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江炳坤請辭海基會董事長 [聯合報 自由時報]

1. 誰創造了這個訊息?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聯合報:寫稿記者-林毅璋、唐在馨、李明賢、李志德、陳杉榮、陳維仁
       所在版面-頭版、政治版、A2 A3
       發行人-王效蘭
      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聯合報系

  自由時報:寫稿記者-曾韋禎、林毅璋、陳維仁、羅添斌、陳杉榮
       所在版面-頭版、政治版、 A1 A2 A3 A6
       發行人-吳阿明
       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聯邦企業集團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
















2-1文章中何種用字遣詞語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江都被吃得死死」、「不要把我們逼入牆角」、「孤軍奮戰」,會選擇的原因
主要就是這件事情一直被解讀是馬英九和吳伯雄為了爭奪黨主席位置,以及江丙坤越權、或是為了利益迴避、怕被誤會圖利財團等,各種政治鬥爭的手段,因此出現的流言重傷。

2-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
(此部份請參考「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

基本上兩份報紙都又做到告知和販賣,但重點是內容符不符合人民所需要知道的,兩報沒有特別屬於四大主義的其中一種,
但聯合報指比較偏向自由主義,
而自由時報比較偏向社會責任,
他對於此事件,在一開始的報導有舉出衝突像是傳出因為兒子是台商所以可能牽扯到利益迴避的問題,到後來變成偏向娛樂效果,文字標題都很聳動,提出此新聞延伸出去相關性較低的例如黨派鬥爭一些不實際的猜測,沒有實質的證據,這種報導內容或許是人民想看的或好奇的,但卻不是人民該知道的。
應該著重在江丙坤的去留對台灣有何影響,而非慰留的過程如何發展、黨派鬥爭,報導內容應該在此人辭職一事對台海兩岸之間的影響,或者在他辭職之後可否找到適當人選。
報導的方法可以多採用電話民調,資料要有根據,必須避免情緒化字眼和假設性觀點,以及標題不能斷章取義,這樣的內容才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

3-1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這個新聞事件是符合人民的需求,了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的辭職對台灣會產生什麼影響。整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及最後政府如何妥善處理都是應該要被報導的。
進一步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在他的任期內對台灣兩岸外交事務做了什麼貢獻,甚至可以提及前幾次江陳會的內容紀錄做證據,以增加可信度,或說明簽訂這些條約對我們人民的利與弊,是否有損害到我國主權或其實是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

3-2 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我們真正想知道的是江丙坤先生在任職期間曾做過對台灣與大陸交流方面的貢獻、和他辭職的主因,以及其去留對本國的影響,或是他真的辭職成功後對台灣與大陸的溝通將會有何改變。

3-3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
面向的缺漏

徐欣平:同時關注了不同的家的報紙,雖然討論的事件是一樣的,但出發點卻是不太一樣,自由時報比較偏向延伸出去的東西像是談到政治鬥爭之類揣測性的話題,但聯合比較著重在就單針對事件的說明,也有在第一時間就條列式說明辭職的原因。但雙方比較缺乏是沒有說明辭職前後對台灣整體的影響,或他任內做的貢獻對兩岸交流有什麼幫助,如果有了這些相關議題報導,而不是只在乎政治的鬥爭,相信內容可以更完整。

劉亭廷:我是台灣人,是一個女大學生,我沒有政治立場。從我的角度來看,此新聞僅關注於台灣的政治問題,以及江丙坤請辭的原因,但我較想獲得的資訊是,江留與不留對台有何影響?
我有幾位大陸友人,其中一位是陸方政府官員的孩子,三年前我們在國外認識時,他就因父親的職務而無法來台。現在我真想知道,江所簽的共識等是否以真能讓兩岸人民交流?又他的去留對兩岸的人民、政府有何影響?

許儀菁:這次的江丙坤事件,兩份報紙雖然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都以大篇幅來報導告知了所有讀者,但內容卻都因為報社的立場而有所偏頗。自由的批評、聯合的保留,明確地表現了自己的政黨色彩,進而使得讀者看不到這件事情將會為台灣與大陸間有何影響的相關報導,反而盡是評論或是些節外生枝的花邊報導讓焦點給模糊了。

白筱婕:針對這兩家報業的報導方向,我認為自由時報不應該一直著墨於能挑撥國民黨內部的議題,以及把焦點放在過人情感的言語用詞上。相較於中國時報而言,其報雖然沒有使用過多聳動的形容詞彙,但這兩家報業都該要把文章內容著重於江丙坤辭職後對台灣與大陸交流和溝通的影響。

龔鈺倢:我認為媒體已經把這件事情的焦點模糊了,我想知道的是他請辭之後會由誰來代理,這個請辭動作對台灣人民的影響是什麼,而不單單只是一些個人利益迴避或者鬥爭。

李嘉儀:我來自澳門。在政治的領域中,澳門是一個十分平靜的地方,連香港的集體罷工、示威等的行動亦少之又少,極其量也不過是每年一次的例行大型遊行而已。但當我來到台灣後,藍色、綠色;國民黨、民進黨,實在令我摸不清頭腦。更讓我吃驚的是,連報紙、電視台這些如此重要、極具影響力的大眾傳播媒介都分色分黨,這確實是可怕的洗腦手段。
就像這次的報告中,我們通過觀察自由時報和聯合報,分析江丙坤請辭事件在兩報中不同的呈現手法,使我有這樣的感覺:自由時報只著重提出於國民黨的黨內鬥爭、突出政治的黑暗面;而聯合報則只著重於交代江丙坤請辭的原因,以及馬總統的慰留。我認為此新聞的缺漏在於兩者都沒有交代大眾所需要知道、想知道的東西,例如:三次江陳會議的內容是什麼?江丙坤的請辭究竟對台灣有何直接的影響?為什麼一個官員的請辭會引發這麼大的哄動?

劉至晴:以我自己的角度,我起初對此新聞沒什麼大興趣,因為透過報章和電視新聞得知的資訊這只是一宗政治權力鬥爭的新聞。但是在分析討論這件新聞後,我才知道這不單單是政治上的抹黑、鬥爭,而是有關社會大眾的。
我們分析的兩個報紙(聯合報、自由時報)關注的面向比較集中於江炳坤辭職背後的國民黨內的權力鬥爭(自由時報)或這是遭「有心人士」分化放話(聯合報)的方面,卻忽略了海基會主席辭職這件事會為社會大眾帶來影響、對兩岸現況或關係是否有所改變。江炳坤在任內期間代表海基會與大陸有關方面簽訂多份協議,假如他真的辭職會對這些協議有什麼影響嗎?或是這些會繼續有效嗎?這些方面的問題兩個報紙都沒有討論報導,我認為這是缺漏的地方。
對我而言,雖然我不是台灣人,海基會的事情好像與我關係不大,但是現階段畢竟我在台灣生活,我覺得這件事對我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再者,海基會與大陸簽訂的協議中,有一些部分涉及到香港(例如:飛機直航的問題),所以我會比較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和影響,而這些在新聞報導上都沒有提及。

李冠蓁:這篇新聞起初報導實只是簡單的說明江丙坤為何請辭,他說請辭是為了留給家人多一點的時間等,但後面卻演變成牽涉到國民黨內的黨內鬥爭,模糊了焦點。他們沒有報導假使江丙坤請辭會對台灣與大陸之間造成甚麼影響,也無明確的讓讀者了解這件事件的重要性。可以多報導如果江丙坤辭職後他與陳雲林所簽署的條約是否還有時效,或是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會有何變化,或是之後進行的模式等。

4-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
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
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新聞有報導真實,但卻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揣測和誇大的標題,配合一些沒有根據的花邊報導,讓本來應該是告知真相讓人民了解的報紙變成充滿八卦效果的政治鬥爭,主要討論的是做官的人和政府,報紙應該要讓人民了解事情經過及對人民會產生的影響,似乎比較忽略了人民的部分,而不是只著墨於政府的鬥爭跟黨派的對立。遺漏了人民真正想知道的東西,例如辭職後的影響等。


5.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 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
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2) 新聞的意圖為何?

自由時報的報導有一點想要挑起鬥爭的感覺,重點都不是放在事件本身,反而是討論背後有什麼八卦內幕,越看越覺得有要刻意模糊焦點的感覺。而聯合卻過於輕描淡寫,感覺有意圖要把事情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讓這件事就這樣過去。

6.依照課本第一章第四頁的圖表,你們這組所研究的媒體在此新聞的報導上應屬何種新聞學?
我們這組認為聯合報應介於「社會保守者」與「公民新聞學」之間,因聯合報有意平息江丙坤請辭一事的傾向,此意圖行為偏向於「社會的保守者」,且聯合報明顯受黨派(國民黨)影響,所以此報較偏「公民新聞學」。
而自由時報則應介於「啟蒙自由主義」與「責任社群主義」兩者之間,因自由時報雖然舉出許多衝突點但卻未能清楚證明其事,所以不完全為「啟蒙自由主義」與「責任社群主義」的其中任何一項。但確實提供了一些事情公大眾討論。

7-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
導?

FUNP很多說到江丙坤之前”中國黑手操控海基會人士,江丙坤已形同中國欽點留任,怎能代表台灣對中國談話?”還有部落客提出”馬總統必須養成習慣壓制各種人士鬥爭的苗頭,也必須積極強勢建立明確用人標準,以制度來保護保障行政團隊不受流言侵擾。

7-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注意公民與新聞
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對讀者來說,最想看到的不只是事件的最新動態
也希望能從中了解在這次事件將會對兩岸關係所造成的影響
但礙於報社的政治目的和立場,導致自由時報的報導呈現時偏頗過多
在其中的相關資料都沒有詳細說明資料來源,而是以說高層透露……等模糊字眼
相較之下,聯合報則是過於保守,大部分都是說明最新動態而未提到後續問題
組長:李冠蓁
組員:劉至晴 徐欣平 劉亭廷 龔鈺倢 李嘉儀 許儀菁 白筱婕
加分組員:

自由時報





聯合報







聯合報在事件發生沒多久便統整了將辭職的三個理由,讓原因更清楚明瞭。↑


7(1)補充資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