h1n1的來頭,有了基本的認識,降低民眾對未知的恐懼之外,未來也便於做更深入的報導。
III. 請教專業人士做追蹤報導:衛署發布疑例的過程公布,請教多位專業人士意見,不然只問三總會只問台大的醫師,由於兩家醫院藍綠立場都很鮮明,答案可能多少也會引起百姓們的質疑。然後還要去follow政府之後的疑例發佈流程有沒有改善,疑例的後續處理,如隔離住院幾天後,真的百分百確定排除了才放出來。 IV. 深入報導:h1n1起源、歷史,因為我記得大約這病毒並非首次出現,報導過去的抗疫經驗和今人抗疫手法比較,還有今昔病毒的變異原因。
V. 防疫新聞:傾向報導政府防疫、特別是和生活相關的這一塊,所以我需要新聞告訴我疫情蔓延的狀況和各國情況。各國蔓延快、即便距離遙遠,但拜交通發達所賜,病毒可能以更快速、多種管導的方式進入台灣,造成恐慌。
VI. 解剖H1N1帶給台灣的影響:針對特定族群而不只是一般普羅大眾,譬如在這次事件中,究竟哪些產業受到影響,豬老闆們生意有受影響嗎?財經新聞上有所握的豬流感概念股,隨意情波動的情況如何,會不會有人會求獲利而從中操控報導。位居一線的醫療人員,繼上次慘烈的sars革命後,這次疫情通報、防疫、設備是不是能夠讓他們無慮的、 安全的工作?

會議記錄: 由於會議記錄過多,未免占滿版面,詳細內容請連結至http://www.wretch.cc/blog/Journalisms&category_id=13097022


工作分配
自由:莊羽珅、黃筱芳、張育瑄
聯合:陳谷忻、王路華、張安禮
聯絡、製成檔案:虞如斯

題目統整
1-1:各報負責
1-2:虞如斯
2-1:組員總和
2-2:王璐華
2-3:張育瑄
3-1:黃筱芳
3-2:張安禮
4-1:張安禮
4-2:張育瑄
5-1:陳谷忻
5-2:陳谷忻
6:黃筱芳
7:莊羽珅

以下為各組員的各題發言與統整,無名連結http://www.wretch.cc/blog/Journalisms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承認中國學歷、開放陸生來台

1. 誰創造了這個訊息?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自由


社論
記者/黃世澤、施曉光、胡清暉、陳曉宜、林毅璋、曾韋楨、王貝林。
  
創辦人:林榮三
董事長:吳阿明
所有人:聯邦企業集團(林榮三)
社長:林鴻邦



關係企業


自由時報的創辦人"林榮山"被稱為"三重幫"
林堉琪、林堉璘、林榮三三兄弟組成的“三重幫”林氏家族是以房地產業與建築業為主體事業的大家族擁有宏國建設、宏泰建設與聯邦建設三大財團;
前期擁有《大成報》、《自由時報》與《自立晚報》三大媒體。
目前大成報和自立晚報皆已停刊。


聯合


社論、記者/陳智華、施靜茹、林政忠、
大陸學生:杜川東
四川大學副教授:吳銘能

創辦人:王惕吾
董事長:王必成
所有人:王安嘉(董事長)
社長:胡立台






關係企業


關係企業方面,聯合新聞網為聯合報系線上的電子媒體,其每日閱讀網友佔台灣前三,目前佔中文網路電子報的大宗。另外還有專司提供經濟商業資訊的中國經濟通訊社 (China Economic News Service)。此外,聯合報系也擁有多家出版社,在華文出版界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聯經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報紙另有免費捷運報Upaper、聯合晚報等等。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我們使用在報導中所佔之比例)


台灣方面:馬英九政府、謝長廷、老師、醫生、學生。
大陸方面:學生、教授。







2. 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自由:我們以此報導為例民進黨黨團霸佔主席台,反鎖會議室已經創下一個六十年來的首例,加上自由時報媒體背後之框架及意識形態,多多少少有批評國民黨黨團及馬政府的親中策略,在文中的賣台週可以看出,但是自由時報也不只單單偏頗民進黨黨團而已,自由也有把國民黨形容民進黨團是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及嚴重破壞議會形象等文字寫出來,並不是單純的批評國民黨之策略及當天情形。









 聯合:而聯合報在報導此系列中有訪問對岸的上海市學生及四川大學的副教授,是比自由這方面來的好,他們的資訊有來自較多元的地方,在我們無法得知對岸的聲音時,適時的傳遞對岸大學生及副教授的聲音,這點我覺得不錯。

 當然自由也有一則是寫中國駐香港大學研究生的社論,但是社論畢竟是代表媒體框架、意識形態、立場的最基本,因此此社論中多可看見過於偏激的言語及形容,在此就不多做一一討論。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上學期第十二章我們所學的兩種分類測量方式,可選其一,需解釋此分類的理由。)


 在此系列的報導中,由於是前陣子發生的議題,加上弱勢的民進黨黨團以較激烈的手法對抗國民黨黨團,因此在報紙上及新聞都佔了相當的版面,而此議題也讓報紙接連做了幾天的系列報導,可見此議題的重要性。
 加上報導的對象是不管在文化及地理上,都接與我們相當接近的中國大陸,所以在鄰近性的這點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關切。
 而在這個報導的主題上,發展的延續性非常強,攸關於我們之後不管是社會層面、經濟層面(在學費方面)、國家安全方面、及教育方面,皆與我們國家之後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勢必會因為此法案的通過,而後做出許多配套措施等等,所以非常值得報導。
 而報導中有關採訪的人物也是屬於較有地位的,例如:馬英久總統、教育部長、全台醫生公會理事長、協和治癌醫院院長等等較有地位及核心的人物,因此在新聞的資訊上來說屬於較有權威、官方的象徵,也是報導價值之所在。
 而民進黨黨團用激烈的手法抗爭,更突顯出了這個報導的八卦性及衝突、反常性,所以在這個比較低俗的新聞價值中也帶來了幾分報導的曝光性。 比較可惜的是兩報對於資訊的多元性顯現的還不夠充足,受訪的對象除了政府官員及馬英久總統的看法,在學生及老師、醫生的消息來源並不夠充足,只訪問了一兩位並不足夠代表全體領域的聲音,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況且在國外也有許多類似的法案,我們沒有充分的把報導充分的整合在我們本土的情形(在地化),我們可以參考國外在此情形發生時的動作,列舉一些世仇的國家,例如現在的美國及北韓等等,在完整面來說我覺得可以做的更好。當然如果此議題還有後續之系列報導就更完整了。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此部份請參考「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請解釋。

 此系列報導的走向應該是告知民眾目前發展,及相關後續發展及配套措施,在某部分來說有符合於民主公民社會,兩大報都有盡到告知閱聽人目前的發展及相關訊息的透露,在這方面至少是做的不錯的。
 但如果在強調公民新聞這塊的方面,我認為還是有不足之地方,公民新聞應該是媒體共同營造出一個全民皆可擁有、參與討論的平台及空間,使各方面的聲音皆可以被大家聽見,不單單只有上對下的聲音,或是一些菁英階級的聲音,但這兩大報似乎都只靠著官方及較核心的政府人士、菁英階級的院長及人士、學校校長作為採訪之對象,當然他們透露的資訊較有權威性,但也似乎代表著資訊不夠多元,無法作為公民新聞的基底,畢竟公民新聞還是在強調人人皆可利用媒體傳達自己的聲音及多元化的資訊。在媒體目的這方面,我們都知道這兩大報皆有屬於自己的框架及意識形態,但在此系列的報導,我認為自由做的比較好,自由時報不會因為自己偏於民進黨,而做出較偏激的報導,或是毫無理由的反駁此法案,而是有原因的對此法案做出質疑或是不支持的報導,相對於聯合,裡面就有多於對民進黨或是反對此法案的批評、激烈的聲音、報導,他們認為反對的人是因為反對而反對,過度的忽略開放、承認之後所帶來的問題及相關報導,一昧的強調開放、承認後較好的面向,這是我覺得自由在此系列上比聯合好的地方。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在此之前,你必須先確定何為「公民」的角度,請重新回到第一章p.5-p.7 閱讀並思考之)


 在面對承認大陸學歷的議題上面,各家報紙(聯合報、自由時報)都只著重在於政府推動政策的方案以及措施上面,並無明確指出從公民社會大眾的觀點來多做說明。此外,兩大報社所站的立場明顯是對立的,這樣在報導議題上的結論以及所持意見也都會有所出入,並不能真正的為公民們發聲、站在公民的角度切入,而是選擇了較有權威、精英們的聲音。所幸報導最後尚未演變成為政治方面的角力,但已逐漸透露出兩報之對立性。







 2)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應著重於現在以及未來的老師、學生方面來預想開放大陸學歷可能發生的任何後果,得先做好所謂的因應措施。因為承認大陸學歷的事件中,其影響最大的非他們莫屬,所以應該以他們的觀點和立場來多做報導及說明。而這些配套的方法須對症下藥,不然會影響到多數學子的未來。





 
 3)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呂盛源:在所有的報導裡面,媒體只是一味的抨擊任何敵對政黨,想揭漏任一政黨的弊端。我覺得不要因為政黨的理念不同而對於此新聞議題抱持著相左的意見。為何不多找些機會來聽聽人民的意見或是讓人民自己分享個人所要表達的東西?
 
 黃思維:兩家報紙皆無具體報導及採訪人民對整件議題的看法。聯合報雖然在大陸學歷採不朔既往與開放大陸醫學生的問題上,分別有報導出台灣學生與醫界對問題的看法,但都是在以開放為前提下;而唯一有學生發表對於開放與否的看法的報導,竟是訪問大陸學生與四川大學副教授,使得報導面向過於偏頗。
自由時報有報導出兩黨對於開放陸生來台之正反意見,並且在政策上皆有詳細描述,並無刻意模糊,在陳述整建議題上,較聯合報更能令民眾了解事情之來龍去脈。

 程俊翰:自由時報所提到所有關於開放大陸學歷的議題較全面,其內容不僅有闡述相關實例,加上自由時報政黨較偏向綠營,多數採用綠營立委的說詞,所以多少會批評一下馬政府所提出開放大陸學的的政策,而且內容較為不連貫有時候會不楚內容在說什麼。會讓人覺得些許不公平和沒有新聞的專業。
聯合報報導都在陳述政府的做法或是民意較少有新聞方式評論,但是我個人會比較喜歡這種方式的報導方式可以聽聽政府的政策也可以知道人民的意見。
 
 林書聿:我認為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為駐足在對立的兩個立場之下,導致報導同一事件時,無法達到「理性」態度。反對聲浪潮的負面評語並無法提供給支持派一個正確的問題方向,只是一味的誘導此事件到主權的爭議上,而支持派也並未做出完整的配套措施,使整體的可行性下降。

 方惠如:我認為就族群來說,這篇報導少了更多學生的意見,社論和報導中,幾乎都是在報導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政治立場。

 王紹宇、李懷恩:我們認為此系列報導不夠完整,雖然官方資訊及精英的聲音足夠,但還是缺少較底層的聲音,像是老師及學生的採訪皆不夠多,及相關的配套報導或是細節不夠深入,我們認為開不開放或承認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國家安全不受威脅,相關配套政府可以制定的很好,憑我們自己充實實力與知識,我們相信還是可以跟他們競爭,當然有競爭相對來講就會被淘汰貨進步,如此一來我們的水準也會更好。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李懷恩統整(包括全組意見):對我們當地學生而言,雖然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是擠壓了台生進入學校就讀的名額,但換個角度想,來台的陸生絕大多數為當地菁英,如今學者們痛批台灣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無論是學習意願、積極度都大不如前,進而影響到國際上的競爭力,若開放優秀的陸生來台就讀,台生見到陸生如此的刻苦耐勞、具備多元的國際觀,或許能刺激多數台生奮發向上的動力,為一良性競爭。
 大陸學生的政治敏感度極高,若開放陸生來到台灣就學,對於台現今的政治現況可能不以為然,某些政治立場較偏激的陸生甚至會召集彼此在台遊行、抗議,於是更多的街頭運動間接的產生,對於集權專制的中國大陸來說,這種得來不易的機會可是讓他們體驗民主可貴的最佳行動。
大陸多所知名大學在當今世界大學排名絕對是名列前矛且在國際上別具競爭力,國外各大企業無不爭相選取、錄用,開放大陸學歷對具已符合大陸大學學位身分的台生而言無不是一利多,也讓台生升學途徑多了些選擇,除了出國進修外也可考慮考取大陸學位,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能往外跨出一步算一步,而非一昧地實施鎖國,淪為井底之蛙。
 對於陸生來台就學,國家安全方面則是欠缺考量的。若開放陸生來台,其中必潛藏著中國委派的情報間諜,尤其又於高知識份子居多,倘若他日成為重要機構職員,對於國家情報遭竊取,恐怕防不勝防。

 王紹宇:除了上述這些意見,我覺得企業體的聲音也是個可以採訪的對象,可以採訪企業體的老闆開放後會怎麼取捨員工,會考慮擁有大陸學歷的員工佔幾成,或是現在可以採訪有使用大陸學歷的員工的企業體老闆,詢問他們的工作態度跟專業技能是否有明顯之差異。

 林書聿:以觀點來說,整個事件的報導缺乏許多人的心聲及看法,如學生、老師等,這些人為主要衝擊到的角色,但報導中卻鮮少聽聞他們的看法,我覺得在新聞專業上,這裡有大的疏漏。

 方惠如:因為我現在的角色是學生,因此我特別想知道其他學生的看法,因為對於開不開放中國學歷,影響最大的還是學生們,結果報導中幾乎沒有學生的意見;其中,也不見「老師」的發聲,因為對於開不開放中國學歷,台灣的老師也會被影響到,所以我也想知道老師對於此議題發表意見。

 程俊翰:以思想.教育和理念方面來思考陸生和台生的思考會有些許的不同,但是已經有許多國家承認大陸的學歷,而台灣還以多種因素還未開放大陸學歷。但是開放了以後陸生來台競爭各有利弊,好的事可以讓台灣學生更有競爭力,壞的是如果台生被比下去那以後台生在自己的家鄉會更沒地位。而且兩個國家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等自由都不及台灣來的民主,這也對此衍生出許多問題。
 
 呂盛源:從我自己本身是學生來看的話,承不承認大陸學生學歷其實對我來說沒有很大的影響。別的國家也都沒有明確的阻擋承認大陸學籍,為何我們卻要如此偏激呢?也許是文化方面的衝突;也許是過去歷史的糾葛;也許是政經方面的不平衡。但這些對我們現在學子,甚至是未來學子來說都已無大礙了!兩份報紙的報導所提出的後果也未必會成立,根本就是各有利弊。因為現在即將是充滿競爭的時代,有了大陸學生,也沒有什麼差吧!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國民在國外拿學歷,也是我們的公民,報導時不應以偏頗本地台生的心態看待拿大陸學歷的台生,同樣有許多具國外學歷身分的台籍學生則沒有遭受媒體抨擊,媒體報導時疏漏了這兩者間的比較,只在符合大陸學歷身分的台生及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方面上大做文章。此外,開放大陸學歷及陸生來台就讀的影響是非常源遠流長的,陸生來台很可能是假讀書、真打工,大陸人吃苦耐勞低工資的特性加上許多為菁英身分,即便錄用陸生是違法行為,在台公司企業也會鑽法律漏洞採用陸生,一但這種情況發生,要再抵制陸生來台就變得很困難,進而壓縮到台灣人民在台就業的空間。

 此新聞議題中,討論到了醫生這高等教育族群與政府官員、校長此類的菁英階級,在這邊就可以看出權威的上對下單方面的聲音。在醫界絕大多數採反對開放大陸學歷的態度,醫師公會表示每年投入醫療市場的醫學生約一千三百人,在人力剛好的情況下絕不能採認大陸學歷的醫學生,增加競爭對手。對於台灣護理人員來說,如今職業環境惡劣若再開放大陸學歷將使護理人員處境雪上加霜,尤其在中國大陸充斥著黑心貨的當下,如果連拿醫學證明都是黑心的,那豈能隨意的讓他們掌握我們的生命。 在新聞報導當中偏漏了台灣學生、企業體的聲音,所有關於台生的發言皆由台生會代表聲明,並無實地訪問到基層學生的看法,其實在開放大陸學歷後台灣學生所面臨的影響才是首當其衝,無論是良性的競爭還是惡性影響,面對這政策所引發的直接效果就是台灣學生,而如開放後會不會有相關的企業開始採用擁有陸籍學歷的員工也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地方。






6. 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屬於何種新聞學?請綜合前五項討論之結果,申論並解釋你們的答案

 
 我認為偏向社群主義及公民新聞方面,一方面在告知公民們目前最新的議題法案,讓公民們了解此議題對未來會發生的影響及權力,另一方面媒體們不受政府控制、施壓,雖然彼此有互相不同的立場、框架觀點,但事實上他們也是忠於事實的報導了整個議題的經過,雖然他們有些報導可能是用選擇性的語辭及編採,但大體來說,並不會相差太遠,也沒有演變到後面為了政府及反政府的口水戰爭,只是在社群主義的背後應該是媒體自己本身要負起對閱聽人、社會大眾的責任,例如挑選優質的新聞,對公民負責的新聞,創造良好的媒體環境、媒體素養,在這上面台灣目前的媒體都有待改善。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gtvhiloAsA
新唐人亞太電視 張清菠 林洪 台灣台北採訪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9/today-p2.htm
記者黃維助 自由時報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注意公民與新聞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探討牽連此議題之公民的意見,將重點擺在學生以及普遍民眾,而非官僚一廂情願之說法,畢竟學歷生效與否,首當其衝的乃人民。















因為今日下班時間稍晚,所以上傳時間與老師排定之時間晚了許多,請見諒


組員名單:林書聿、方惠如、呂盛源
     黃思維、李懷恩、王紹宇、程俊翰

組長:王紹宇


問題分配:第一題/林書聿、方惠如
     第二題/王紹宇
     第三題/(1.2小題)呂盛源
         第三小題全組意見
     第四題/李懷恩
     第五題/(第1小題)全組意見+李懷恩整理
         李懷恩
     第六題/王紹宇
     第七題/黃思維


場記:林書聿、程俊翰
借討論室:方惠如
參與討論:全部組員
收集、剪報:全部組員
掃描:黃思維
校正:林書聿
總整理:王紹宇


整體而言,本組都非常認真的參與這次討論
大致來說大家都是最好的組員,所以我選不出來特別加分
如果老師准許的話,特別加分就給我們這組的期末考分數較低的同學好了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517大遊行TV(民視&中天)












暖身 本土社團凱道嗆馬 (民視20090515)















比中指呼籲嗆馬保台 獨派噴漆塗鴨(中天20090517)





















5月17日當天遊行的訪問內容:


1、女:反集遊法,如果限制就沒有自由(來自高雄)


2、男(穿著迷彩):還我民權、失業、沒工作、馬英九下台(來自台北)

3、男(阿伯):失業、沒工作(來自屏東)



4、男(阿伯):希望日後可以比較好找工作,政府只照顧上層工作者,像我加入工會的就沒有保障,沒有照顧到下層民眾(來自新竹)

5、女(工作傷害、輪椅):不滿國防部強制徵收其房子,來討公道,當天情緒激動,差點脫衣服,甚至認為我們是真正的記者,尋求協助(來自台北)

6、男(坐在地上):顧主權,馬英九滾下台(來自宜蘭)

7、男(拉平民力量布條):司法迫害,釋放阿扁,罷免馬英九(來自台北)

8、父子:帶兒子來看遊行,見識民主社會,不知道此次遊行訴求(來自台北)




遊行的照片








遊行的傳單














第一次開會
時間:5/13
地點: 大雅
人:
林沛妤 鍾曉薇 潘承晧 蕭銘辰 許家瑋 陳振遠 呂岳霖 林思妤

第二次開會

時間:6/3
地點:大忠
人:林沛妤 鍾曉薇 潘承晧 蕭銘辰 許家瑋 陳振遠 遲到:呂岳霖 未到:
林思妤

第三次開會
時間:6/5
地點:大忠
人:林沛妤 鐘曉薇 潘承晧 蕭銘辰 許家瑋 陳振遠 遲到:林思妤 未到:
呂岳霖







Guidelines for Group Project in Journalism
Instructor: Huey-Rong Chen

在分析兩個不同報紙(or電視)新聞時:




1. 誰創造了這個訊息?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可畫出人物關係圖更佳)










2. 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 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中天:民進黨依舊喊話嗆聲,支援者猛敲大門,聲援的部隊已經先開戰,為集遊法上演大對決,不只上演全武行還要烙狠話。王院長見事行事,就是乾脆把《集會遊行法》從議程刪除。民進黨七點就進會場,來個伸東擊西,下一步動作完全讓人霧裡看花。


民視:馬總統不知是說謊還是忘了,還是國民黨根本沒在聽,因《集會遊行法》修正後,街頭還是政府的。怎麼聽《集遊法》修正都像換湯不換藥,不懂民主的應該是馬政府吧?

民視:蔡英文:集會遊行人民固有,非政府給的,不須申請

民視:蔡英文:市府一再要求申請路權,其實是在強化集會遊行法是國家給的,非人民所有

民視:男大陸客:我覺得很無聊,60萬代表不了什麼 女大陸客:我覺得沒有意義,沒必要站到那兒去

中天:政治的無知幼稚讓民眾居民學生家長同感作噁。


中天:要保護自己別在被冠上"暴力小英"的抨擊。

民視:大小朋友手上的拖鞋齊飛,氣憤攻擊的對象,就是總統馬英九啦!把總統閣揆全都拿來K,對面的打共匪遊戲,同樣讓人大呼過癮。

民視: 517嗆馬嘉年華 大夥情緒超high。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上學期第十二章我們所學的兩種分類測量方
式,可選其一,需解釋此分類的理由。)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
(此部份請參考「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請解釋。




自由主義,身為任何有話要說的我們,我們卻無法使用媒體來發聲,而是那些有能力控制媒體的人才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我認為不能歸類於社會責任論。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在此之前,你必須先確定何為「公民」的角度,請重新回到第一章p.5-p.7 閱讀並思考之)




對於最重要的集遊法,未能詳細正確描述且放為最主要訴求是其遺漏,嗆馬,陳水扁無罪,經濟力下滑,失業率節節攀升,承認中國學歷,此次五一七遊行訴求之扭曲。









2) 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應為最大訴求集遊法詳細報導,盡量將扭曲之議題減少甚至不報,而讓收視族群友正確知消息來源,著重的議題應為集遊法。





3)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
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鍾曉薇: 我的立場是國民黨,我發現在民視新聞中幾乎都是訪問民進黨立委、黨員,甚至是卡神楊惠如,但獨漏國民黨立委及師甲國中學生和一般民眾的看法。




許家瑋: 以學生的立場來看,反對中國學歷的口號打的很響亮,但是實質上感覺只是一種反對的手法而已,開放大陸學歷是長久兩岸的政治問題,擁有大陸學歷的台灣學生,所把持的立場是我們值得要探討的。大陸學歷開放的話,對於兩岸學術上的交流頗有幫助,也可以增加學生的競爭力。不開放的話,可能會造成用錢買大陸學歷,而且就算開放的話,也不見得可以增加競爭力。應該要請兩岸學者來共同討論這個問題,這是學生比較想知道的訴求。




蕭銘辰: 517遊行當天正好是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考試,這種大考一定是教育部很早就定好的,而民進黨發起的517大遊行是否早就該知道並且盡量避開以免影響學生考試 曾考過大考學生的我們,都知道在這種炙熱的天氣裡就已經容易心浮氣躁了,有什麼小聲音干擾更會覺得很煩,更何況是遊行的聲音,就算環保局測出來的噪音分貝在標準值內,但誰能保證這樣的噪音每個學生都不會受影響每個學生都能接受與其在路上呼口號嗆馬,或說為了子女為了現在的學生,而反對大陸學歷來台之類等等的話,倒不如真正的去替學生想想還比較實際,不是只是為了遊行而遊行為了嗆馬而嗆馬,擇日在舉行遊行會有什麼關係嗎

林沛妤:以我身為學生的立場來看,雖然中國學歷會帶給我們很大的衝擊,但是在台灣有中國學歷的台灣學生,這件事情也與他們有很大關係,因學歷不被承認,而要重修台灣學歷。所以我認為,那些同學的聲音也該被聽見。

呂岳霖: 1.針對民是其中一訴求經濟力下滑,失業率上升歸咎於馬政府,我覺得極為遷強,此為國際趨勢,卻怪罪於馬政府,略顯無國際觀。
2.對於民主國家的台灣,事實上我認為集會遊行法不應該取消,也不應該過於嚴格,在第四頁的圖表指出,太過自由的下場是淪於混亂,達到秩序的社會卻是因為過多的限制,所以我認為不該廢也不該過於嚴格。

陳震遠: 以我學生的立場來看,這次遊行訴求中有項反對開放大陸學歷,我認為不開放大陸學歷是因為長久以來的政治對立,而今日對立的成分已經減少很多,應該變之前的政策,不因政治關係而影響,其中有大陸學歷的台灣學生,他們的立場和立場是被忽略的,因不承認大陸學歷而無法進入政府任職,所以這次反對承認大學歷的訴求,我覺得是有缺漏的

潘承晧:缺乏專業人士的看法,只一面的炒作新聞熱度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
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由紀錄統整)


鍾曉薇:我自己是客家人,在參與五一七的遊行活動時我就覺得很受傷,在採訪時,竟然有許多參與民眾說:「是台灣人就說台語啦!」難道說厘語和客語就不是台灣人嗎?許多民進黨的立委曾經在公眾媒體灌輸此觀念,讓我體會很深,我覺得這個新聞對族群面向有分裂的傾向。

蕭銘辰:我是無政黨色彩的人,我認為新聞應多關注我們這種中立的民眾。

林沛妤:以我自己是學生的立場,我認為應多訪問一些學生,問學生是不是也反對開放中國學歷個個政策及看法。

呂岳霖: 有點為反對而反對,關於開放大陸學歷一事,我也認為是想要喚起低階級民眾參與的一個武器,我國誠認美國學歷、英國學歷、日本學歷,卻不想成認大陸學歷?只因為台灣和大陸現在立場尷尬,而有此幼稚的說法。

陳震遠: 我是民進黨的,看了中天的新聞後,我覺得內容不是多著墨於遊行訴求,而是多在抨擊遊行。

潘承晧:以學生的角度認為的確必須審慎思考中國學歷開放之問題,但不應藉此機會引發族群衝突及社會不安

林思妤: 以我自己是學生的角度來看517遊行的新聞,我發現到新聞內容沒有對遊行做解釋,在大學以前都沒有接觸過什麼政治議題,可能是因為沒有投票權的關係。但是現在已有投票權的我,就會開始關注一些政治的新聞或是議題,會想要瞭解議題內容,議題對自己或是對國家有何利益,所以兩家媒體都只是在呼籲民眾要參加遊行,提供民眾訊息,如果是這樣的話,打廣告就可以了。所以兩家媒體都忽略了學生族群。

許家瑋:以觀眾的立場來看,看民視新聞就會覺得每次動員人民來遊行,都會從省籍、族群等問題開始操作,民視大多都只訪問民進黨立委,訪問的立場有些單調。至於中天的情形,在播報新聞的語氣較為平和,不會帶有過多的煽動語氣,所播報的角度以及切入所關心的議題較為多元化,雖然主要是以嗆馬、反傾中為主,可是還看以看到更多貼近百姓的問題,像是失業率或是收入太低等問題。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
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
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此次新聞訴求過多,真正遊行之目的未能確立,而造成討論到台灣所有人。
怎麼說呢?單單講集遊法即可,身為台灣公民的我們,此一事件即可影響台灣所有個階層的人。
但關於民視報導的各新聞中,把重點放在失業率、經濟下滑、開放大陸學歷,所想吸引台灣中低階層的人民,如農夫、工人、自由業、製造業......等








5.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 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


1.在報導獅甲國中這方面,民視僅訪問卡神楊惠如及幾位綠營立委,中天訪問學生及家長並查明地名由來。
2.中天從五一七遊行中充滿罵的角度切入報導,而民視則是說大家勇敢出來表達自我。
3.中天說此次遊行拒馬相較於之前倒扁時期已改善很多,且展現善意,但民視說拒馬刀片銳利十分危險。
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民視:使民眾知道五一七的遊行目的資訊且去參加
中天:讓民眾瞭解此遊行不當之處







2) 新聞的意圖為何?




民視:宣傳並鼓譟民眾
中天:找出遊行的不當之處





6. 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
屬於何種新聞學?


社群主義,在民主自由的台灣,媒體報導的內容不受政府干預,各家媒體僅管有著不同的立場和背景,都還能自由發聲,且在看似毫無限制的背後,還有著一股無形的壓力和束縛,在媒體集團的色彩,導致這樣的政治新聞,該媒體的記者不能不偏頗的寫出整體事件真實之一面,所以我認為是社群主義。



請綜合前五項討論之結果,申論並解釋你們的答案。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
導?


1.在台灣擁有中國學籍的台灣學生
2.ECFA與台商之間的關係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注意公民與新聞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我們的意圖:想探討民眾為何要參加此次遊行,希望政府聽見他們何種訴求,因為政治會牽動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媒體意圖:兩家媒體都沒有非常深入報導此次遊行的目的,反到偏離集遊法的議題,民眾卻不瞭解,使民眾成為民進黨的政治工具。






心得感想:




鍾曉薇:這次是第一次上街頭參與台灣民主的集會遊行,不管主要的內容和訴求是什麼,我覺得在這次的參與中我體會到了十分多不同的經驗,不管是有關政治方面的藍綠立場、探討新聞及分析新聞、第一次花那麼久時間認真看新聞、學到了要怎麼去理解新聞,更重要的是,在參與遊行訪問與人的應對進退,還有第一次覺得訪問人也感到委屈,原來讀新聞系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的,在這次親自參與以及當組長中我學到了很多,真的收穫良多。

林沛妤:藉這次新聞學的報告,第一次去參加遊行,看到很多不同領域的人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能親身去體驗。

許家瑋:經過這次的專題報告,我們到了遊行現場去採訪,才明白到採訪的困難之處,有的人要負責紀錄文字、有的人負責拍照,還要小心旁邊的民眾是否會太激動來打斷採訪,所有小組的成員的工作都很不容易,從這次遊行中瞭解到,人民願意為了各種訴求走上街頭遊行,為了自己的利益來爭取,其實大家都是希望政府能夠做的更好,提供我們一個更良好的環境給下一代,這是大家可以一起努力的。

蕭銘辰:這次的報告跟以往寫過的報告實在不太一樣也不簡單,簡不簡單並非字數上的多寡,不僅每天都要做功課看新聞,還要仔細的聽記者在說些什麼,加上老師的題目也讓我們真的動了頭腦去思考,還有實際的去現場訪問民眾,小組的開會討論,都讓我覺得這次的報告很不一樣,是真的不簡單但也真的很有趣!

潘承晧:有機會參與這次的重大民主運動,我感到非常的開心和珍惜,看到那些民眾為了讓政府聽到他們的訴求,不管艷陽的曝曬,扔然大聲吶喊自己想要讓政府知道的想法。未來要擔任記者的我們,這是是一個非常珍貴的實習機會,我相信這報告不僅是新聞學的期末報告,更是我們對未來競爭力的一個重大奠基。






陳震遠:做這次新聞學作業,是我第一次有深度探討新聞的經驗,瞭解到新聞台在做一則報導時的政治立場、面向,我們也到了遊行現場做採訪,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遊行的經驗,一開始是提出採訪問題,後來在去親自訪問。同時瞭解到如何去探討新聞,和對新聞做出各種方面的論述,也發表自己的想法,而這次的作業也令我學到不少關於新聞議題的討論,使我收穫不少。







呂岳霖:平常生活中的媒體,看著他們所報導的事件,儘管知道他們各自代表的立場和角度,但從沒有認真去比較彼此之間的新聞,透過這次的學習機會,才發現其實媒體間的問題如此嚴重,身為未來的媒體從業人員的我們,必認真設法解決此問題,我想老師要我們做這個作業的想法應該也是想要讓我們知道媒體的力量,還有媒體背後公司對於媒體控制的力量吧!身在現在這個媒體自由時代的我們,只吸收一家,兩家的媒體新聞是不夠的,對於事件完整性是不足的,此次作業真的讓我學到該如何面對媒體,面對新聞




林思妤:我們的主題是517大遊行,主要想要探討此次遊行的訴求,從一開始的反集遊法到最後的嗆馬大遊行,我們不得不佩服媒體的傳播能力,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為了這次的報告,我們也到了遊行現場,當天聚集非常多的民眾,有北部的民眾,也有中部、南部的民眾座車上台北來參加,我心裡想著:「這些民眾都知道這次遊行是為了反集遊法嗎?」,我們訪問了八位民眾此次的遊行訴求,答案都是馬英九下台、失業問題、反開放中國學歷,這八位民眾不知道遊行的訴求。
我們只有訪問到八位,不能代表全部的民眾都不知道遊行訴求,在這方面我們的研究結果很薄弱。還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受訪者當中的一位女士,她是位工作傷害者,坐著輪椅,帶著斗笠上街頭抗議,她的訴求跟其他人沒有不同,也是批評馬政府,但是她越說越激動,她說國防部強制徵收她的房子,徵收給外省人住,她沒有錢可以把房子買回來,她生活很苦,上了很多次的陳情書,卻都沒有任何的回應,所以今天要來討回公道,我們一面聽她說,一面安撫著她的情緒,但是她突然哭了起來,威脅要死,要以脫衣服的方式來表達她的不滿,接著他作勢要脫衣服,真的把衣服掀了起來,我趕緊制止她,希望她平息怒氣,她停止了脫衣服的動作。她平息之後,就拿出她影印的陳情書給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幫她討公道,接著留地址給我們,還叫我們不要跑掉,為了不讓她再做出脫序行為,我們乖乖的抄了地址、拿了陳情書,要不是有位好心的民眾過來解救我們,我們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次的報告讓我思考很多東西,第一點是做一位記者該注意的事情,注意現場的情況,一但有狀況該如何處裡,如果我沒有及時的將那位女士的手壓下來,她真的就將上衣給脫掉了,之後的情況不知道會怎麼樣,因為當時有兩位學弟妹也在旁邊,他們愣住了,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有應該事前討論訪問的內容提問,討論我們當天要採訪怎樣類型的民眾,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訪問到情緒激動的民眾,雖然這樣沒有辦法訪問到所有的人,但是卻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突發狀況發生。第二點是這次的遊行最終目的是為了反集遊法,可是當天民眾卻不知道原來靜坐抗議不單單只是為了表達他們的不滿,為何有靜坐抗議是因為集遊法規定如果遊行會超過晚上12點的話,就要將遊行的天數申請成兩天,所以民進黨的反集遊法的方法就是靜坐抗議,但是民眾卻不知情,一味的跟著民黨提倡的靜坐抗議,我要批判的是政黨操縱媒體的手法太高明了,讓媒體引導民眾朝他們目標行動,而民眾也沒有思考,就這樣的變成了政黨利用的政治工具。如果我沒有接受新聞系的教育的話,說不定我也是當中的一員,跟著媒體和政黨的意思走,所以培養獨立思考、判別是非一直是新聞系的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每個人應該要學習課題,才能做個全能的新聞人!






工作分配表

組長:鍾曉薇(97266523)
組員:潘承晧(97266493)林沛妤(97266507)陳震遠(97266485)蕭銘辰(97266361)
許家瑋(97266477)呂岳霖(97266230)林思妤(95267450)

節錄新聞:
許家瑋(民視)、陳震遠(中天)
會議紀錄: 林沛妤
搜尋相關照片: 呂岳霖
借討論教室: 潘承晧、鍾曉薇
製圖、製表: 潘承晧
整理資料: 潘承晧、蕭銘辰
上傳資料: 潘承晧、蕭銘辰
監工及修改: 鍾曉薇
517遊行傳單收集: 林沛妤
517遊行當天訪問: 鍾曉薇、潘承晧
517遊行當天攝影: 潘承晧、林沛妤、林思妤

資料來源: 中天電視網http://www.ctitv.com/new/news/index.html
民視新聞網
http://news.ftv.com.tw/








新聞學期末報告《集遊法修法》

新聞系1A 新聞學分組報告

題目:集會遊行法修正案

觀察媒體: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集遊法修法草案鏈結

集遊法的重點與民進黨的訴求(中國時報整理)

中國時報()5月4


中國時報()5月6


中國時報()5月11

自由時報()5月11


自由時報()5月12


自由時報()6月2



1 誰創造了這些訊息?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

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旺旺集團

中國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四日星期一 A13 綜合新聞 朱真楷

中國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六日星期三 A11 政治綜合

朱真楷 陳洛薇 何醒邦 羅暐智 (2)何醒邦

中國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一日星期一 A4 焦點新聞 朱真楷 陳洛薇


自由時報發行人:吳阿明
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聯邦集團/聯邦投信

自由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一日星期一 A2 焦點新聞 王寓中

自由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星期二 A2 焦點新聞 邱燕玲 彭顯鈞

自由時報民國九十八年六月二日星期二 A4 政治新聞 賴仁中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可畫出人物關係圖更佳)


2. 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 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中國時報54:「死」也要擋下來 強烈字眼 吸引人欲一探究竟。其中引用李俊毅的說詞,內文粗淺而有情緒性發言。

中國時報56:第一篇報導的導言:「不惜流血抗爭」字眼血腥、可怕,不禁令人標題是否與實情相符、引用王金平激動言詞;第二天特稿方式刊出,但同學發現其作者實為該報記者,標題「剝奪」集遊權、「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令人好奇也驚訝。

中國時報511:「只要報備就OK」、呈現高額罰款金,吸引人注意。

自由時報511:大、小標題適當,對於「擦脂抹粉」的形容詞好奇,尤其用來形容馬政府團隊。

自由時報512:「真摸頭,假寬鬆」吸引人想進一步了解。另外內文提到反對黨六項訴求,會讓人想了解細節部分。

自由時報62:「廢除也無妨、加入專訪法律界學者,增加說服力、提及實例、事件,有詳細且易懂的介紹。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上學期第十二章我們所學的兩種分類測量方

式,可選其一,需解釋此分類的理由。)

Distance Scale

TimeHigh

從解嚴之後,集遊法便是對人民集會運動的權限做約束、保障,從樂生與捷運工程衝突的學生抗爭、陳雲林來台引發一連串的集遊法權力受損、野草莓學運,再到至今517止對,於集遊法修法進度與流程等,皆是顯示其議題具有持續性的發展。

ProximityHigh

對於全體人民的基本權利,直接關係目前台灣人民,特別是對於有意見欲表達的公利團體等。

SociopsychologicalMedium

政府與在野黨意見相斥是常有的,關切集遊法修正應是全體國民的事,但一般人較無主動參與社運之意願,多數支持者與政府的公告也被較多的大眾所接受

,其社會心理值得討論,我們這組的判斷是中間的程度。

Intensity Scale

Status quoLow

雖然詳細法條仍存在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修正明細卻處於討論階段,經過長時間後才得以完成修正、實行,目前對於現狀影響不大。

MagnitudeHigh

集遊法的修正案,來自許多實例對其激烈不滿所引起,其呦正的法條是用於全國人們,新民的處理引起國人關心、擴及全台灣。

Novelty:對於新聞事件僅將焦點放在政府與反對人士,在意見的不同,卻未產生離奇或令人震驚的新聞價值標準。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

(此部份請參考「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請解釋。

我們這組以「是否符合公民社會所需」為觀察重點:

人民賦權的代理人 新聞處理方面有提及事件的時間、地點、相關人物與聲明,但沒有明確追蹤後續發展與相關應對措施。

公共意見的形成 兩篇報導新聞的內容皆注重於黨派高層等相關衝突點,對於一般民眾關心議題較少,多為黨態支持者所熱衷的報導導向。

媒體民主化 經過現況集中注意力在517遊行上,提及集遊法非高層或有特定資金者所決定的新聞導向。

建立一個主動參與和對話的媒體閱聽人 有效造成民眾討論,第一種人為關係到日常生活的人願意做出回應,第二種人為無實際參予社運活動等卻有意見要表達之民眾,皆會利用各種媒體做出意見回應。

組員主要意見為:


詹淳元:我認為是自由主義,因為這個新聞主要的主軸(517之外)並無要造成討論或爭執,純粹要將其立場及看法傳達給讀者。而報導內容的討論對象,幾乎已政黨及政府高層為主,沒有向下延伸至一般民眾的觀點。


黃偉哲:我覺得是自由主義,因為從有權使用媒體的人來看在事件中應非任何有意見的人才能發表意見,看到都是依些特定團體來討論,而遊行及協商會議並非想要參與的人就可以參與,一般民眾並無法參與討論。


蔡松甫:我認為是社會主義,在中時與自由的報導中,在他們的文章內容皆有列出大略事情的基本概要,意思是兩方的立場訴求皆可以在

文章中找到,在兩方報導內容主軸事件的key word 都 有列出,呈現給觀眾,這樣的呈現可以讓觀眾自行討論,至於實際參與討論,則是可以透過各種管道的發聲,所以我認為在這種將資料的關鍵呈現,並且讓所有觀看 這份報紙的人,都能夠針對這些資料進行他們想要的討論,儘管看得出兩方報紙立場相對,但自由討論足以代表這是社會主義。


陳彥宇:誰有權利使用媒體就比較偏向自由 什麼是被禁止的?:幾乎都是被禁止的,可是就算是被禁止,大家還是都報, 在台灣的媒體沒有進到社會責任的義務,所以我覺得比較偏向自由主義。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在此之前,你必須先

確定何為「公民」的角度,請重新回到第一章p.5-p.7 閱讀並思考之)

公民的角度:


(1)不論是否具有政黨立場、社會地位,完全針對議題進行討論的思維方式。


(2)不針對社會評斷標準,以個人見是對社會現況發表看法的客觀角度思維。


組員的個別意見:


詹淳元:中國時報的報導注重在修法方向,但不應將焦點放在黨派間的爭執與衝突。


黃偉哲:自由時報裡綠營的抗爭報導使事件整底模糊焦點,不知法條如何落實,導引人民注意抗

爭的細節與言詞。


蔡松甫:中國時報雖沒有扭曲新聞的報導取向,卻將綠營的訴求以激烈的口吻呈現出來,造成一種無理的抗爭。


陳彥甫:自由時報將部分報導內容放在執政政府對反對黨的訴求回應態度冷淡,給讀者一種政府應對態度不佳的映像。


2) 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報導應注重在修法細節,條列的訴求不單局限於反對黨的訴求,其他社運團體與公益團體的意見與訴求也該讓一般大眾知道。加入對於集遊法的專家建議或法官對於法條的解釋等,讓一般大眾對於新聞報導不止於政黨間的鬥爭等,對於集遊法能以較全面的方式令大眾瞭解。


3)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

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詹淳元:自我認定的意識過強,事件主角不明顯。


黃偉哲:法條進度與現實執法情形的差異不明。


蔡松甫:應該多注意平衡報導,吸收綠營意見。


陳彥甫:可考量行政院高層與立法院等法官的建議,一般人民對於詳細法條及其細節約束根本不明顯。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

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由紀錄統整)


1 過多替政府對修法的回應做消毒的中國時報,應將報導的方向放在對於反對黨抗爭後是否對修法細節有影響,以及對計畫投身社運人士應是先注意的規矩,避免社會混亂與浮動。


2 自由時報對於修法過程的新聞報導較少,喜愛採用政治人物的言詞與專家說法較難令反對人士接受。


3 家報紙對於執政高層的公告無明確表示,皆用代表人物的言論帶過,將反對方的言論以情緒性的言詞呈現,會議討論的過程與結果不被重視是根本問題。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

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

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遺漏了往後面對遊行時,周邊學校社區的環境問題;可能會與遊行過程發生問題的還有曾為主辦過社運的發行人和影響銀收的商家的意見與建議一乎尚未提到。

報導方向對於社運團體與公益團體有直接影響,但最為明顯的便是重現衝突時吸引的各黨派支持者。

對於高低階層形式的問題,由於集遊法的事件較偏向不同價值論點的匯集報導,全體人民皆應瞭解,也可說是應當享有的「知」的權利,高低階層的模式較不明顯。


5.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 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

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蔡松甫:

雖然中時的報導,有針對綠營的訴求做出一點敘述,但是就某些綠營的聲明中,他們將大多的激昂言詞填充進版面,儘管這些話語的確是綠營口中的表態;在回應聲明使用馬總統的言論,內容大體上皆是較為溫和地口吻。

自由的報導針對馬總統的表態作出闡述,且多版面文字著重在「馬總統不採用綠營的訴求,有提等於沒提。」

黃偉哲:

報 導的重點皆在於呈現本次協商會議的討論成果但是由於角度的不同 所(希望)帶給讀者的感受也大不相同。中時就會議所達成的共識大書特書 並強調尚未協商完成的部份 皆還有討論的"空間",並在版面配置的部份 將他認為較重要 或較必須讓讀者所知的放在較前方 且佔較多篇幅,並在版面配置的部份 將他認為較重要 或較必須讓讀者所知的放在較前方 且佔較多篇幅。

而對於藍營在會議中所得到的成果 在文章中佔較小篇幅因此所要強調的正好完全相反 一個想呈現有誠意解決事情並已有成果


詹淳元:

中國時報的報導重點在於集遊法的修正法案是經由一連串的協商以及各方面的考量來決定的,並將反對修法法的團體塑造成不願和平溝通的暴行者。

自由時報的重點也並未放在反對集遊法修法的訴求或意見,反而是告訴你他們將怎麼做,和已經獲得了什麼,甚至5/17前一兩天都成了五一七大遊行的專欄,似乎遺忘了他們上街頭的初衷。


郭澄宇:

中時:

對於集遊法採取消毒的手段,給讀者們一個很大的目標,但是如何去做?卻沒有說得很清楚明白。有幾篇不停的提到馬總統是如何的關切這個議題,又是如何對人民和國家信心。

自由:

如同黃偉哲所說,將綠黨所提出的要求,大肆的報導,但是這些報導卻不是政府所要採用的而且在某些篇幅上。記者將情緒帶到了文章,有一點導引讀者的感覺。


2) 新聞的意圖為何?

蔡松甫:

中時欲達到的效果,即是以平和的文字,將另一方塑造成為無理取鬧的形象。將對方的態度呈現,達到宣傳之效果。


黃偉哲:

新聞的意圖都在於讓其讀者群知曉這則消息 並且在思想方面更加偏向自己這方,增加讀者的認同


詹淳元:

兩家不同的媒體,同樣的意圖就是讓讀者了解其報社對於事件的看法,以及利用報導的方向來博取對於此立場的認同於肯定。

請綜合前五項討論之結果,申論並解釋你們的答案。

社群主義:(詹淳元統整)
經過討論的結果,各家報紙呈現的都是自己的立場,重現事件的衝突,
將兩方各分割成不同的團體。
你不一定要參與他們的討論,但他仍然家他的觀點及思想暴露在報導中,
希望藉此吸引讀者接受他們的觀點,與之站在同一陣線。


社會保守主義:(蔡松甫統整)
雖然呈現了所有事件的關鍵資料,但在細節部分,如馬英九的溫和口吻,
中時大量呈現出一種柔性處理的態度,但馬英九還是有發表堅定的聲明,
這方面則是被自由時報特別強調,但他們所欲表達的目的並不純然是要引起全方面的民眾進行自由立場討論。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

導?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M66C9xnnoA&feature=related

02:14~03:38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_hW_JgjnZA&feature=related

00:27~02:33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0-D1nG-TxQ&feature=related
00:00~06:05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VJVYvp_z8w&feature=related

01:36~06:58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iIyLsOTH4A

00:25~07:08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i_Vqj0M6Xk

00:00~04:52 05:22~08:07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iaSpPJeJus&feature=related

00:43~02:40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注意公民與新聞

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比較原集遊法與預定修正之集遊法

討論其對相關人士的影響如社運人士、警察機關、政府、周邊商家和一般用路人與民眾對社運人士集會遊行自由的保障與正當性與否,如何不觸犯新修集遊法的正當集會。



















組長:詹淳元

中國時報蒐集:蔡松甫、詹淳元

自由時報蒐集:黃偉哲、陳彥宇

會議記錄、資料統整:陳彥甫

第三媒體蒐集:郭澄宇、吳冠霆



加分人選:陳彥甫

黃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