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稿記者:
聯合報:李明賢、陳世昌、王光慈、周小仙、謝恩得、唐秀麗、
林宜章、李志德、鄒薦麒、李祖舜
自由時報:范正祥、林毅章、張茂森、曾韋禎、李欣芳、曹郁芸
所在版面:
自由時報:5/2政治新聞A8
5/3焦點新聞A2、政治新聞A4、自由廣場A13
5/4自由廣場A13 5/5焦點新聞A2
5/6政治新聞A5 5/7焦點新聞A2
聯合報:5/2頭版新聞、焦點A2、民意論壇A21
5/3要聞A4、民意論壇A15
5/4要聞A4、民意論壇A15
5/5焦點A2、要聞A4、民意論壇A15 5/6兩岸A9
報紙: 聯合報、自由時報
發行人:
聯合報:王必成
自由時報:吳阿明
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聯合報: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自由時報:聯邦企業集團/聯邦投信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

2. 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 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聯合報稱藍營為「統派團體」,稱綠營為「獨派團體」
自由時報稱藍營為「統派團體」,稱綠營為「本土團體」
(摘自聯合與自由5月5日新聞)
用「獨派」、「本土」與「統派」來代表兩方團體太過狹隘,我們無法單用幾種名詞來區分團體的成員。
a)由自由時報來看,他們將兩黨分為統派和本土,使用「本土團體」來代表支持齋藤正樹的團體,然而我們覺得疑惑的是,難道不支持齋藤正樹的團體中,每一個個體都代表是要支持統一的嗎?而難道在這之中的人,就不能稱做本土嗎?
b)以聯合報來看,他們將兩黨分為統派和獨派,我們也認為,支持獨立和統一兩方,與支持和不支持齋藤言論的兩方,無法做明確的畫分。
c)雙方比較來說,獨派似乎又比本土顯得更狹隘。
兩報刻意使用以偏概全的方式呈現出這樣的用詞,把兩方之間的差異刻意激情化了。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a)由於報紙截稿時間較電視固定,所以在評比時間性的新聞價值上,較不易探討,但單從此新聞於隔天即見報的情況,可說其時間性算是高。
b)台灣主權直接相關於我們這些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所以其鄰近性也算高。
c)台灣主權一直存在著爭議,兩黨甚至時常以此形成辯論,而人民對於台灣主權未來走向一直在關切,所以這新聞事件符合社會心理所預期的,也算是高。
d)由於兩家報紙扭曲了此項新聞的主要議題,把焦點再度放在兩黨對立,而此新聞對大眾真正的影響漸轉為純粹的另一場政治惡鬥。
e)此新聞事件持續時間較短,並且報導較少、多為評論,加上上述狀況,新聞持續不過一周便沒有後續了。
f)根據報導顯示,「台灣主權未定」是一直存在的問題,只是過去沒有人去提到罷了。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請解釋。
我們認為本篇報導大致符合民主社會所需,並且其也有不同的媒體目的。
首先討論新聞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我們以新聞在公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來探討,本篇報導達到哈伯瑪斯所說的地方有:
a)人民賦權的代理人 ─有充足的背景資料及提供完整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內容,有陸續追蹤是後的發展狀況及應變措施。
b)公共意見的形成 ─哈伯瑪斯理論忽略下層階級的心聲,但兩家報社皆有刊登一般民眾所發表的言論,並不局限於政府官員或上層階級。
c)媒體民主化 ─新聞議題的決定不在少數人裡,不一定要有錢有勢也不一定是支持執政黨的媒體才能決定新聞。
d)建立一個主動參與和對話的媒體閱聽人 ─報紙提供管道讓民眾藉由上網或讀者投書的方式使全民皆能發表意見。
而本篇報導在「理性辯證的管道」方面未達到民主的社會所需,因其雖有提供公民發言的管道,但沒有納及與自身立場不同的說法。
接著,討論到是否有媒體目地:

備註:由於「媒體如何被控制?」及「什麼是被禁止的?」是我們目前無法去得知的,這部分便並未列入討論。
主要目的:從報導中,我們認為自由時報利用馬政府應對日本及中國有關台灣主權問題之差異,有達到監督政府、質疑政府措施的目的;反之,聯合報將焦點放在日方政府惡意或馬政府應對的如何妥當,相較之下,組員們感覺有點是在袒護政府。
誰有權使用媒體:兩報皆屬「任何有話要說的人」,而兩報同時也有相同狀況,就是不會去採納與本身立場不同的意見,便自然形成民眾會事先考慮報社立場,再去發表個人看法。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
首先,我們討論何謂公民的角度如下:
a)針對「議題」討論
b)不要設限公民討論
再以此方向討論新聞是否有遺漏或扭曲:
a)兩家報社皆有針對此事件做確實的報導,但也都做了額外的延伸,扭曲了此新聞原先應報導的方向。
Ex. 聯合報 – 提出保釣事件
自由時報 – 提出台日關係(在日本做「對台灣的認知」之民調)
b)遺漏了與其不同立場的意見、缺乏完整的民調(針對非主動參與媒體討論的公民)
2) 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a)台灣的主權問題回顧歷史,我認為這是歷史留下來的問題,對此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的人有著不一樣觀點,我們不可以拋棄歷史的演變去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兩者是息息相關的,作為媒體遇上關於我國主權上的問題,應該將各方、中方、我國、日方的表態、動作與談話作出報導,這樣才是民主國家新聞媒體應對社會所負的責任。
b)應具理性且多方觀察,例如研究齋騰正樹發言背後的動機,還是其實和日方政府也有關係?此次發言失當帶來的影響和對兩岸之間的發展。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聞關注面向的缺漏。
左德儀(統整)
此新聞的關注面向的缺漏:
a)齋藤正樹是否說錯話─中日關係
b )齋藤正樹所言(個人立場)v.s (日本政府立場)
c )各項合約內容(舊金山合約、中日合約…)及雙方解讀方式
d )衍生問題(釣魚台)
對於此新聞,不論哪一家報社(聯合或自由),都在追溯過去發生的事或以往的條約來證明台灣主權是否未定,但我的想法是,何不向以後看,假設:
台灣主權已定->我們是否應該鑑定自己(台灣所有人民)有沒有具備獨自掌管一個國家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發展(經濟、建設、政治、社會等…)。
台灣主權未定->那麼主權是歸向誰?在未來的日子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此外,這件事對現在人民造成的影響在哪?
鍾子葳
自己身為這塊土地的一份子,最想釐清的是歷史的真相,而不是藍綠的另一場爭論。明明探討是同樣的條約內容,兩家的解讀卻看似相差有點多,混淆了事實。
我較不支持現在的執政黨,便不能理解聯合報抨擊日本政府之際,卻忘了做到監督和質疑台灣政府對於此事的應對方法。
而自由時報報導了一篇日本的民調,內容是有關「是否來過台灣」這類問題,我的感覺是不太理解這個民調與我有何關聯在?我更好奇的是,同樣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對於「台灣未定論」的看法為何?
李亞芬
長久以來台灣主權總是模糊不清且玩弄文字遊戲,執政黨和在野黨的看法雖然不同,但卻總未有具體行動或表示,只是相互叫囂和批評,雖然當中牽扯很多問題,但應該做的是讓公民了解目前台灣的國際地位和主權,媒體也應該多提供這方面的資訊,教育公民和閱聽人如何去面對自己國家主權的問題,而非總是搬出些艱深難懂得資料來搪塞民眾。
把形象鎖死了 ! 不是獨立就是統一,立場太過鮮明,卻沒有考慮到不同的聲音,其實以前曾有訪問過一些民眾或是身邊學生的看法,除了上述兩種聲音外,其實支持一國兩制和統一後經濟、言論自由和其他方面獨立的也大有人在,只是媒體從這兩個角逐出發似乎就代表了一切意見有點說不過去。
佘曼瑄
台灣主權的問題它所影響的不單單只是我國在國際關係的影響,我認為感受最深的應該是在海外生活的台灣同胞們,這些在海外經商、生活的台灣人,自己國家的國際地位關係到的在他們生活裡的片片面面,尤其是經商的人們更能感受。所以我在想,不要將報導的焦點永遠鎖定在那些政治人物上,而把那些真正受影響的民眾的感受晾在一旁;再者,報那些政治人物的說法不大都千篇一律,每個人都在幫自己的黨說話,那究竟有什麼報導的價值?新聞媒體扮演的角色不就是給民眾有空間去發表自己的想法?如果領域裡問題的直接影響人的想法都不被重視那豈不是只是個有權人的戲台?
薛婷
我認為,台灣地位的問題,已經是爭辯許久的話題,可能因為現在時局的敏感,在馬政府與中國關係越來越密切之際,齋藤的言論特別容易被放大討論,以此篇報導來說,我認為,兩家報紙在報導方面,似乎都會若有似無的提出支持自己立場的證據來證明自己報社所支持的黨派,例如台灣及日本的友好民調或釣魚台的事件,在政治立場方面,有著很明顯的立場對立,缺乏不同意見的看法,使讀者會因為報紙的內容,而越來越傾向相同的立場與想法。以我個人角度來看,我認為,台灣主權屬於哪一個國家,對我以及我的家人來說,只是茶餘飯後的話題,我們每天依然為了生活而疲於奔命,對於報紙大張旗鼓的版面,與此事件對我及周遭生活的影響,可說是相當大的反差。
葉舒庭
我認為自由時報的報導都間接性的偏向反馬,因為馬總統是國民黨人,就也代表了馬總統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國人,而非真正的「台灣人」所以報導內容幾乎都偏向齋藤正樹說的沒錯,台灣地位確實未定,所以不屬於任何一國,理所當然的也不屬於中華民國(因中華民國是由中國大陸遷徙過來的),台灣就屬於台灣國。
而聯合報報導內容則是偏向台灣主權已定,是屬於中華民國,所以要求齋藤正樹道歉。我想這跟黨派的不同有很大的關係,國民黨為國民政府由大陸遷台,也算是理所當然的把台灣當成大陸的一國,而民進黨自稱為「正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認為國民黨來台是非法佔領了原本台灣人民的土地,所以將國民黨視為外人、為竊取台灣土地的人,所以新聞報導內容才會偏向支持台灣地位未定論,也認為台灣就是屬於「台灣」。
自由時報並沒有報導出國民黨執政帶來的經濟繁榮、城鎮興起與建設;聯合報則是沒有站在原本就生長在台灣的人民立場角度出發,也認為台灣本應屬於中華民國,沒有想到台灣人民的土地當初被他們搶奪的心情。
吳信瑛
台灣的主權歸屬向來是政治人物最愛拿來做文章的議題,如今齋藤正樹發表了「台灣主權未定論」更成為藍綠陣營又一鬥爭的話題,是否應該多著墨於此事件對台日關係有何影響,並不只是報導此事件讓藍綠起了何種衝突。再多篇報導中常多次提及本土、統派、獨派等字眼,讓人不免困惑何謂本土?何謂統派?何謂獨派?一些模糊的字辭明顯要挑起台灣間的族群問題,我認為在寫報導同時要注重詞彙的拿捏,不是又使用以偏概全的辭彙來挑起另一項紛爭。
我認為應該把當年所簽的有關台灣主權歸屬的合約都拿出來一一比對,讓台灣的人民更加了解此事的癥結點何在,而不只是一昧的抗議、附和淪為政黨的鬥爭工具,證據會說話,記者負責把此事件相關的史料整理統整出來呈現給大眾是最重要的。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a)-1未從人民的角度替人民想,總是一再地將重點放在兩黨交惡狀況。應該多聽不同階層民眾的想法,替民眾向政府發聲,而不是灌輸自身立場給民眾。
-2立場劃分得太清楚,忽略了模糊地帶的意見,例如不支持統一也不支持獨立的人民。
b)傾向台灣與中國統一的台灣人民與傾向台灣獨立的台灣人民
c)偏漏了支持統一及獨立以外的民眾之意見,像是不支持統一也不支持獨立的人民他們的想法為何?不願意回答或面對此問題的人民他們的原因是甚麼?支持統一但也不排斥獨立?支持獨立但也不排斥統一?也許有些問題或意見是報紙沒有採納而又剛好是人民所關注的事,對國家認同的意見分割,兩家報紙都應該做更精確的畫分。
d)高低階問題在此倒沒有明顯的表露,但採納意見的優先後順序的問題卻是一直存在的。較明顯的是,兩家報社較喜歡採用學者的評論。
5.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 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5/6
聯合報:馬重申台灣主權 日議員頻點頭
自由時報:馬接見日議員 齊藤沒陪見
同一天出現的報導,內容針對同樣一天、同樣一件事,但各自卻放大其所想要強調的重點,乍看之下有如不同事件的新聞報導,從兩報所下的標題便可清楚看見差異所在。其目的為:
聯合報:縮小此事件,表現出馬英九的適當處理方式
自由時報:強調出馬政府對於此事的「消毒」手法
2) 新聞的意圖為何?
Main:為了再度引發台灣人民對於台灣主權的爭論。
自由:意圖利用齋藤言論表示台灣主權仍未定之看法,並質疑馬政府處理此事之態度。
聯合:a)意圖表明齋藤個人所言語日本政府非同一立場。
b )意圖將此事降溫處理,以維持台日有好關係。
6. 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屬於何種新聞學?
社群主義
兩報社並未確實點出此事件之主要議題,並沒有描寫出衝突點何在?不為責任社群主義,而只要稍有偏向便可能轉向社會保守者。
尤以聯合報,試圖淡化台灣地位未定的事實,將齋藤正樹之言論歸咎於純屬個人問題,抨擊日本政府之際,將馬政府已受害者之形象呈現,並未確實去監督去懷疑馬政府針對此事的處理方式是否妥當。而自由時報雖質疑了馬政府相對於對中國態度的差異,但純粹只是不斷地抨擊對方,模糊了此議題的焦點。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導?
中國時報:台獨與獨台
「美日舊金山和約」是炮智出的假條約
陳水扁以國家機器強力推動極獨時,激化了統獨爭議。
FunP:城仲模如是說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
a)會尋求與此事件非相關之國家所發表的言論及國際上較公正性的組織來協助解讀各項合約內容。
旁觀者清,或許牽涉到此事件的國家會有預設立場,尋求對於自己最有利的途徑來做解釋,但如果是以旁觀者且具有公信力的組織的立場來判斷,可能會有新的見解或較公正、客觀的看法來看待這件事,並加以處理,如此一來,也能讓人民能有更正確的角度來評斷此事件,不會造成人云亦云的結果。
b )探討齋藤發表此言論對現今台灣人民有何影響?並作民調調查人民對台灣主權是否定論的看法,也讓政府能真正了解人民的想法。
兩家報社不斷對於台灣主權是否定論的這個問題持續延伸,甚至扭曲了此議題原有的焦點,造成另一場藍綠惡鬥,而這樣的情形已是屢見不鮮、司空見慣的了;然而,對於此新聞而言,人民真正希望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政黨鬥爭,而是台灣主權是否定論的這個問題有無對人民造成實際的影響。
自由時報針對此新聞對日本國民做了民意調查,但在此項調查中,並沒有明確指出被調查者的年齡、身分、分布區域、職業等問題,因此,無法從中看出此調查的準確性。做民調是為了讓政府官員了解一般大眾對於此事件的想法,民意調查的可信度並非絕對,因此調查者在調查過程中不能參入個人偏見,必須是多元且多方面的,這樣才能達到做民意調查的最高效率。
Conclusion:
新聞不能總是圍繞著藍綠兩黨的爭執,尤其是政治新聞,且各家報社或各大媒體也不應對於任何的議題或新聞以有色的角度來報導,而是應該要多加考慮到人民的心聲及對其產生的影響,以免混淆社會大眾。
就此新聞來說,我們討論的兩家報社─自由、聯合,在經過討論之後,發現兩家都各有其政治立場,因此所做報導大部分也傾向其所支持的政黨 。這樣設有不同政治立場的媒體,容易因為字詞運用或是放大縮小某部分,而混淆了我們對於某事件的認知。久而久之,這種不確實的新聞開始將媒體明顯畫分,民眾對於媒體的選擇,方向就會錯亂成「選擇與自身立場相同的媒體」,而不是品質好的媒體了。
工作分配:
自由時報收集-吳信瑛、李亞芬
聯合報收集-佘曼瑄、葉舒庭
開會紀錄-左德儀、薛婷
資料統整-左德儀、薛婷、鍾子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