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新聞學期末報告(組員:魯馥瑞、羅紫婕、葉子溶、柯潔昕、王紫嫣、童奕慈)

「談花」,傾聽學生運動背後不同的聲音       


        103年3月17日中國國民黨委員張慶忠在立法院內排案討論《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時,以三十秒快速強行闖關服貿議題的舉動引起了在野黨及其他公民團體的極度不滿。3月18日晚間由少數學生帶頭,從警力較少的立法院青島東路側們嘗試進入立法院議場,在打破議場北側玻璃門後隨即衝進場內進行佔領,並且高喊「全面佔領主席台,重啟談判」、「今天過服貿,明天拆政府」」等等口號,之後透過社群網站上傳發佈大量資訊,加上網路直播議場內外現場畫面,造成其他地區民眾的廣大迴響,無論是親自來到立法院外靜坐給予支持,亦或是提供物資援助現場學生們,這場為期二十四天的硬仗,稱為318青年佔領立法院行動,或是太陽花學運。然而此次學運除了期望喚醒人民對於公共議題的關注之外,卻也造成支持與反對雙方的對立,彼此所持的意見包括家庭背景、政治傾向與價值觀等等,其中的種種因素皆值得深思與探討。以下,我們將針對這一次學生運動佔領立法院的行動,分別訪問身邊數名同學與家長的意見與看法,進行討論與整理報導。

支持學運,為國家與自己的未來勇敢站出來


        318學運是一場公民不服從運動,從開始到結束都充分地表現出年輕世代對於未來的害怕與恐懼,多數選擇支持學運的學生認為在黑箱服貿發生之前,政府團隊所做的許多決策就已經逐漸累積了大多數人的不滿及委屈,導致此次草率通過服貿事件爆發後,人民的怨氣到了極限,無法再坐以待斃的漠視一切,除了選票,我們別無他法的去改變檯面上所有政治人物的抉擇,於是有一群人決定用突破框架的方式去衝撞現況。現在就讀於台灣大學法醫所的童冠恩同學表示,佔領立法院一事絕非單一事件,從簽署ECFA開始,就已經有一群人在關心這些事件的動向,我很慚愧自己並不是當時的這一群人,直到他們佔領立法院,讓許多像我這樣的人開始主動去思考,究竟為什麼他們要佔領,從起初看懶人包到之後願意將服貿條例逐字詳讀,經過閱讀及整理之後,真正了解到他們佔領立法院的訴求為何。有許多人說,去立法院的人很多都不懂什麼是服貿。但回憶起當時學運期間的活動現場內外,有許多的公民課程、民主講堂,以及後期的深夜電影撥放,都一再再提醒我們身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對於政府在整起學運事件自始至終的處理方式與態度上,支持方認為政府仍是採取以往試圖息事寧人、隔靴搔癢的模式,並沒有真正回應學生們對於反服貿學運的訴求與需要,而相關的官員們則選擇躲在冷氣房內看著數據打官腔,並無採取實質的作為讓人民看見政府的緊急應變行為。

圖一:抗議學生們聽從現場志工的指揮,依序坐在上聽前方民主講堂的老師們授課。




        

造成社會不必要的負擔,反對學運聲浪不斷


        學運期間同時出現了反對的聲浪,多數以中年以上的社會人士、家長及師長居多,其中有人是因為反對服貿而反對學運,另外也有人支持反服貿但不贊同學生們以佔領立法院的方式來表達對政府的抗議。在外商公司上班的賀秀玉女士表示,若佔領立法院適當的話,那大家是否就可以不用守法了,318學運就是民進黨想在選舉前,製造話題炒作。抗議與抗爭並不需要做到佔領立法院這樣的激烈地步,進到議場中造成破壞,此舉形同政變。台灣自詡是民主及法治國家,已經有選舉的方式可以使民眾參與政治,又不是共產國家,實在太超過。其餘少數反對民眾則表示,對於反服貿及學生佔領立法院議場並無太多意見,但主要是對於現在的執政黨政府感到失望與後悔,希望政府在做任何重大的政策決議之前,不應一意孤行,適時地聽取人民意見是必要的。反對者視318學運為一項破壞性的行為,深切地渴求支持學生運動的學生們能夠還給社會大眾一個「安穩安定的生活」。反對方認為政府在一開始的手段就應該採取強硬手段,不應該讓學生們有機會佔領立法院,若未來只要發生反對事件就如法刨製採取同樣方式,那還需要守法做什麼?政府縱容違法的學生,是最糟的示範,因為這樣會使得學生們認為這些胡亂脫序的行為是被默許且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



支持

反對





主要因素

1. 可展現台灣民主的精神。
2. 增加公民參與,凝聚社會力。
3. 有效監督執政黨政府。
4. 使平常沒在關心時事的人,開始願意主動參與其中。
5. 學生運動能夠使社會進步,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1. 質疑學生的判斷能力,認為過度草率。
2. 為了達到訴求而犧牲部分人民的權益,造成國家的損害與負擔(例如:警察、附近居民、癱瘓交通等等)。
3. 擔心學運背後其實是政黨利用學生們所使出的手段。
4. 學生運動造成社會不必要的成本,嚴重耽誤國家發展。



學運利弊,檢討反思不可少


        學運期間造成的利與弊,是在學生們退出議場之後,大眾渴望知道也必須正視的問題。支持學運的學生認為,從古至今所發生的每一場學生運動,對於當下的社會成本一定會造成基本程度上的支出,但是之後所回收的成果與效益卻是能夠持續下去的,並且可以喚起國家人民們對於國家議題的注意與關心,利與弊之間的多寡便能不言而喻。但是持反對意見的民眾則表示弊大於利,主要可以分為無形與有形,無形的是嚴重造成三方面的敗戰,包括國家、學生及人民皆受到傷害。有形的則是佔領立法院期間所破壞議場內外的公物與外牆塗鴉等等。


圖二:抗議民眾高舉自製手牌,用詞激進,強烈表達政府的所作所為等同於強暴。


        此外,除了支持與反對兩方之外,還有另外一部分是屬於一直以來都對公共議題漠不關心的人。關於這點,我們也同時想要了解其中的原因與進行討論,發現他們會選擇不觀看、不發聲的原因大多都是覺得這樣的議題比起娛樂、運動消息來得難以理解、還必須深入思考才能有所獲得,實在太麻煩了。在此觀點上,可以直接反映到新聞學課本內容中所提到的,「人民沒有能力也懶得去關心複雜的議題,所以媒體必須要負擔起這項責任,對於議題作出解釋性、深入性的報導,讓人民能夠有進一步更貼近了解事件本身的起因、過程與未來的方式,並且有能力自行作出判斷與決策。課堂上也另外提到「奉公守法未必是好公民」,而這句話也正是為這群不關心國家公共議題與自己未來的人下了最好的註解。


        最後,面對學運結束之後的發展,不管是支持或反對雙方仍然有少數民眾持續關注,雖然電視新聞台已經不再頻繁報導,但是仍然可以透過FACEBOOK臉書粉絲團,例如「割闌尾計劃」、「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以及「台大新聞E論壇」,還有其餘公民團體的網站等等。藉由318學運的支持與反對兩方所持的意見想法,更加地顯現出因為理念、家庭背景、生長環境、政治傾向以及價值觀相異等等原因,造成了不同立場的人之間的「對立」,而出現了人民與人民之間因為不理解彼此觀念,甚至產生衝突。身為一國之民,必須付諸行動,親身投入,實際參與政治。縱使支持、反對各持不同意見,還是需要互相溝通、協調,採取「公民討論」進一步達成共識,凝聚社會力量,達到有效監督政府的力量。


會議記錄


第一次

時間:

2014613 星期五

地點:

大孝509

組員:

羅紫婕、葉子溶、魯馥瑞、王紫嫣、童奕慈、柯潔昕

討論內容:

組員之間輪流提出對於此次關於學運期末報告主要方向的想法,最後我們決定將報告內容朝向討論“為何太陽花學運在學生與長輩(家長、師長等等)兩者之間造成極大的差異觀感”。



【會議記錄】

第二次


時間:

2014年6月16日 星期四

地點:

LINE線上會議

組員:

羅紫婕、葉子溶、魯馥瑞、王紫嫣、童奕慈、柯潔昕


內容:

 A. 討論出十題要訪問的題目

 B. 分配組員每人訪問人數

C.討論報告標題


工作分配:

童奕慈:將書面資料轉成文字檔、修改文字、排版、採訪

魯馥瑞:照片提供、報導之文字編輯、採訪

羅紫婕:照片提供、會議紀錄、採訪

王紫嫣:會議紀錄、採訪

葉子溶:側拍、採訪

柯潔昕:採訪


         照片:



           圖三:組員之間相繼提出對於訪問題目的想法,畫面截圖至LINE。

【5Q】


1. 是誰創造了這則新聞?


公民領域所創造的。此次的318學運,是由學生所發起,是在介於國家和社會之間的一個公共空間中產生的社會運動,接下來更引發相關社會議題,這些社會議題跨足到許多層面皆和”公民領域”息息相關。此訊息的主要發起組織是大眾,大眾對於政府的不服從運動。




2.什麼樣的創意使用在這則新聞上,吸引讀者注意力?


【照片】使用了照片吸引讀者的目光,漸進勾起讀者閱讀報導的慾望。
【表格】精簡的表格使讀者能夠更快速的了解報導內容之概要。
【比較】相比較之下使讀者更容易釐清對於報導每個角度的異同。


3. 身為記者,與我不同對於這則新聞是否有不同見解?


本篇報導為陳述事實,因為讀者們的想法與意見不一定與我們相同,透過訪問的方式, 貼近且深入地將他們曾經經歷過的事件逐一記錄,經過整理之後報導。




4. 在這則新聞中,代表或是遺漏了何種生活形態?價值?觀點?

代表了價值及觀點。

在價值方面,從訊息中,可看出新聞的強度(Intensity),此次學運影響範圍跨及全國,在社會心理方面(Sociopsychological)方面更是貼近大眾議題,對人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最後在持續性(Continuity)層面,此次318學運除了運動期間發生的事情外,後續的發展包括刑事,民事等等社會責任至今都還是持續在進行中。

在觀點方面,此次318學運,訊息中表露出民眾對於運動支持與反對的觀點和主要因素,以及學生和中年以上的社會人士、家長及師長不同的觀點。



5. 為什麼要寫這則新聞?


此次318學運,大部分的人都較偏向討論關於反服貿及反黑箱作業的相關議題,然而其實318學運的背後衍生出相當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為何參與太陽花學運的是以年輕族群佔大多數,而大部分的長輩們持反對意見,為何太陽花學運會形成贊成及反對兩方,是什麼因素的造成,使得雙方擁有不同的立場、價值觀,及意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