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 (中國時報&自由時報)

1. 誰創造了這個訊息?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自由時報發行人:吳阿明
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聯邦集團
5/6
A1版 記者:陳杉榮 羅添斌 報導:「一定會走」江丙坤請辭。
A2版 記者:羅添斌 報導:江丙坤空間留給家人,紛擾留給馬。

5/7
A1版 記者:彭顯鈞 報導:江下吳上?吳:放話者混蛋。
A3版 記者:王寓中 報導:馬佈局獨霸,迫江請辭吳開罵。
王寓中 范正祥 報導:馬強力慰留:不可能這時讓江走。
蘇永耀 李欣芳 邱燕玲 報導:江心意堅定:請辭並非臨時起意。
林毅璋 唐在馨 報導:李嘉進抱不平:江都被吃得死死的。
羅添斌 報導:海基會董座,利益迴避最優先。
施曉光 報導:民進黨拒接受江陳三會協議。
羅添斌 報導:江請辭,國台辦暫不評論。

5/8
A6版 記者:彭顯鈞 報導:馬現在對吳,像當年逼連交棒。
彭顯鈞 報導:江請辭,國民黨權鬥戲碼上演。
蘇永耀 報導:又備查不送審,朝野都開罵。
蘇永耀 曾偉禎 報導:兩岸司法互助,我將提首例。
蘇永耀 王寓中 報導:江逕向馬遞辭呈,被轟破壞體制。
鄒景雯 報導:親批慰留江丙坤,馬搞朕即天下。
王珮華 報導:建研會連署挺江,人數被質疑。

5/9
A2版 記者:羅添斌 蘇永耀 報導:與陳雲林有約…江接受馬慰留。
鄒景雯 報導:這場辭官戲,馬江都受重傷。
曾偉禎 林毅璋 報導:綠委批江:聽中國不是聽馬的。
陳維仁 報導:吳伯雄:民進黨看不到吳馬之爭。

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
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旺旺集團
5月6日
A1/陳洛薇 「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
A1/陳洛薇/新聞分析 「江以退為進逼馬攤牌」
A1/吳明杰/特稿 「高層態度 江去留關鍵」

5月7日
A1/陳洛薇 「馬急電江丙坤:一定不能走」
A4/楊舒媚 「江下吳上?吳伯雄:別把我逼到牆角」
A4/顏瓊玉、羅暐智、何醒邦、盧金足/綜合報導 「黨團緘默 李嘉進:馬應登門留江」

5月8日
A4「江堅辭 海基會幹部同進退」
A4「國民黨:馬吳互動沒問題」
A4「一句混蛋 將權鬥逼到牆角」
A4羅士禹/北縣土城〈自由業〉「江丙坤應檢討自己作為」

5月9日
A4/楊舒媚、吳明杰 「馬大動作留人 江丙坤續打拼」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可畫出人物關係圖更佳)
2. 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 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中國時報五月八號的一篇特稿標題,「一句『混蛋』將權鬥逼到牆角」。以及自由時報的當日頭版:「江下吳上? 吳:『放話者混蛋』」的報導。此話為國民黨黨主席吳伯雄於前一天罵「放話的是混蛋」、「別逼我和江丙坤到牆角」。因為單單一個海基會董事長的請辭事件,居然會牽扯到國民黨本身黨內部本身的問題。然而身為國民黨黨中央大老的吳伯雄,會說出這樣子的重話,可見事情也不只是一個請辭的問題,而是總統馬英九、國民黨黨主席吳伯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所引發的問題在這三個人身上打轉,還沒有處理請辭的問題,其他的問題也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所以引起我們的注意。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上學期第十二章我們所學的兩種分類測量方式,可選其一,需解釋此分類的理由。)
在9個條件之下,其中第二條的門檻價值頗高,海基會在江丙坤任內先後完成了三次會談,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有越趨緊密,而在此時江丙坤的請辭很可能使的台灣和大陸的關係生變,對台灣公民來說這件事情很重要,也是我們平常沒想到過的事情,尤其在江丙坤提出辭呈之前並沒有風聲指出,海基會董事長的職位有任何的變動。

而在清晰度方面我們認為,中國時報較有顧慮到民眾的看法,而自由時報對此則是個人批評多。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的重點兩報都有偏離,將重點轉移到馬英九、吳伯雄、江丙坤的三角關係中,起初報紙所轉述江丙坤請辭的意思是因為顧慮家人並且因為身體不適才做出這個決定,但是後來兩報卻將重點放在馬英九設計讓吳伯雄接任海基會董事長,讓自己兼任黨主席,將江丙坤請辭的重點變成馬英九的權利計謀,使讀者後來會不知道這件事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是什麼,只看見兩報如何報導國民黨的權力鬥爭。而文中指出將丙坤的辭呈未經過上司陸委會,在整個處理的過程是否出錯,兩報都只是提了一下,但卻未對這裡詳加敘述。對我們而言,這件報導題目下的跟內容不符。其中在自由時報的特刊中,我們發現裡面許多的字眼使用都是非常個人化的語調,記者應該在報導中扮演第三者的角色,清晰明瞭的將事件作一個完整的敘述讓讀者了解,但是在我們讀過之後的感覺都是,記者個人的想法與對整件事情的看法,從中我們找不到事情的真相,特稿模糊了我們對這篇報導的看法,讓我們覺得他們企圖將讀者轉變成和他們一樣想法的人。

兩報中我們發現有很明顯的藍綠之分,自由時報的報導雖然和中國時報大同小異,但是在內容方面,自由時報用字遣詞較為激烈的批評馬政府,並且有刻意將國民黨內的情況惡性化,讓讀者感覺國民黨目前處於內部鬥爭當中,有隔岸觀虎鬥的感覺。而中國時報在這次的報導中,較明顯的感覺是在替國民黨消毒,雖然報導內的重點也在馬政府如何解決這件事情?吳伯雄是否會接任?馬英九如何處理這件事情?但是內容較讓讀者感覺是站在國民黨方面著想。
在延續性方面,兩報當然也失去了報導的重心,整件事件都圍繞在馬英九身上,而真正的主角將丙坤的請辭事件變成了配角。整件事件過程大約只有5天的報導,裡面就有3天重點是國民黨的權力鬥爭,而在最後一天事情大轉變,江丙坤接受慰留。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此部份請參考「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請解釋。
若是依照自由主義和社會責任論的理論基礎,這兩項主要的目的是具有告知、娛樂、販賣,然而自由主義最主要的目的是發現真相,並監督政府。而中國時報以及自由時報對於「江丙坤請辭事件」皆有給予大眾知道真相、提供民眾了解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就監督政府而言,自由時報有篇報導:「江逕向馬遞辭呈 被轟破壞體制」,事實上這樣破壞應有體制的越級越權,也顯示出江丙坤對於請辭的對象,跳過陸委會主管賴幸媛,而直接呈交給總統,提出執政政府的制度問題所在。再者,自由時報的焦點評論:「海基會董座 利益迴避最優先」這是為了避免利益衝突,提出對於江丙坤上任後的問題,可是,江丙坤的兒子卻也是從事兩岸相關事業,理當利益迴避為最優先考量,不管是誰,只要擔任台灣的協商代表,從事與中國的談判,都必須做到利益迴避及接受公開檢驗,才能夠化解不必要的指涉。 而社會責任主要的目的是舉出衝突以引起大眾的討論,可是江丙坤請辭後所影響的範圍,並不像是一般原油價格調整所擴及的民眾,影響的為台商群或是有關兩岸合作事業的相關從業人員,所以所舉出的衝突並沒有如社會責任所期盼引起大眾的討論,大致上,問題都是在國民黨內部打轉,而衝突點也都是在國民黨裡頭自行打住,所以在野黨也鮮少對此多做討論,但是除了國民黨黨內的權力鬥爭問題,民進黨的立委批江:「聽中國 還是聽馬的?」,確是有引起討論,但是討論的對象也是局限在官員,而對於大眾的討論還有一段距離。

對於此事件:「江丙坤請辭」,所研究觀察的這兩家報紙,自由時報與中國時報都有做到所謂的「告知」,告知消息給大眾、告知大眾事件問題、告知大眾問題所在,也檢定執政政黨的問題處理,給社會大眾交代。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在此之前,你必須先確定何為「公民」的角度,請重新回到第一章p.5-p.7 閱讀並思考之)
在公民的角度看來這篇報導遺漏的部份關於公民對這件事的看法,兩報所重視的都在揭發或是維護馬政府與國民黨,在我們看來這與我們沒有任何的相關性,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在我們生活上應該是要探討未來海基會的發展,應該由誰來接任這個工作,或是向我們表達江丙坤請辭近期內會不會對我們公民造成影響諸如此類的報導。

但是兩報只有小提了一下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的原因,也沒有進一步的說明海基會的動向與影響,還有如果江丙坤真的辭職了將會由誰來接任,雖然兩報提出了吳伯雄這個人選,但是重點卻是再說馬英九策劃的計謀,這些國民黨或是馬政府的應謀如何對我們公民沒有影響,重要的是我們的國家生活會不會有重大改變,關於這個大方向,我們認為兩報都疏忽了。

2) 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我們覺得應該從江丙坤為什麼要請辭海基會董事長這方向報導,然後所注重的議題應該放在為什麼選在這個時機點請辭,為什麼是直接向總統請辭而不是向陸委會請辭,當初說辭意甚堅但為何後來又勉強留任,為何留任的原因是陳雲林…這些方面下去報導。

3)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李志鴻:媒體主要注重在民進黨人士的發言,在其發言的文字上多加揣測,多加猜測,並沒有向當事人追求發話的意義為何。

黃偉家:媒體不斷報導”江下吳上 ”的說法,可是卻沒有根據來證實此一說法,如果是謠言不改隨便報導。

顏敏翔:江丙坤請辭應是和陸委會請辭而不是直接和馬英九請辭,但報導中沒有說明為何他直接向馬英九請辭以及這樣是否合乎程序。

蒲映汝:國民黨其他關係主管都沒有發言,只侷限於馬英九的個人意見。

蔡民倫:自由時報報導大部分僅報導台灣方面的看法,少報導大陸方面的看法。

陳俐廷:我覺得此報導沒有報導到民眾對此事件的看法,僅較注重在江丙坤與國民黨高層的互動,該要酌量報導比較適當,另外,自由時報的用字都較激動,多少都會有一些個人情緒和觀感在內,可能缺乏客觀性。

劉秉藝:江丙坤提出許多的理由來請辭,例如健康跟需要多點時間陪家人,但根本無法提出有利且有根據的理由來使民眾能夠信服,更何況在現在兩岸關係的關鍵時刻,這樣只會讓人往國民黨內的權力鬥爭聯想,到底什麼才是事實, 權力鬥爭或許是,時候到了或許也是,但這些都沒有具體的根據,要說明清楚才不會讓人有諸多聯想。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蔡民倫:江丙坤請辭對我們學生來說影響其實不大欸,要說的話就是,重點太著重在國民黨內鬥中了。

蒲映汝:我覺得自由時報在訪問的時候太只採用民進黨的言論了,而且談話內容覺得跟主題沒太大關連。

顏敏翔:請辭好像只是個起頭,報導的內容都是馬英九或是吳伯雄怎樣,那主角江丙坤請辭好像變的很不重要。

陳俐廷:後來江丙坤說接受慰留,可是也沒有說他到底要留任到什麼時候,是不是等到了時間一到,請辭的戲碼又要再度上演。

李志鴻:我認為自由時報的特稿部分根本就是在罵人,然後又繼續誤導讀者,特稿的用意只是為了要改變讀者的想法嗎?

劉秉藝:整個報導好像都是以國民黨內鬥為主體,但是後來我還是看不出來到底報導的東西是什麼,請辭真正的可以說服人的理由沒有,內鬥沒有結果,然後以慰留成功作為最後的結束,太草率了吧。

黃偉家:他們一直圍繞的江下吳上,但是根據的是什麼我根本不知道,報導也沒有講。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此篇報導應著重於民眾的看法,以及海基會接下來的發展,但報導卻是偏重於國民黨內鬥和國民黨高層的看法,忽略了平民的利益,而報導也順應高層的方式去報導這篇新聞,整起事件中,我們看不到任何有關公民對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表達的心聲。

5.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 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自由時報報導的重點較著重於因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所牽扯出來的國民黨內鬥,剛開始的報導還有切入正題,到後面卻越來越離題,後面報導的都是國民黨的內鬥和國民黨的黨主席由誰競選和一昧的批評馬英九想兼任黨主席、吳伯雄想競選黨主席和江丙坤沒有利益迴避,完全偏離了報導和理性。

而中國時報的報導著重於執政黨內部的消息,鮮少提到大陸方面和在野黨部分對此事的相關看法,它主要的報導內容幾乎都是江丙坤的功偉或所受到的委屈,較少提及江丙坤是否該檢討反省的部份。還有一部分的報導是關於”江丙坤下任;吳伯雄上任”的謠言以及馬英九總統全力慰留江丙坤的新聞。

自由時報想達成的效果就是讓民眾看到因江丙坤請辭而牽扯出的國民黨內鬥,讓民眾了解國民黨的醜陋面。
而中國時報想達成的效果是江丙坤 ”老臣謀國,功不可沒,豈能輕易言退”。

2) 新聞的意圖為何?
自由時報的意圖是在讓民眾了解因江丙坤請辭而牽扯出來的國民黨內鬥情形,讓民眾了解現在的國民黨有多麼的亂。

而中國時報的意圖是說江丙坤身為海基會的董事長,對於現在的兩岸關係有相當的貢獻和責任,如果就這樣突然辭職,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報導此一則新聞主要是讓大眾認知江丙坤董事長所做的一切和馬總統對於此事的態度。

6. 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屬於何種新聞學?
請綜合前五項討論之結果,申論並解釋你們的答案。

在江丙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這段新聞中,他的請辭被馬英九回拒並挽留,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他想要請辭的這個個人意志遭受到限制,馬英九希望他為了國家以及為了政黨而留任,這又符合了社群主義中強調節合一致性與順應社會的部分。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導?
我們在網路新聞中,發現到其中較多報導認為江丙坤是為了藉由請辭搭上內閣改組的聲浪來直取閣揆的位子,畢竟當初馬英九剛上台時國民黨內部有很多聲音支持江丙坤組閣。
另外,大部分報導也關注在江丙坤自身利益問題上和其兩岸問題上的作為。

自由和中時只針對江丙坤請辭事件的原因和國民黨內部的問題,但公民在乎的卻是江丙坤請辭對公眾利益的影響。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注意公民與新聞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我們認為公民在乎的是江丙坤請辭對於ECFA的簽署以及兩岸協商會有什麼影響,畢竟江丙坤請辭本身對公眾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請辭之後所衍生的公眾利益問題影響卻是未知數,公眾利益的問題不需要個人利益摻雜在內。

工作分配:
組長---蔡民倫
紀錄---蒲映汝 陳俐廷
資料整理---蒲映汝 陳俐廷
關係圖---劉秉藝
報紙蒐集---蒲映汝 顏敏翔 (中國時報)
陳俐廷 劉秉藝 (自由時報)
討論---蔡民倫 黃偉家 李志鴻 顏敏翔 劉秉藝 蒲映汝 陳俐廷
資料上傳---顏敏翔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推推王:http://funp.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