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自由
社論
記者/黃世澤、施曉光、胡清暉、陳曉宜、林毅璋、曾韋楨、王貝林。
創辦人:林榮三
董事長:吳阿明
所有人:聯邦企業集團(林榮三)
社長:林鴻邦
關係企業
自由時報的創辦人"林榮山"被稱為"三重幫"
林堉琪、林堉璘、林榮三三兄弟組成的“三重幫”林氏家族是以房地產業與建築業為主體事業的大家族擁有宏國建設、宏泰建設與聯邦建設三大財團;
前期擁有《大成報》、《自由時報》與《自立晚報》三大媒體。
目前大成報和自立晚報皆已停刊。
聯合
社論、記者/陳智華、施靜茹、林政忠、
大陸學生:杜川東
四川大學副教授:吳銘能
創辦人:王惕吾
董事長:王必成
所有人:王安嘉(董事長)
社長:胡立台
關係企業
關係企業方面,聯合新聞網為聯合報系線上的電子媒體,其每日閱讀網友佔台灣前三,目前佔中文網路電子報的大宗。另外還有專司提供經濟商業資訊的中國經濟通訊社 (China Economic News Service)。此外,聯合報系也擁有多家出版社,在華文出版界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聯經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報紙另有免費捷運報Upaper、聯合晚報等等。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我們使用在報導中所佔之比例)
台灣方面:馬英九政府、謝長廷、老師、醫生、學生。
大陸方面:學生、教授。

2. 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自由:我們以此報導為例

聯合:而聯合報在報導此系列中

當然自由也有一則是寫中國駐香港大學研究生的社論,但是社論畢竟是代表媒體框架、意識形態、立場的最基本,因此此社論中多可看見過於偏激的言語及形容,在此就不多做一一討論。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上學期第十二章我們所學的兩種分類測量方式,可選其一,需解釋此分類的理由。)
在此系列的報導中,由於是前陣子發生的議題,加上弱勢的民進黨黨團以較激烈的手法對抗國民黨黨團,因此在報紙上及新聞都佔了相當的版面,而此議題也讓報紙接連做了幾天的系列報導,可見此議題的重要性。
加上報導的對象是不管在文化及地理上,都接與我們相當接近的中國大陸,所以在鄰近性的這點也是非常值得我們關切。
而在這個報導的主題上,發展的延續性非常強,攸關於我們之後不管是社會層面、經濟層面(在學費方面)、國家安全方面、及教育方面,皆與我們國家之後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勢必會因為此法案的通過,而後做出許多配套措施等等,所以非常值得報導。
而報導中有關採訪的人物也是屬於較有地位的,例如:馬英久總統、教育部長、全台醫生公會理事長、協和治癌醫院院長等等較有地位及核心的人物,因此在新聞的資訊上來說屬於較有權威、官方的象徵,也是報導價值之所在。
而民進黨黨團用激烈的手法抗爭,更突顯出了這個報導的八卦性及衝突、反常性,所以在這個比較低俗的新聞價值中也帶來了幾分報導的曝光性。 比較可惜的是兩報對於資訊的多元性顯現的還不夠充足,受訪的對象除了政府官員及馬英久總統的看法,在學生及老師、醫生的消息來源並不夠充足,只訪問了一兩位並不足夠代表全體領域的聲音,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況且在國外也有許多類似的法案,我們沒有充分的把報導充分的整合在我們本土的情形(在地化),我們可以參考國外在此情形發生時的動作,列舉一些世仇的國家,例如現在的美國及北韓等等,在完整面來說我覺得可以做的更好。當然如果此議題還有後續之系列報導就更完整了。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此部份請參考「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請解釋。
此系列報導的走向應該是告知民眾目前發展,及相關後續發展及配套措施,在某部分來說有符合於民主公民社會,兩大報都有盡到告知閱聽人目前的發展及相關訊息的透露,在這方面至少是做的不錯的。
但如果在強調公民新聞這塊的方面,我認為還是有不足之地方,公民新聞應該是媒體共同營造出一個全民皆可擁有、參與討論的平台及空間,使各方面的聲音皆可以被大家聽見,不單單只有上對下的聲音,或是一些菁英階級的聲音,但這兩大報似乎都只靠著官方及較核心的政府人士、菁英階級的院長及人士、學校校長作為採訪之對象,當然他們透露的資訊較有權威性,但也似乎代表著資訊不夠多元,無法作為公民新聞的基底,畢竟公民新聞還是在強調人人皆可利用媒體傳達自己的聲音及多元化的資訊。在媒體目的這方面,我們都知道這兩大報皆有屬於自己的框架及意識形態,但在此系列的報導,我認為自由做的比較好,自由時報不會因為自己偏於民進黨,而做出較偏激的報導,或是毫無理由的反駁此法案,而是有原因的對此法案做出質疑或是不支持的報導,相對於聯合,裡面就有多於對民進黨或是反對此法案的批評、激烈的聲音、報導,他們認為反對的人是因為反對而反對,過度的忽略開放、承認之後所帶來的問題及相關報導,一昧的強調開放、承認後較好的面向,這是我覺得自由在此系列上比聯合好的地方。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在此之前,你必須先確定何為「公民」的角度,請重新回到第一章p.5-p.7 閱讀並思考之)
在面對承認大陸學歷的議題上面,各家報紙(聯合報、自由時報)都只著重在於政府推動政策的方案以及措施上面,並無明確指出從公民社會大眾的觀點來多做說明。此外,兩大報社所站的立場明顯是對立的,這樣在報導議題上的結論以及所持意見也都會有所出入,並不能真正的為公民們發聲、站在公民的角度切入,而是選擇了較有權威、精英們的聲音。所幸報導最後尚未演變成為政治方面的角力,但已逐漸透露出兩報之對立性。
2)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應著重於現在以及未來的老師、學生方面來預想開放大陸學歷可能發生的任何後果,得先做好所謂的因應措施。因為承認大陸學歷的事件中,其影響最大的非他們莫屬,所以應該以他們的觀點和立場來多做報導及說明。而這些配套的方法須對症下藥,不然會影響到多數學子的未來。
3)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呂盛源:在所有的報導裡面,媒體只是一味的抨擊任何敵對政黨,想揭漏任一政黨的弊端。我覺得不要因為政黨的理念不同而對於此新聞議題抱持著相左的意見。為何不多找些機會來聽聽人民的意見或是讓人民自己分享個人所要表達的東西?
黃思維:兩家報紙皆無具體報導及採訪人民對整件議題的看法。聯合報雖然在大陸學歷採不朔既往與開放大陸醫學生的問題上,分別有報導出台灣學生與醫界對問題的看法,但都是在以開放為前提下;而唯一有學生發表對於開放與否的看法的報導,竟是訪問大陸學生與四川大學副教授,使得報導面向過於偏頗。
自由時報有報導出兩黨對於開放陸生來台之正反意見,並且在政策上皆有詳細描述,並無刻意模糊,在陳述整建議題上,較聯合報更能令民眾了解事情之來龍去脈。
程俊翰:自由時報所提到所有關於開放大陸學歷的議題較全面,其內容不僅有闡述相關實例,加上自由時報政黨較偏向綠營,多數採用綠營立委的說詞,所以多少會批評一下馬政府所提出開放大陸學的的政策,而且內容較為不連貫有時候會不楚內容在說什麼。會讓人覺得些許不公平和沒有新聞的專業。
聯合報報導都在陳述政府的做法或是民意較少有新聞方式評論,但是我個人會比較喜歡這種方式的報導方式可以聽聽政府的政策也可以知道人民的意見。
林書聿:我認為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為駐足在對立的兩個立場之下,導致報導同一事件時,無法達到「理性」態度。反對聲浪潮的負面評語並無法提供給支持派一個正確的問題方向,只是一味的誘導此事件到主權的爭議上,而支持派也並未做出完整的配套措施,使整體的可行性下降。
方惠如:我認為就族群來說,這篇報導少了更多學生的意見,社論和報導中,幾乎都是在報導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政治立場。
王紹宇、李懷恩:我們認為此系列報導不夠完整,雖然官方資訊及精英的聲音足夠,但還是缺少較底層的聲音,像是老師及學生的採訪皆不夠多,及相關的配套報導或是細節不夠深入,我們認為開不開放或承認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國家安全不受威脅,相關配套政府可以制定的很好,憑我們自己充實實力與知識,我們相信還是可以跟他們競爭,當然有競爭相對來講就會被淘汰貨進步,如此一來我們的水準也會更好。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李懷恩統整(包括全組意見):對我們當地學生而言,雖然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是擠壓了台生進入學校就讀的名額,但換個角度想,來台的陸生絕大多數為當地菁英,如今學者們痛批台灣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無論是學習意願、積極度都大不如前,進而影響到國際上的競爭力,若開放優秀的陸生來台就讀,台生見到陸生如此的刻苦耐勞、具備多元的國際觀,或許能刺激多數台生奮發向上的動力,為一良性競爭。
大陸學生的政治敏感度極高,若開放陸生來到台灣就學,對於台現今的政治現況可能不以為然,某些政治立場較偏激的陸生甚至會召集彼此在台遊行、抗議,於是更多的街頭運動間接的產生,對於集權專制的中國大陸來說,這種得來不易的機會可是讓他們體驗民主可貴的最佳行動。
大陸多所知名大學在當今世界大學排名絕對是名列前矛且在國際上別具競爭力,國外各大企業無不爭相選取、錄用,開放大陸學歷對具已符合大陸大學學位身分的台生而言無不是一利多,也讓台生升學途徑多了些選擇,除了出國進修外也可考慮考取大陸學位,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上,能往外跨出一步算一步,而非一昧地實施鎖國,淪為井底之蛙。
對於陸生來台就學,國家安全方面則是欠缺考量的。若開放陸生來台,其中必潛藏著中國委派的情報間諜,尤其又於高知識份子居多,倘若他日成為重要機構職員,對於國家情報遭竊取,恐怕防不勝防。
王紹宇:除了上述這些意見,我覺得企業體的聲音也是個可以採訪的對象,可以採訪企業體的老闆開放後會怎麼取捨員工,會考慮擁有大陸學歷的員工佔幾成,或是現在可以採訪有使用大陸學歷的員工的企業體老闆,詢問他們的工作態度跟專業技能是否有明顯之差異。
林書聿:以觀點來說,整個事件的報導缺乏許多人的心聲及看法,如學生、老師等,這些人為主要衝擊到的角色,但報導中卻鮮少聽聞他們的看法,我覺得在新聞專業上,這裡有大的疏漏。
方惠如:因為我現在的角色是學生,因此我特別想知道其他學生的看法,因為對於開不開放中國學歷,影響最大的還是學生們,結果報導中幾乎沒有學生的意見;其中,也不見「老師」的發聲,因為對於開不開放中國學歷,台灣的老師也會被影響到,所以我也想知道老師對於此議題發表意見。
程俊翰:以思想.教育和理念方面來思考陸生和台生的思考會有些許的不同,但是已經有許多國家承認大陸的學歷,而台灣還以多種因素還未開放大陸學歷。但是開放了以後陸生來台競爭各有利弊,好的事可以讓台灣學生更有競爭力,壞的是如果台生被比下去那以後台生在自己的家鄉會更沒地位。而且兩個國家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等自由都不及台灣來的民主,這也對此衍生出許多問題。
呂盛源:從我自己本身是學生來看的話,承不承認大陸學生學歷其實對我來說沒有很大的影響。別的國家也都沒有明確的阻擋承認大陸學籍,為何我們卻要如此偏激呢?也許是文化方面的衝突;也許是過去歷史的糾葛;也許是政經方面的不平衡。但這些對我們現在學子,甚至是未來學子來說都已無大礙了!兩份報紙的報導所提出的後果也未必會成立,根本就是各有利弊。因為現在即將是充滿競爭的時代,有了大陸學生,也沒有什麼差吧!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國民在國外拿學歷,也是我們的公民,報導時不應以偏頗本地台生的心態看待拿大陸學歷的台生,同樣有許多具國外學歷身分的台籍學生則沒有遭受媒體抨擊,媒體報導時疏漏了這兩者間的比較,只在符合大陸學歷身分的台生及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方面上大做文章。此外,開放大陸學歷及陸生來台就讀的影響是非常源遠流長的,陸生來台很可能是假讀書、真打工,大陸人吃苦耐勞低工資的特性加上許多為菁英身分,即便錄用陸生是違法行為,在台公司企業也會鑽法律漏洞採用陸生,一但這種情況發生,要再抵制陸生來台就變得很困難,進而壓縮到台灣人民在台就業的空間。
此新聞議題中,討論到了醫生這高等教育族群與政府官員、校長此類的菁英階級,在這邊就可以看出權威的上對下單方面的聲音。在醫界絕大多數採反對開放大陸學歷的態度,醫師公會表示每年投入醫療市場的醫學生約一千三百人,在人力剛好的情況下絕不能採認大陸學歷的醫學生,增加競爭對手。對於台灣護理人員來說,如今職業環境惡劣若再開放大陸學歷將使護理人員處境雪上加霜,尤其在中國大陸充斥著黑心貨的當下,如果連拿醫學證明都是黑心的,那豈能隨意的讓他們掌握我們的生命。 在新聞報導當中偏漏了台灣學生、企業體的聲音,所有關於台生的發言皆由台生會代表聲明,並無實地訪問到基層學生的看法,其實在開放大陸學歷後台灣學生所面臨的影響才是首當其衝,無論是良性的競爭還是惡性影響,面對這政策所引發的直接效果就是台灣學生,而如開放後會不會有相關的企業開始採用擁有陸籍學歷的員工也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地方。
6. 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屬於何種新聞學?請綜合前五項討論之結果,申論並解釋你們的答案。
我認為偏向社群主義及公民新聞方面,一方面在告知公民們目前最新的議題法案,讓公民們了解此議題對未來會發生的影響及權力,另一方面媒體們不受政府控制、施壓,雖然彼此有互相不同的立場、框架觀點,但事實上他們也是忠於事實的報導了整個議題的經過,雖然他們有些報導可能是用選擇性的語辭及編採,但大體來說,並不會相差太遠,也沒有演變到後面為了政府及反政府的口水戰爭,只是在社群主義的背後應該是媒體自己本身要負起對閱聽人、社會大眾的責任,例如挑選優質的新聞,對公民負責的新聞,創造良好的媒體環境、媒體素養,在這上面台灣目前的媒體都有待改善。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gtvhiloAsA
新唐人亞太電視 張清菠 林洪 台灣台北採訪報導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9/today-p2.htm
記者黃維助 自由時報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注意公民與新聞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探討牽連此議題之公民的意見,將重點擺在學生以及普遍民眾,而非官僚一廂情願之說法,畢竟學歷生效與否,首當其衝的乃人民。
因為今日下班時間稍晚,所以上傳時間與老師排定之時間晚了許多,請見諒
組員名單:林書聿、方惠如、呂盛源
黃思維、李懷恩、王紹宇、程俊翰
組長:王紹宇
問題分配:第一題/林書聿、方惠如
第二題/王紹宇
第三題/(1.2小題)呂盛源
第三小題全組意見
第四題/李懷恩
第五題/(第1小題)全組意見+李懷恩整理
李懷恩
第六題/王紹宇
第七題/黃思維
場記:林書聿、程俊翰
借討論室:方惠如
參與討論:全部組員
收集、剪報:全部組員
掃描:黃思維
校正:林書聿
總整理:王紹宇
整體而言,本組都非常認真的參與這次討論
大致來說大家都是最好的組員,所以我選不出來特別加分
如果老師准許的話,特別加分就給我們這組的期末考分數較低的同學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