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馬英九在2008年總統大選的政見發表中提出「開放陸學歷,大勢所趨,但需配套 (3/03) 」、「四年開放兩萬名境外學生來台,吸收優秀人才」、「有限度承認對岸學歷,不准來台考照」以及教育部長鄭瑞成表示「七項大陸學歷將排除採認的政策」、「教育部目前傾向不溯及過往」。(註)在此議題中,並沒有密集的討論與大規模連續性的報導,所以對於誰創造了這個訊息以及最早發酵的時間點並沒有很明顯的劃分。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可畫出人物關係圖更佳)
1) 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中國時報:台生認為若大陸大學夠好,學歷被各國承認,台生不管何時取得學歷政府都應承認。
自由時報:(1) 台學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學會副理事長陳正騰則提出嚴正抗議,為何台灣教育部對外國學歷沒有溯及既往的問題,對中國的學校就有,現在『硬開個狗門』對台生而言相當不平等。
(2) 教育部想透過同等學力考試或審查等補救措施,讓已在中國唸書的學生『先上車後補票』,『偷跑者』的學歷還可以被承認,這就是溯及既往,嚴重違背政府的誠信。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上學期第十二章我們所學的兩種分類測量方
式,可選其一,需解釋此分類的理由。)
1. Distance Scale—
(1) Time: 以自由時報而言,因為教育部長鄭瑞城在5月6日表示,台灣即將採認大陸學歷,但「分校、獨立學院」、「文革時期取得的學位」等七類學歷將被排除,不在範圍內的政策,而在隔天(5月7日)有刊登此新聞;但以中國時報而言,卻是在三天後(5月9日)才刊登此新聞,所以以時間距而言,自由時報報導的新聞價值較中國時報報導的新聞價值高。
(2) Proximity: 台灣與中國在文化、地理鄰近性高,所以新聞價值高。
(3) Sociopsychological: 在社會心裡層面上,承認中國學歷對於台灣各個不同層面上的人民有重大的影響,例如:學生、老師、資本家、各界專業人士等,所以新聞價值高。
2. Intensity Scale—
(1) Status quo: 承認中國學歷的新聞議題在現階段為提出配套措施及相關政策,對於近期結構性現狀的改變較小,新聞價值中等;但是對於今年九月將實施承認中國學歷的政策,對於結構性現狀的改變較大,新聞價值高。
(2) Magnitude:承認中國學歷,將會影響目前正在中國就讀以及對於過去已取得中國學歷的學生﹔而對於目前正在就讀的學子們未來也會有就業方面的影響,再者承認中國學歷對於在台灣教授的老師、和錄取人才的資本家…等也影響甚大,所以此新聞的新聞價值甚高。
(3) Novelty: 承認中國學歷的新聞議題並非經常發生的事,為近期所發酵的議題,所以新聞價值高。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
(此部份請參考「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請解釋。
此新聞價值並不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因為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各保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中國時報的報導會偏向政府即將採取的配套措施,但並沒有提及承認中國學歷後所產生的問題;自由時報傾向於民進黨立委的意見,對於中國學歷採認的新聞多偏向負面報導。
從社會責任論的角度來看,最主要的目的是告知、娛樂、販賣,與舉出衝突引起大眾討論,雖然兩則報導都已盡到告知的責任,但從媒體如何被控制來看,社區意見、閱聽大眾、專業道德都並未報導,只報導政府做法及政府官員的意見。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在此之前,你必須先
確定何為「公民」的角度,請重新回到第一章p.5-p.7 閱讀並思考之)
此新聞有所遺漏與扭曲。
只有轉述政府的政策,並沒有站在大眾的角度。
2) 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應站在不同人的角度來考量之後的實際面影響,例如:學生、資本家、老師等,並注重配套措施的政策上。
3)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
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高逸萱:在報導中,只有媒體單方面的陳述政府的政策,沒有實際和人民展開雙向的討論,我覺得何不展開公聽會或付諸實行於人民公投,各方代表和政府談判,學生代表、教師代表、各界代表等。
蔡幸燁:面對中國學歷造假嚴重的問題,報導提到政府已有初步規劃採取雙證制及三道關卡審查,但我怎麼知道雙證制是否具有公信力,而三道關卡又是以什麼方式做認證,這些在報導中都沒有提及。
(註)雙證:須出具學校學位證書及中國教育部學位證書。
三道關卡:經中國公證機構公證,台灣海基會委託民間公證機構驗證,教育部最後查證確認。
鍾孟儒:以中國時報而言,報導都在陳述政府的做法,而自由時報的部分,報導偏向於批評政府的做法,反對開放承認中國學歷,兩家報紙皆沒有提出大眾想知道開放承認中國學歷後,對於未來各方面所造成的衝擊,應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於此議題做全盤的分析,不應只站在單方面做報導的陳述與批評。
陳怡蓉:我認為在自由時報的報導裡,未做到「平衡」的處理,在報導裡只採用了民進黨的立委說法,未採取其他政黨的意見,且採取的說詞都是批評執政黨的政策,不免讓人覺得有失其公正性與專業性。自由時報在報導此則新聞時,多偏向批評且多採用負面情緒的字眼,易使讀者產生憤慨及反對執政黨的政策的同理心。
而兩篇報導中都只採用了官員的說法,卻忽略了將直接被衝擊到的學生、老師,以及以後就業市場的主管對此事件的看法,未將民眾的聲音藉由報導反應給政府官員知道,使民眾失去了可以和政府對話的一個平台。
吳文瑄:就中國時報來說,整篇報導偏向於闡述事實,只有將會排除的七項大陸學歷製成簡單表格,還有約略的敘述到教育部的立場以及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的立場,闡述事實後並未再提出疑問或是可能的發展後續,在這篇報導的處理上面比較不太想造成太大的迴響。
而就自由時報來說,不僅有提到不予承認的七大學歷,還講解了「溯及過往」和「不溯及過往」兩案並陳的意思,還有提到成立「大陸高等教育採認審議會」,以及雙證制加上三道關卡審核大陸學歷的事項,提到的面向較為全面,內容不僅有闡述事實,還有提出疑問和談論到後續的可能發展,雖然自由時報的措詞較為聳動,似乎是希望將此議題全面擴大的感覺,且內容稍嫌不連貫,對於這個議題也較偏袒民進黨,但是就兩篇報導來比較的話,我覺得自由時報在這個議題上報導的比中國時報還來的好。
詹淇分:我認為報導只偏重資本家用人,而忽略了台商的問題,以前台商還會保留部份資金在台灣,進退可守,但一旦承認中國學歷,台商可能會把子女帶往中國,萬一中國出事,還可回台灣就業,反正學歷是被承認的,如此可能導致台商全都「根移中國」,造成了台灣的經濟空洞化。
蘇依文:我認為馬政府既然要中國學歷就應該全面承認,不應有溯不溯及既往的問題,如果只承認上任之後的中國學歷,容易涉及是否公平的問題。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
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由紀錄統整)
高逸萱:以各界專業人士的觀點而言,在實行專業領域的部分,是否會有所落差,例如:以新聞從業人員為例,在中國學習新聞專業的學生,言論自由度低,無法達到報導真實的目的。
蔡幸燁:以生活型態與政治制度的觀點而言,中國的生活型態與台灣的生活型態有所不同,例如:中國的政治思想封閉,對於資訊的傳達有所限制,而台灣的資訊開放程度與中國不同,在台灣學生回台後,可能認為台灣的政治思想過於開放是一種混亂,傾向認為中國較有秩序,而影響到台灣的民主自由度。
鍾孟儒:雖然新聞報導中指出世界各國都已承認中國學歷,但是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歷史背景與其他各國不同,新聞報導中並沒有提及是否會產生主權侵犯的問題。我認為解決台灣教育問題的根本之道,應該是儘速提高台灣高等教育水準、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鼓勵學生到自由先進國家取經,然後回台灣貢獻所學,而非只迎合少數人利益,任意開放承認中國學歷,而沒有顧慮到國家安全機制。
陳怡蓉:在報導裡,多專注於官員的政策和立法委員的看法,卻忽略了學生的意見。未來若是開放大陸學歷首當其衝的便是學生,但是相關的報導裡,卻幾乎不見學生的意見和看法,似乎遺漏了「學生」這個族群發聲的權利,且也犧牲掉了讓學生意見藉由媒體平台傳達到政府官員知道的權利。
吳文瑄:就以我是學生的角度來說,對於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的報導,我會覺得影響還好,畢竟開不開放,對那些去中國大陸念書的學生影響較大,而且只有提到不承認七項大陸學歷而已,並未提到之後可能的限制或是延伸話題之類的,感覺是尚未成熟完整的議題,但是自由時報的報導可能會讓我在國家考試等方面覺得十分憂心,擔心不健全的考試制度會導致不公平。
詹淇分:台灣學生如果到中國唸書,會有文化價值上的差異,例如:在中國唸書必須使用簡體字,長期的適應之下,會習慣使用簡體字而認為簡體字在使用上較為簡便,而台灣使用繁體字,回台後,可能會以簡體字簡便且被世界成認為由,極力推行簡體字,而造成繁體字的遺失。
蘇依文:台灣到中國讀書的學生,取得學歷後回台,可能會被認為政治立場較為傾向中國,而台灣主權意識較為強烈的台灣人,可能會對這些人產生偏見和排擠,與造成族群的衝突。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
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
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目前台灣的大學已有招生不足的問題,而在中國就學的學費與生活費較為台灣便宜,若承認中國學歷後,是否會有更多的人選擇到中國唸書,而造成招生不足的問題更加嚴重。”這是報導中所未提及的一個重要的觀點,而這個觀點討論到在台灣社會階層裡較弱勢的族群在選擇就學環境的處境。.
在我們所蒐集的新聞裡,發現報導中都較偏向於政府官員的政策走向以及立法委員對於此事件的看法及角度,社論方面也多採用各自政黨擁護者的言論,政治鬥爭及口水戰甚為激烈。如此激烈的討論卻遺漏了台灣民眾的心聲與觀感,以及最被直接衝擊的學生族群和在台灣教授的老師族群。且在報導中,並未傳達政府官員對於各界反對人士的回應。新聞媒體應讓台灣其他階層的大眾表達出意見,建立起一個讓政府與民眾溝通的平台。
5.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 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
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重點──
中國時報:轉述政務官的意見以及近期所提出的政策。
自由時報:偏重於現階段限制性的開放,最後可能迫於壓力導致無限制的開放承認中國學歷。
效果──
中國時報:效果較自由時報小,中國時報在陳述此新聞議題時,只是草率帶過,沒有多餘的論述。
自由時報:效果大,產生憂慮,引發大眾討論,舉出衝突。
2) 新聞的意圖為何?
中國時報:在責任上盡到告知的義務,並由所在版面看出中國時報對於此新聞議題並不重視。
自由時報:舉出衝突,想發酵此新聞議題。
6. 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 屬於何種新聞學? 請綜合前五項討論之結果,申論並解釋你們的答案。
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偏向公民新聞學,在自由時報方面,提出了延伸問題及主動傾聽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意見,符合了公民新聞學的定義,創造更主動和投入的公眾;在中國時報方面,符合平面或廣電媒體記者在報導過程中,積極的參與公眾事務,也傾聽公民如何思考的問題。
缺點是兩家媒體,皆沒有提出此問題的解決之道,也沒有深入一般民眾之中探討此事件及訪問民眾對此事件的看法,所以兩家報紙皆沒有符合公民新聞定義中的條件,如下:
1. 平面或廣電媒體記者在報導過程中,積極的參與公眾事務,傾聽公民如何思考他們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
2. 藉由主動傾聽公民議題的聲音,創造更主動和投入的公眾。
3. 使公眾生活更具有活力的新聞學,不同於許多人的想法,認為一般民眾不應被排除於公眾事務的討論。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
導?
承認中國學歷,禍延子孫! ■ 台灣教師聯盟 台灣教授協會 台灣北社 台灣中社 台灣南社 台灣東社等社團
一、台灣已少子化,大學錄取率將近百分百,承認中國學歷,會讓更多學校提早關門 ,流浪「博士」、「碩士」、「學士」將造成更多社會問題!
二、承認中國學歷,中國必然更積極設計各種誘因,吸引台灣學生去中國求學 ,一方面賺取台灣學生高額學費又可施予思想改造。
如果將來台灣公部門的公務員或學校教師,拿中國學歷的占多數後,是否會對國家忠誠度的認知產生嚴重失衡偏差!
三、台灣高等教育已落實「教授治校」精神,承認中國學歷,將造成民主與專制兩種思想的極端衝突 ,間接促使學校派系紛爭更形惡化!
若開放承認中國學歷後,國人擔心未來就業市場競爭的問題,但我們認為,市場會有市場機制,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資本家、企業家等會以能力選才,是否為中國學歷並不是企業選才的必要條件,並且
1. 台灣在國際上尚未被承認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2. 台灣尚未有一個可靠的機制可以辨認學歷的真偽。
3. 在公家機關方面,台灣尚未有一個明確的組織規範,當事件發生時,各部門易產生互踢皮球的現象,例如:查明學歷真偽。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注意公民與新聞
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公民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為當政府提出政策時,參與討論與被影響的人。
新聞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為提供一個與政府溝通的平台。媒體為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樑
當新聞媒體為各自政治立場報導新聞時,通常會使用較偏頗的文字,試圖引起讀者的情緒及影響其判斷能力,使讀者們繼續支持其政黨的主張,藉由文字拉攏民眾的向心力。
而我們研究此新聞目的是因為此事件將會影響到我們本身,所以會關心此議題的發展和動向。
因為我們是被影響的人,所以會去關心此議題
8. 完成這份報告的心得
高逸萱 :
這次的報告,覺得真的很困難,我們的主題在媒體上感覺好零散,到央圖一本一本舊報紙開始翻,從2008年初的報紙找起,直到今年五月資料仍是模模糊糊,好不容易選定兩篇來比較,才知道真正的困難才要開始,第一次做分組報告做到大家都會無言,除了要對新聞了解透徹,還要複習都忘光光的課本,開會開到不知道要講什麼,要如何把新聞跟題目兜在一起傷了我們好大腦筋,從一開始進度嚴重落後,光是討論兩個小題也可以花掉我們3個小時,弄得大家精疲力竭。
團體報告最無奈的就是大家時間都喬不攏,假日加開會仍然進度不足,搞錯交作業時間所以熬夜通宵趕進度,辛辛苦苦才總算把答案大致底定,完成報告的感覺很開心,很想知道我們的報告是不是做得很不錯,第一次有如此困難的作業,希望往後對於事情的解析能力會更透徹,經過這次感覺很多事都可以迎刃而解,應該很難有比這個更令我傷腦筋的作業吧!!!哈哈 當組長不容易,要分配工作又要顧慮到別人想法,很怕累到別人,很開心我們這組的同學大部分都很主動,幫忙分擔很多事,讓我不用忙太多,所以再累我也很開心。
團體報告最無奈的就是大家時間都喬不攏,假日加開會仍然進度不足,搞錯交作業時間所以熬夜通宵趕進度,辛辛苦苦才總算把答案大致底定,完成報告的感覺很開心,很想知道我們的報告是不是做得很不錯,第一次有如此困難的作業,希望往後對於事情的解析能力會更透徹,經過這次感覺很多事都可以迎刃而解,應該很難有比這個更令我傷腦筋的作業吧!!!哈哈 當組長不容易,要分配工作又要顧慮到別人想法,很怕累到別人,很開心我們這組的同學大部分都很主動,幫忙分擔很多事,讓我不用忙太多,所以再累我也很開心。
鍾孟儒 :
在討論與完成此份新聞學報告中,我認為遇到的困難是如何利用「大 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解釋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以及用「自由與威權循環模式」來解釋新聞報導屬於何種新聞學。在課堂上能夠聽得懂「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與「自由與威權循環模式」的概念,但是一旦要做分析和判斷時,卻又會搞混其之間的關係與不同,甚至在「自由與威權循環模式」中判斷屬於何種新聞學時,會無法分辨,認為它偏向某種新聞學,但實際上卻又不是如此,這也是在這兩個學期的新聞學課程中,我所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蔡幸燁 :
在討論新聞學報告的時候,每一個大題跟每一個小題好像有關聯,可是又好像沒關聯,會讓我覺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有些小題是一模一樣的,我看了好幾遍,試圖想去了解哪裡不同,可是還是沒有辦法非常了解,會有一種鬼擋牆的感覺。
讀了這麼理論,也可能是我自己並不是這麼了解這些理論,但我覺得最困難的部份是,我們要怎麼樣將這些理論跟實際台灣新聞業做結合,得到一個結論,這也是我們這組花最多時間討論的部份。
讀了這麼理論,也可能是我自己並不是這麼了解這些理論,但我覺得最困難的部份是,我們要怎麼樣將這些理論跟實際台灣新聞業做結合,得到一個結論,這也是我們這組花最多時間討論的部份。
詹淇分:
說真的,這個議題似乎正發燒著,因為九月就要開放了!這次的報告要從不同的角色去探討他們對於承認中國學歷所面臨到的衝擊,發現其實很多人在這一波的政策中,都面臨到無可避免的轉變,似乎也讓我們更正視這個攸關自身權益的問題,只是報告歸報告,政策歸政策,一但開放後就沒有紙上談兵這麼簡單了。
蘇依文:
在這次的報告中,因為我的語言障礙,有時候不知道要怎麼表達我的想法和看法的時候,蔡幸燁,陳怡蓉,高翊萱,鍾孟儒她們都会很努力的幫我想成一句完整的答案。每個組員都很有耐心的糾正我的答案,在她們身上學到了不同的詞彙。( 最好用,又容易記的是"幹")
因為這次的報告, 我第一次那麼晚睡覺,是為了功課, 我第一次在圖書館待上8小時, 是為了新聞學。 很不可思議。
而且在高翊萱家討論報告時, 也吃了很多高媽媽煮的台灣小吃。
好一個新聞學, 讓我們都為了它那麼的努力,用功。最神奇的事是,我們那麼努力的看新聞學, 卻看不懂裡面的內容。
吳文瑄:
對於這次報告,從一開始的懵懵懂懂,到略有所解,再到完成報告,中間的過程其實十分艱辛,想當初,連中國學歷跟陸生來台都分不清楚,甚至還覺得開不開放中國學歷都跟我本身沒有任何關係。而現在完成這份報告,我終於懂得其實件事情跟自己關係密切,也了解社會上很多事情都是我們必須去關注的。
而報告中最困難的部分,我覺得是將理論跟新聞結合在一起,每當討論到這則新聞符合什麼理論的時候,我們總是很苦惱,符合了第一點,下一點卻又在不符合的灰色地帶。總而言之,這次報告的收穫是蠻多的,也多看了很多來自不同角度的資訊,對自己的想法增益了不少。
陳怡蓉:
對於這份報告從一開始的不知從何下手的茫然到最後的完成,這中間經歷了不少的討論和趕工。若沒有和大家一起做這份報告,我應該會死的很悽慘吧。很開心能和大家一起做這份報告。也因為這次的報告讓我學會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議題的各各層面,不單只是接受報導片面給與的訊息,也該思考他沒給予的訊息去思考。在這次的報告中,每一題的題目都是一個大魔王,而我們的腳色就是扮演騎士,砍掉大魔王向下一關前進,在眾騎士的英勇表現下,終於GAME
-
工作分配表
組長:高逸萱
組員:蔡幸燁、鍾孟儒、詹淇分、蘇依文、吳文瑄、陳怡蓉
掃描:高逸萱(50%)
打字:鍾孟儒(100%)
製圖:高逸萱(100%)
上傳:蘇依文(100%)
組長:高逸萱
組員:蔡幸燁、鍾孟儒、詹淇分、蘇依文、吳文瑄、陳怡蓉
掃描:高逸萱(50%)
打字:鍾孟儒(100%)
製圖:高逸萱(100%)
上傳:蘇依文(100%)
住宿:高逸萱家(100%)
熬夜通宵趕報告:全組組員
熬夜通宵趕報告:全組組員
報告草稿影印:鍾孟儒(50%)
統整:鍾孟儒(85%)、陳怡蓉(20%)
出氣筒:鍾孟儒(50%)、高逸萱(50%)
娛樂組員:蔡幸燁(50%)、蘇依文(50%)
辛苦借教室小秘書:蘇依文(95%)、蔡幸燁(5%)
會議記錄:詹淇分、高逸萱(5%)、鍾孟儒(95%)
精神糧食提供:蔡幸燁(50%)、高逸萱的媽媽(50%)
央圖收集報紙、影印:蘇依文(50%)、高逸萱(50%)
開會提供筆電:蔡幸燁(25%)、蘇依文(5%)、鍾孟儒(70%)
收集網路意見:詹淇分(10%)、蔡幸燁(30%)、陳怡蓉(30%)、吳文瑄(30%)
統整:鍾孟儒(85%)、陳怡蓉(20%)
出氣筒:鍾孟儒(50%)、高逸萱(50%)
娛樂組員:蔡幸燁(50%)、蘇依文(50%)
辛苦借教室小秘書:蘇依文(95%)、蔡幸燁(5%)
會議記錄:詹淇分、高逸萱(5%)、鍾孟儒(95%)
精神糧食提供:蔡幸燁(50%)、高逸萱的媽媽(50%)
央圖收集報紙、影印:蘇依文(50%)、高逸萱(50%)
開會提供筆電:蔡幸燁(25%)、蘇依文(5%)、鍾孟儒(70%)
收集網路意見:詹淇分(10%)、蔡幸燁(30%)、陳怡蓉(30%)、吳文瑄(30%)
意見提供:意見提供:高逸萱(15%)、鍾孟儒(15%)、陳怡蓉(15%)、吳文瑄(15%)、蘇依文(15%)、蔡幸燁(20%)、詹淇分( 5%)
加分人選:鍾孟儒
加分人選:鍾孟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