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新聞學期末報告<五一七大遊行>


一. 誰創造了這個訊息?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記者:

中國時報:
唐榮麗、劉屏、朱真楷、李翰、陳志賢、蔡旻岳、曾薏蘋。

自由時報:
李欣芳、陳文嬋、曹明正、楊菁菁、洪臣宏、林恕暉、侯承旭、郭芳綺、楊宜中、曹郁芬、邱燕玲、黃維助、范正祥、洪敏隆、邱紹雯、蔡宗勳、黃明堂、張聰秋、林明宏、唐在馨、謝鳳秋。


所在版面:

中國時報:
5/8 A10 政治新聞 517遊行靜坐 郝:柔性處理
5/9 A16 兩岸新聞 517民進黨將設「陸客專區」
5/12 C2 地方新聞 517北上嗆馬 沒遊覽車 擬「包火車」
5/13 C2 地方新聞 517嗆馬遊行 路權申請獲准
5/12 A12 政治新聞 民進黨517遊行 六千警力維安
5/19 A4 焦點新聞 扁滿意517表現 向蔡致意

自由時報:
5/6 A2焦點新聞 517嗆馬 民進黨公職凱道點名
5/7 A2焦點新聞 嗆馬跨夜 蔡英文有坐牢準備
5/7 A2焦點新聞 517嗆馬 高市4路齊發
5/8 地方新聞 五一七嗆馬 花蓮超過500人
5/8 A4政治新聞 本土社團籲 台灣女人 517挺身來嗆馬
5/8 A4政治新聞 民進黨:517跨夜靜坐 打死不退
5/8 A1焦點新聞 扁還押 決定「絕食到517」
5/9 A4政治新聞 517遊行 民進黨邀陸客參觀
5/11 A1焦點新聞 綠委呼籲「517場子要做大」
5/12 地方新聞 517嗆馬》巴士不夠坐 差點包火車
5/12 A1焦點新聞 517大動員「客家與青年站出來」
5/12 A1焦點新聞 談517 劉兆玄:講賣台是口水
5/14 A4政治新聞 拒絕ECFA 公投連署517開跑
5/14 A4政治新聞 517遊行 扁家人不出席
5/14 A1焦點新聞 嗆馬保台 蔡英文:517站出來
5/14 地方新聞 未戰先降 抹煞民意
5/15 A1焦點新聞 嗆馬保台 517向國際發聲
5/15 地方新聞 517大遊行 518也管制
5/15 地方新聞 民眾多路並進 嗆馬不怕花錢
5/16 A4 政治新聞 《517嗆馬》北市 4千警力維安 14檢察官坐鎮
5/16地方新聞 517兵分四路 10點起交管
5/17地方新聞 嗆馬保台動員 雲嘉…準備好了
5/17地方新聞 嗆馬保台 彰投調近60台遊覽車
5/17地方新聞 中縣市嗆馬 動員70部遊覽車
5/18地方新聞 嗆馬保台 總動員吐怨氣
5/18 地方新聞 縣民相招 上京打馬聲很大
5/18 地方新聞 響應遊行嗆馬 全家動員保台
5/18地方新聞 嗆馬保台 辜寬敏 革命號角響


發行人:

中國時報:余建新

自由時報:吳阿明


背後企業以及相關財團:

中國時報:旺旺集團

自由時報:聯邦集團


 2.新聞事件涉入人物關係圖。







二.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

嗆馬保台 辜寬敏革命號角響(2009-05-18 自由時報)

〔記者陳文嬋、曹明正、楊菁菁、洪臣宏、侯承旭/高雄報導〕517嗆馬保台高雄大遊行昨天下午3點從高市4個地方同步展開,包括科工館的「反傾中」、技擊館的「反賣台」、文化中心的「救主權」及中央公園的「救台灣」4路並進,聲勢浩大,向馬政府表達顧主權、反傾中立場。
《救台灣 人民上街》
在中央公園集結的救台灣大隊,由高雄市長陳菊、前總統府資政辜寬敏領軍,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前南社社長曾貴海等人領軍,辜寬敏質疑執政者逼人民走街頭,革命號角正式響起,從南部出發!
曾貴海指出,馬英九執政後一味傾中政策,人民用力量制裁政府。前新聞局長謝志偉與高市空大校長吳英明,合唱美麗台灣寶島不能倒,呼籲力挺台灣主權獨立。
台灣青年逆轉本部30多名學生一身迷彩裝扮,身著「不通匪類」T恤,背著「態度爛馬打狗幫」書包。群眾中,楊小姐抱著2隻紅貴賓,繫上「反傾中、救台灣」布條;黃小姐愛犬「熊寶貝」頭上寫著一邊一國,腹部寫上台灣,強調身為台灣一份子,為台灣發聲「狗」不缺席。
《反傾中 阿扁無罪》
反傾中大隊由高市議員鄭新助領軍,口號是「阿扁無罪」,挺扁的旗幟也最鮮明。他說,這支隊伍是中國最害怕的隊伍,人數有3萬人,因為別人不敢挺阿扁,他們是全力挺到底!
扁辦江志銘向支持者喊話說,只要台灣人有熱情,阿扁很快就可以放出來。他也說,剛搬來高雄的扁嫂已經適應,她也很關心遊行的情況,但行動不便,沒法親自過來。
反傾中大隊出發前有一段小插曲,疑似精神異常的郭姓男子霸佔宣傳車,被警方帶回派出所。
《反賣台 意志堅強》
反賣台大隊隊伍長達3公里,在中正技擊館集結,多是來自彰化縣、高雄縣、屏東縣的群眾,隨處可見6、70歲長輩緩慢地往前走,幾度體力撐不下去,坐在路邊喘口氣卻拒絕搭車,休息一下起身再走,他們說:「要讓馬英九看到台灣人的意志力!」
隊伍前拉著1匹保麗龍馬,上頭寫著反對ECFA賣台協議,指揮車上不斷宣示ECFA會讓台灣下一代都找不到工作,ECFA讓台灣父母親沒有錢養育下一代,要台灣人認清ECFA真面目,不要被馬英九騙了。
《救主權 憤怒發聲》
救主權大隊在文化中心集結,陳唐山、陳其邁領軍隊伍綿延4、5公里,民眾高喊「嗆馬、救台灣」,也大喊「倒馬、救阿扁」,陳唐山更公開表態參加遊行不但要顧主權,「還要救一個人(前總統陳水扁)」。
陳唐山說,1年前就是因為投錯票、選錯人,大家才會再上街頭,馬政府所說所做是兩回事,台灣主權逐漸流失,快被中國併吞,這次要讓無能的政府,聽到人民憤怒的聲音。
遊行隊伍井然有序,沿途有公車、商家的民眾揮手,或豎起大拇指鼓勵,甚至臨時加入隊伍一起「嗆馬」。


  由紅色標誌處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戲劇性的辭彙,「領軍」這詞彙出現次數頻繁,「革命號角正式響起」彷彿大戰再即,試圖將這場遊行形容成一場革命甚至是聖戰之類的格調,內文寫道「這支隊伍是中國最害怕的隊伍,人數有3萬人」,更是塑造出一支由三萬菁英組成的特種部隊般的氣氛。而提到台灣青年逆轉本部30多名學生時,迷彩服以及後文提到的貴賓狗,營造出草木皆兵,青年與狗都要參與戰爭的情況。文中又提及七、八十歲老翁就算行動不便也是要上街遊行,似乎在形容老兵視死如歸、馬革裹屍一般。整篇文看下來好似馬政府是敵軍,然後綁架了我方最高統帥-陳水扁。所以我們要遊行,然後組織精英團,連老兵、青年與狗都要上戰場,而領軍者有很多人,如辜寬敏、陳唐山等人,由不同方位分頭進攻一般。新聞過度形容,以至於到偏頗的程度,這是自由時報的缺失,而中國時報的缺失在文後會在點出。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這則新聞具有時距(Time span)的特性,因為此則新聞發布的日期為五月十八日,也就是五一七大遊行的隔天就發布的新聞,並不是事隔多日才舊事重提,所以我們認為它具有時距的價值。此外這篇報導的文化鄰近性(Cultural proximity or relevance)以及清晰性(Clarity/lack of ambiguity)也很高,畢竟就發生在我們自己的國家,這場遊行所參與的人事時地物也都告知的很清楚。同時,他還具有延續性(Continuity)的特質,在五一七之後還有許多後續的追蹤報導,還有許多衍生出來的新聞事件以及議題,如警員撞傷民眾以及參加人數等等。而自由時報的政治色彩是屬於偏向民進黨的,所以從上一題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攻擊國民黨以及馬政府的言論被摘錄,因為如此,自由時報所發出的這則新聞也有符合社會文化的價值(Socioultural value)和組合性(Composition)。由於五一七大遊行是事先做過許多規劃以及號召後才發起的運動,所以一定有事先的預告,透過號召的這個動作而使這個事件具有被期待的一致性(Consonance)的新聞價值,但是反過來說,五一七大遊行並沒有任何強度(Intensity or threshold value)以及意外性(Inexpectedness),因為五一七大遊行的發生是可以被預料到的,在我國遊行也是普遍發生的。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

  我們認為關於五一七的報導是需要的,在報導中明確指出民進黨辦此遊行的訴求並且註解了民眾所要表達的心聲,民眾上街遊行不外乎就是希望能夠藉由媒體的力量讓政府聽見他們的聲音,此報導中提出民眾的訴求舉出馬英九之政見與事實不相符合的衝突,藉此引發大眾對此一遊行或是政見的討論。
  而比較兩家報社,自由時報比較偏向自由主義,其原因是報社較支持民進黨的在野黨,所以有做到所謂的告知,並且監督政府的功能;而就使用媒體權來看,自由是財團出錢的報社,在報導新聞上也會有明顯的偏頗所在;中國時報則偏向權力主義和自由主義中間的不明地帶,因為它的主要目的算歸類為支持並推動當權政府的權力主義,其報風偏向國民黨;但是在使用媒體權卻和權力主義相左,較偏於自由主義的有經濟能力的人可以使用媒體,因其所屬集團為中時報業集團(旺旺集團)。



三.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

  中國時報明顯得很少提及關於民眾想提及的訴求,反而批評民進黨的態度前後不一、兩套標準,企圖混淆五一七遊行的重點,對於此一事件的報導態度相當不積極。而自由時報,對於五一七遊行之事件的內容及版面卻多很多,自由時報報導出許多民眾的訴求以及有關於此一遊行的相關事件,所以單就闕漏來說中國時報比較嚴重。

  就被扭曲的部份而言,這場遊行最主要的議題被扭曲了很多次,從最先的廢止集遊法,然後變調為反親中、護主權,最後變為遊行前四大路線的名稱也就是:保台灣、顧主權、救失業、護弱勢,但是我們實際參予遊行後,透過實地探訪以及訪問,發現因為挺扁而來的民眾也不在少數,更是模糊了這場遊行的焦點,後來有人稱此次遊行為「嗆馬大遊行」就是最佳的例證,然而這種對人不對事的態度已經讓這次遊行變了調,甚至有些挺扁倒馬的意味在其中。



遊行訴求的議題從集遊法、顧主權、救失業、反親中最後變成挺扁。


 2.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公正的報導所有受採訪的民眾所發言的內容,並對此一事件不採取太多個人觀點。注重民眾為何想發出這些聲音、為何參加此一遊行、為何會對政府的政策感到不滿?新聞應該針對事件而做報導,而不是一味的批評馬英九,確實說明政府哪一項政策方針出了問題而造成人民不滿。

 3.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面向的缺漏。

高嘉妤:

  在我們訪問的過程中,相當多的民眾平日都是看自由時報居多,不可否認的是支持民進黨的民眾在自由時報中可以得到較多的認同以及重視,至於中國時報對於民進黨的一切都是批評居多,對於此一遊行都是點到就好淺淺帶過,比較出同一天兩家報社對於五一七遊行的內容及版面就相差甚多。

馬瑞辰:

  我認為中國時報的報導很少且不足,感覺有大事化小的意味,而自由時報卻是有大篇幅詳盡的報導,這點的差異在第一題的回答中可以相當明顯的看出,自由時報的記者前前後後共有二十一人,相對於中國時報的七人可以說是天壤之別,雙方可是三倍數的差距,更遑論自由時報的記者之中,有很多人都有出現在第二份甚至第三份的報導中,例如李欣芳記者就至少在五則關於五一七的新聞報導裡署名,光是由這個現象就可以很顯著的看出兩家報社對此議題的態度是過於熱衷、適當報導還是敷衍了事。

楊淨喻:

  自由時報過度著重綠營內部心聲,報導也多是綠營內部的人的發言內容,有許多較激動的言論,牽涉到情緒及個人觀感,不免讓我覺得缺乏客觀性。也有些不必要的細節卻鉅細靡遺的報導,如:某位小姐帶著她的寵物掛彩帶……等。反觀中國時報,對於五一七事件的報導明顯不足,有些日期甚至沒有該篇追蹤報導,不像自由時報般詳細。

王國霖:

  我覺得中時有忽略較支持綠營的人士所發言的言論,而且對於敏感的議題卻有點刻意避開的感覺,而且部分民調和統計和其他新聞媒體都有不小的差距,資料來源有一點問題。自由則忽略了支持政府做法的人,和那些沒有在街上進行遊行的中立民眾和當天需要參與統測的考生和遊行後背影響到交通的上班族和學生們,而且過分放大民進黨的意見和訴求,且過於聳動的新聞標題有間接影響到閱報人。

蔡承初:

  自由和中時都會因為背後的支持或資金來源而使得報導會有點偏頗,這樣對中立者來說不論哪一家報社都會影響到對此事件的看法,因此需要多看才能去分辨其中的對錯。

黃馨儀:

  我認為五一七事件再被新聞報導時對於遊行確切人數標準不一,使民進黨與馬政府各執一辭。媒體未經確認一再報導,並把焦點放在民進黨女立委素顏參與遊行並一再播報民進黨立委管碧玲五一七遊行,抱著黑熊嗆馬,使閱聽人混淆此遊行真正訴求,對於五一七晚間發生警車撞傷遊民車禍事件報導,媒體第一時間報導,確實反映出政府對於集會遊行法上的缺失,此事件更引發後續警民激烈衝突。

鄭育政:

  我覺得這次嗆馬大遊行,成功的集結了很多民眾,民眾不希望又像過去一樣一黨獨大,舊權威復活。馬政府上任第一百天,不但沒有兌現「馬上好」承諾,更馬上就國格淪喪、主權棄守、經濟衰退、失業攀高、物價高漲,不僅施政無能,簡直倒行逆施。馬政府獨掌大權,國民黨在國會佔四分之三席次翼護,在野黨已無能力扯馬政府的後腿,馬政府完全執政,無論肅清前朝文官,藉查貪弊整治前朝,國營公股事業董總全換馬家軍。因為民眾們意識到再這樣下去,不僅人民會過的更不好,也會因為被國民黨一黨獨大的關係,人民的意見可能不會被聽進去,所以才來此遊行。

四.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關於在上位者以及在下位者我們這組討論出兩種答案。第一種就是很直接且一般的想法,在上位者就是民進黨高層,有機會拿著麥克風大聲說出訴求的人,而在下位的自然就是遊行民眾。

  另一種答案則是以另一個角度出發,在上位者是有機會透過這次遊行表達訴求的人,也就是說所有五一七大遊行的參予者都是在上位者,因為他們有機會表達出他們的想法。反之在下位者就是指那些無法在此次事件表達出自己意見的人,例如支持馬政府的群眾無法有管道進行反駁,再者如參加全國入學統一測驗的同學,因為當天正好是統測考試的日子,所以縱使有話想說也無法透過參加遊行來表達的想法同學,這些人就是所謂無法表達己見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在下位者。


五.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不同的報紙,報導出來的事件自然不會相同,同一件事件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看法,而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各自的目的差異之大是很明顯的。自由時報的報導內容一再的告訴民眾馬政府的親中政策都是有失主權的政策,並且使用各種攻擊性的字眼做描述,賣台、無能、假民主等名詞屢見不鮮,而且他們鮮少提及到民進黨的缺漏及過錯,總使有也只是輕描淡寫草草帶過,對於國民黨的新政策則是放大的去說明在出賣主權。反之,中國時報大篇幅報導的不是民進黨的醜聞就是有利於國民黨的新聞,報導中的內容明顯偏頗,雙方都只是一昧的抓住對方把柄窮追猛打,但是卻沒有檢討自己的過失。

  兩大報紙,基本上犯了同種過失,因為只有同種目的,就是批評對方、讚揚己方,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像是幕後財團的政治色彩、守門人的主觀條件、以及固定閱聽人希望在這家報社身上看到特定的新聞,例如會購買自由時報的閱聽人有部份就是希望看到挺綠文章,而會購買中國時報的也有部份閱聽人抱持這種想法,以上三點簡略的解釋了為何兩家報社採取的報導手法如此大相逕庭的原因。

 2.新聞的意圖為何?

  自由時報報導的意圖就是為人民發聲,他們傳達遊行主要的訴求,藉此來批評馬政府以及國民黨,範圍很廣,由ECFA到主權問題,再由不景氣再到失業問題,最後甚至連司法不公、放出前總統陳水扁都有。

  而中國時報的意圖則是有點息事寧人的態度,五一七大遊行這種大事件居然只有在五月十八號的報紙上過頭版後就沒在上過頭版,而篇幅相較於自由時報也小的許多。

  如果自由時報是很激動的大聲吶喊出遊行的目的以及訴求的話,那中國時報就是不發一語,咕噥幾句當作沒發生過。就目的來說,自由時報想喚醒所有能認同他們訴求的人,一同向馬政府表達心聲,而中國時報則是希望這個事件能趕快成為過去。

六. 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屬於何種新聞學?請綜合前五項討論之結果,申論並解釋你們的答案。

自由時報:
介於責任社群和社群主義之中:
提出許多民眾反對政策的聲浪來作為討論的議題,提供給民眾許多討論的空間並舉出其中的衝突,報導中有訪問到一般的民眾也有帶領團隊的領隊們,或是其中的黨員,階級從高到低都有,只要有話要說的人都可以藉由此媒體說出他們想訴求的話以表達自身的想法。

中國時報:
介於自由與權力之中:
採取的方法較自由時報消極,或許是因為政黨不同以及背後的關係企業關係,他們的報導不會針對議題讓民眾討論反而逃避些敏感之話題,把資料統整過後,我們會明顯的發現兩家報導的篇幅相差甚遠,保守的報導傾向於政府官方說法。

七.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導?  

  在五一七大遊行中最明顯的矛盾點就是人數上面的問題,雙方人馬總是各說各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台北市長郝龍斌說四萬人,警察署估計八萬人,民進黨先是宣稱六十萬人,而後更是宣佈突破百萬。其中從四萬到八萬再到六十萬甚至一百萬,這些數字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真相只有一個,一個廣場上不可能人數可以從四萬暴增到一百萬,也不可能從一百萬銳減到四萬。然而,這部份的事實則是有待查證,新聞媒體也沒有給一個明確的交代,經我們透過網路資源查證發現有位宣稱專家的網友在他的網站上(三腳貓學狗叫)發布一篇文章,利用媒體上算面積的方式,計算過後的結論是四十三萬四千人,而對於有實際到場採訪的我們來說,這是個比較可信的數字。

 2.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

  我們的意圖是以公民角度出發,我們所在意的事件的確是關乎我們的國家及社會,而不是一些偏頗的報導或是包庇的新聞,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是媒體能客觀且平衡的陳述事實,而非做出偏袒某些政黨的新聞或是報導,我們希望能更清楚聽到民眾的訴求而不是盲目的探討這次遊行到底有多少人參加。而報社選擇新聞的方式,對於我們所研究的媒體來說,經過五月五日之報紙到五月十九日之報紙的觀察指出,他們的立場對立關係的相當明顯,也許是背後財團的操控,或許是守門人主觀意識,又可能是因為了回應某些黨派支持者的需要以及期待,他們的意圖與目的已經不再是為了公民社會,扭曲了從事新聞的價值及公正性。


八‧現場照片


攜家帶眷來參予五一七遊行 。



外國人也一同響應,其訴求為Human Rights。



隊伍行經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時情緒激動,與駐警爭鋒相對。



顧主權大隊遊行實況。



遊行民眾因電扶梯的開關與捷運工作人員起衝突。





資料來源:


中時電子報           

自由電子報     

推推王              

嗷網誌         

公民影音資料庫 



組長:馬瑞辰


組員:楊淨喻
   高嘉妤
   王國霖
   蔡承初
   鄭育政
   王馨儀


  

1 則留言:

Taipaz 提到...

謝謝引用我本人於 http://blog.hi3b.com/archives/1336 所陳述的 517 遊行的面積計算。

特此再予陳明,前文對於人潮範圍疏漏了凱道本身,我於
http://blog.hi3b.com/archives/1341
此文中另有補述。
依總面積乘以 4人/平米,人數修正為 45萬 2千人。

個人的專業僅在於面積計算,至於人數的推估實難有一定的標準。各別地塊人潮密度又不儘然相同,也很難一律以 4人/平米來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