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517大遊行TV(民視&中天)












暖身 本土社團凱道嗆馬 (民視20090515)















比中指呼籲嗆馬保台 獨派噴漆塗鴨(中天20090517)





















5月17日當天遊行的訪問內容:


1、女:反集遊法,如果限制就沒有自由(來自高雄)


2、男(穿著迷彩):還我民權、失業、沒工作、馬英九下台(來自台北)

3、男(阿伯):失業、沒工作(來自屏東)



4、男(阿伯):希望日後可以比較好找工作,政府只照顧上層工作者,像我加入工會的就沒有保障,沒有照顧到下層民眾(來自新竹)

5、女(工作傷害、輪椅):不滿國防部強制徵收其房子,來討公道,當天情緒激動,差點脫衣服,甚至認為我們是真正的記者,尋求協助(來自台北)

6、男(坐在地上):顧主權,馬英九滾下台(來自宜蘭)

7、男(拉平民力量布條):司法迫害,釋放阿扁,罷免馬英九(來自台北)

8、父子:帶兒子來看遊行,見識民主社會,不知道此次遊行訴求(來自台北)




遊行的照片








遊行的傳單














第一次開會
時間:5/13
地點: 大雅
人:
林沛妤 鍾曉薇 潘承晧 蕭銘辰 許家瑋 陳振遠 呂岳霖 林思妤

第二次開會

時間:6/3
地點:大忠
人:林沛妤 鍾曉薇 潘承晧 蕭銘辰 許家瑋 陳振遠 遲到:呂岳霖 未到:
林思妤

第三次開會
時間:6/5
地點:大忠
人:林沛妤 鐘曉薇 潘承晧 蕭銘辰 許家瑋 陳振遠 遲到:林思妤 未到:
呂岳霖







Guidelines for Group Project in Journalism
Instructor: Huey-Rong Chen

在分析兩個不同報紙(or電視)新聞時:




1. 誰創造了這個訊息?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可畫出人物關係圖更佳)










2. 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 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中天:民進黨依舊喊話嗆聲,支援者猛敲大門,聲援的部隊已經先開戰,為集遊法上演大對決,不只上演全武行還要烙狠話。王院長見事行事,就是乾脆把《集會遊行法》從議程刪除。民進黨七點就進會場,來個伸東擊西,下一步動作完全讓人霧裡看花。


民視:馬總統不知是說謊還是忘了,還是國民黨根本沒在聽,因《集會遊行法》修正後,街頭還是政府的。怎麼聽《集遊法》修正都像換湯不換藥,不懂民主的應該是馬政府吧?

民視:蔡英文:集會遊行人民固有,非政府給的,不須申請

民視:蔡英文:市府一再要求申請路權,其實是在強化集會遊行法是國家給的,非人民所有

民視:男大陸客:我覺得很無聊,60萬代表不了什麼 女大陸客:我覺得沒有意義,沒必要站到那兒去

中天:政治的無知幼稚讓民眾居民學生家長同感作噁。


中天:要保護自己別在被冠上"暴力小英"的抨擊。

民視:大小朋友手上的拖鞋齊飛,氣憤攻擊的對象,就是總統馬英九啦!把總統閣揆全都拿來K,對面的打共匪遊戲,同樣讓人大呼過癮。

民視: 517嗆馬嘉年華 大夥情緒超high。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上學期第十二章我們所學的兩種分類測量方
式,可選其一,需解釋此分類的理由。)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
(此部份請參考「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請解釋。




自由主義,身為任何有話要說的我們,我們卻無法使用媒體來發聲,而是那些有能力控制媒體的人才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我認為不能歸類於社會責任論。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在此之前,你必須先確定何為「公民」的角度,請重新回到第一章p.5-p.7 閱讀並思考之)




對於最重要的集遊法,未能詳細正確描述且放為最主要訴求是其遺漏,嗆馬,陳水扁無罪,經濟力下滑,失業率節節攀升,承認中國學歷,此次五一七遊行訴求之扭曲。









2) 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應為最大訴求集遊法詳細報導,盡量將扭曲之議題減少甚至不報,而讓收視族群友正確知消息來源,著重的議題應為集遊法。





3)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
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鍾曉薇: 我的立場是國民黨,我發現在民視新聞中幾乎都是訪問民進黨立委、黨員,甚至是卡神楊惠如,但獨漏國民黨立委及師甲國中學生和一般民眾的看法。




許家瑋: 以學生的立場來看,反對中國學歷的口號打的很響亮,但是實質上感覺只是一種反對的手法而已,開放大陸學歷是長久兩岸的政治問題,擁有大陸學歷的台灣學生,所把持的立場是我們值得要探討的。大陸學歷開放的話,對於兩岸學術上的交流頗有幫助,也可以增加學生的競爭力。不開放的話,可能會造成用錢買大陸學歷,而且就算開放的話,也不見得可以增加競爭力。應該要請兩岸學者來共同討論這個問題,這是學生比較想知道的訴求。




蕭銘辰: 517遊行當天正好是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考試,這種大考一定是教育部很早就定好的,而民進黨發起的517大遊行是否早就該知道並且盡量避開以免影響學生考試 曾考過大考學生的我們,都知道在這種炙熱的天氣裡就已經容易心浮氣躁了,有什麼小聲音干擾更會覺得很煩,更何況是遊行的聲音,就算環保局測出來的噪音分貝在標準值內,但誰能保證這樣的噪音每個學生都不會受影響每個學生都能接受與其在路上呼口號嗆馬,或說為了子女為了現在的學生,而反對大陸學歷來台之類等等的話,倒不如真正的去替學生想想還比較實際,不是只是為了遊行而遊行為了嗆馬而嗆馬,擇日在舉行遊行會有什麼關係嗎

林沛妤:以我身為學生的立場來看,雖然中國學歷會帶給我們很大的衝擊,但是在台灣有中國學歷的台灣學生,這件事情也與他們有很大關係,因學歷不被承認,而要重修台灣學歷。所以我認為,那些同學的聲音也該被聽見。

呂岳霖: 1.針對民是其中一訴求經濟力下滑,失業率上升歸咎於馬政府,我覺得極為遷強,此為國際趨勢,卻怪罪於馬政府,略顯無國際觀。
2.對於民主國家的台灣,事實上我認為集會遊行法不應該取消,也不應該過於嚴格,在第四頁的圖表指出,太過自由的下場是淪於混亂,達到秩序的社會卻是因為過多的限制,所以我認為不該廢也不該過於嚴格。

陳震遠: 以我學生的立場來看,這次遊行訴求中有項反對開放大陸學歷,我認為不開放大陸學歷是因為長久以來的政治對立,而今日對立的成分已經減少很多,應該變之前的政策,不因政治關係而影響,其中有大陸學歷的台灣學生,他們的立場和立場是被忽略的,因不承認大陸學歷而無法進入政府任職,所以這次反對承認大學歷的訴求,我覺得是有缺漏的

潘承晧:缺乏專業人士的看法,只一面的炒作新聞熱度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
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由紀錄統整)


鍾曉薇:我自己是客家人,在參與五一七的遊行活動時我就覺得很受傷,在採訪時,竟然有許多參與民眾說:「是台灣人就說台語啦!」難道說厘語和客語就不是台灣人嗎?許多民進黨的立委曾經在公眾媒體灌輸此觀念,讓我體會很深,我覺得這個新聞對族群面向有分裂的傾向。

蕭銘辰:我是無政黨色彩的人,我認為新聞應多關注我們這種中立的民眾。

林沛妤:以我自己是學生的立場,我認為應多訪問一些學生,問學生是不是也反對開放中國學歷個個政策及看法。

呂岳霖: 有點為反對而反對,關於開放大陸學歷一事,我也認為是想要喚起低階級民眾參與的一個武器,我國誠認美國學歷、英國學歷、日本學歷,卻不想成認大陸學歷?只因為台灣和大陸現在立場尷尬,而有此幼稚的說法。

陳震遠: 我是民進黨的,看了中天的新聞後,我覺得內容不是多著墨於遊行訴求,而是多在抨擊遊行。

潘承晧:以學生的角度認為的確必須審慎思考中國學歷開放之問題,但不應藉此機會引發族群衝突及社會不安

林思妤: 以我自己是學生的角度來看517遊行的新聞,我發現到新聞內容沒有對遊行做解釋,在大學以前都沒有接觸過什麼政治議題,可能是因為沒有投票權的關係。但是現在已有投票權的我,就會開始關注一些政治的新聞或是議題,會想要瞭解議題內容,議題對自己或是對國家有何利益,所以兩家媒體都只是在呼籲民眾要參加遊行,提供民眾訊息,如果是這樣的話,打廣告就可以了。所以兩家媒體都忽略了學生族群。

許家瑋:以觀眾的立場來看,看民視新聞就會覺得每次動員人民來遊行,都會從省籍、族群等問題開始操作,民視大多都只訪問民進黨立委,訪問的立場有些單調。至於中天的情形,在播報新聞的語氣較為平和,不會帶有過多的煽動語氣,所播報的角度以及切入所關心的議題較為多元化,雖然主要是以嗆馬、反傾中為主,可是還看以看到更多貼近百姓的問題,像是失業率或是收入太低等問題。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
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
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此次新聞訴求過多,真正遊行之目的未能確立,而造成討論到台灣所有人。
怎麼說呢?單單講集遊法即可,身為台灣公民的我們,此一事件即可影響台灣所有個階層的人。
但關於民視報導的各新聞中,把重點放在失業率、經濟下滑、開放大陸學歷,所想吸引台灣中低階層的人民,如農夫、工人、自由業、製造業......等








5.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 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


1.在報導獅甲國中這方面,民視僅訪問卡神楊惠如及幾位綠營立委,中天訪問學生及家長並查明地名由來。
2.中天從五一七遊行中充滿罵的角度切入報導,而民視則是說大家勇敢出來表達自我。
3.中天說此次遊行拒馬相較於之前倒扁時期已改善很多,且展現善意,但民視說拒馬刀片銳利十分危險。
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民視:使民眾知道五一七的遊行目的資訊且去參加
中天:讓民眾瞭解此遊行不當之處







2) 新聞的意圖為何?




民視:宣傳並鼓譟民眾
中天:找出遊行的不當之處





6. 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
屬於何種新聞學?


社群主義,在民主自由的台灣,媒體報導的內容不受政府干預,各家媒體僅管有著不同的立場和背景,都還能自由發聲,且在看似毫無限制的背後,還有著一股無形的壓力和束縛,在媒體集團的色彩,導致這樣的政治新聞,該媒體的記者不能不偏頗的寫出整體事件真實之一面,所以我認為是社群主義。



請綜合前五項討論之結果,申論並解釋你們的答案。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
導?


1.在台灣擁有中國學籍的台灣學生
2.ECFA與台商之間的關係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注意公民與新聞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我們的意圖:想探討民眾為何要參加此次遊行,希望政府聽見他們何種訴求,因為政治會牽動我們的生活,與我們息息相關。
媒體意圖:兩家媒體都沒有非常深入報導此次遊行的目的,反到偏離集遊法的議題,民眾卻不瞭解,使民眾成為民進黨的政治工具。






心得感想:




鍾曉薇:這次是第一次上街頭參與台灣民主的集會遊行,不管主要的內容和訴求是什麼,我覺得在這次的參與中我體會到了十分多不同的經驗,不管是有關政治方面的藍綠立場、探討新聞及分析新聞、第一次花那麼久時間認真看新聞、學到了要怎麼去理解新聞,更重要的是,在參與遊行訪問與人的應對進退,還有第一次覺得訪問人也感到委屈,原來讀新聞系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的,在這次親自參與以及當組長中我學到了很多,真的收穫良多。

林沛妤:藉這次新聞學的報告,第一次去參加遊行,看到很多不同領域的人出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能親身去體驗。

許家瑋:經過這次的專題報告,我們到了遊行現場去採訪,才明白到採訪的困難之處,有的人要負責紀錄文字、有的人負責拍照,還要小心旁邊的民眾是否會太激動來打斷採訪,所有小組的成員的工作都很不容易,從這次遊行中瞭解到,人民願意為了各種訴求走上街頭遊行,為了自己的利益來爭取,其實大家都是希望政府能夠做的更好,提供我們一個更良好的環境給下一代,這是大家可以一起努力的。

蕭銘辰:這次的報告跟以往寫過的報告實在不太一樣也不簡單,簡不簡單並非字數上的多寡,不僅每天都要做功課看新聞,還要仔細的聽記者在說些什麼,加上老師的題目也讓我們真的動了頭腦去思考,還有實際的去現場訪問民眾,小組的開會討論,都讓我覺得這次的報告很不一樣,是真的不簡單但也真的很有趣!

潘承晧:有機會參與這次的重大民主運動,我感到非常的開心和珍惜,看到那些民眾為了讓政府聽到他們的訴求,不管艷陽的曝曬,扔然大聲吶喊自己想要讓政府知道的想法。未來要擔任記者的我們,這是是一個非常珍貴的實習機會,我相信這報告不僅是新聞學的期末報告,更是我們對未來競爭力的一個重大奠基。






陳震遠:做這次新聞學作業,是我第一次有深度探討新聞的經驗,瞭解到新聞台在做一則報導時的政治立場、面向,我們也到了遊行現場做採訪,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遊行的經驗,一開始是提出採訪問題,後來在去親自訪問。同時瞭解到如何去探討新聞,和對新聞做出各種方面的論述,也發表自己的想法,而這次的作業也令我學到不少關於新聞議題的討論,使我收穫不少。







呂岳霖:平常生活中的媒體,看著他們所報導的事件,儘管知道他們各自代表的立場和角度,但從沒有認真去比較彼此之間的新聞,透過這次的學習機會,才發現其實媒體間的問題如此嚴重,身為未來的媒體從業人員的我們,必認真設法解決此問題,我想老師要我們做這個作業的想法應該也是想要讓我們知道媒體的力量,還有媒體背後公司對於媒體控制的力量吧!身在現在這個媒體自由時代的我們,只吸收一家,兩家的媒體新聞是不夠的,對於事件完整性是不足的,此次作業真的讓我學到該如何面對媒體,面對新聞




林思妤:我們的主題是517大遊行,主要想要探討此次遊行的訴求,從一開始的反集遊法到最後的嗆馬大遊行,我們不得不佩服媒體的傳播能力,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為了這次的報告,我們也到了遊行現場,當天聚集非常多的民眾,有北部的民眾,也有中部、南部的民眾座車上台北來參加,我心裡想著:「這些民眾都知道這次遊行是為了反集遊法嗎?」,我們訪問了八位民眾此次的遊行訴求,答案都是馬英九下台、失業問題、反開放中國學歷,這八位民眾不知道遊行的訴求。
我們只有訪問到八位,不能代表全部的民眾都不知道遊行訴求,在這方面我們的研究結果很薄弱。還有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受訪者當中的一位女士,她是位工作傷害者,坐著輪椅,帶著斗笠上街頭抗議,她的訴求跟其他人沒有不同,也是批評馬政府,但是她越說越激動,她說國防部強制徵收她的房子,徵收給外省人住,她沒有錢可以把房子買回來,她生活很苦,上了很多次的陳情書,卻都沒有任何的回應,所以今天要來討回公道,我們一面聽她說,一面安撫著她的情緒,但是她突然哭了起來,威脅要死,要以脫衣服的方式來表達她的不滿,接著他作勢要脫衣服,真的把衣服掀了起來,我趕緊制止她,希望她平息怒氣,她停止了脫衣服的動作。她平息之後,就拿出她影印的陳情書給我們,希望我們可以幫她討公道,接著留地址給我們,還叫我們不要跑掉,為了不讓她再做出脫序行為,我們乖乖的抄了地址、拿了陳情書,要不是有位好心的民眾過來解救我們,我們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次的報告讓我思考很多東西,第一點是做一位記者該注意的事情,注意現場的情況,一但有狀況該如何處裡,如果我沒有及時的將那位女士的手壓下來,她真的就將上衣給脫掉了,之後的情況不知道會怎麼樣,因為當時有兩位學弟妹也在旁邊,他們愣住了,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有應該事前討論訪問的內容提問,討論我們當天要採訪怎樣類型的民眾,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訪問到情緒激動的民眾,雖然這樣沒有辦法訪問到所有的人,但是卻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突發狀況發生。第二點是這次的遊行最終目的是為了反集遊法,可是當天民眾卻不知道原來靜坐抗議不單單只是為了表達他們的不滿,為何有靜坐抗議是因為集遊法規定如果遊行會超過晚上12點的話,就要將遊行的天數申請成兩天,所以民進黨的反集遊法的方法就是靜坐抗議,但是民眾卻不知情,一味的跟著民黨提倡的靜坐抗議,我要批判的是政黨操縱媒體的手法太高明了,讓媒體引導民眾朝他們目標行動,而民眾也沒有思考,就這樣的變成了政黨利用的政治工具。如果我沒有接受新聞系的教育的話,說不定我也是當中的一員,跟著媒體和政黨的意思走,所以培養獨立思考、判別是非一直是新聞系的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每個人應該要學習課題,才能做個全能的新聞人!






工作分配表

組長:鍾曉薇(97266523)
組員:潘承晧(97266493)林沛妤(97266507)陳震遠(97266485)蕭銘辰(97266361)
許家瑋(97266477)呂岳霖(97266230)林思妤(95267450)

節錄新聞:
許家瑋(民視)、陳震遠(中天)
會議紀錄: 林沛妤
搜尋相關照片: 呂岳霖
借討論教室: 潘承晧、鍾曉薇
製圖、製表: 潘承晧
整理資料: 潘承晧、蕭銘辰
上傳資料: 潘承晧、蕭銘辰
監工及修改: 鍾曉薇
517遊行傳單收集: 林沛妤
517遊行當天訪問: 鍾曉薇、潘承晧
517遊行當天攝影: 潘承晧、林沛妤、林思妤

資料來源: 中天電視網http://www.ctitv.com/new/news/index.html
民視新聞網
http://news.ftv.com.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