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新聞學期末報告《集遊法修法》

新聞系1A 新聞學分組報告

題目:集會遊行法修正案

觀察媒體: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集遊法修法草案鏈結

集遊法的重點與民進黨的訴求(中國時報整理)

中國時報()5月4


中國時報()5月6


中國時報()5月11

自由時報()5月11


自由時報()5月12


自由時報()6月2



1 誰創造了這些訊息?


1) 寫稿記者、所在版面、報紙、發行人、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

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

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旺旺集團

中國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四日星期一 A13 綜合新聞 朱真楷

中國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六日星期三 A11 政治綜合

朱真楷 陳洛薇 何醒邦 羅暐智 (2)何醒邦

中國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一日星期一 A4 焦點新聞 朱真楷 陳洛薇


自由時報發行人:吳阿明
背後企業與相關財團:聯邦集團/聯邦投信

自由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一日星期一 A2 焦點新聞 王寓中

自由時報民國九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星期二 A2 焦點新聞 邱燕玲 彭顯鈞

自由時報民國九十八年六月二日星期二 A4 政治新聞 賴仁中


2) 新聞事件涉入人物。(可畫出人物關係圖更佳)


2. 什麼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1) 文章中何種遣詞用字與敘述吸引你的注意力?

中國時報54:「死」也要擋下來 強烈字眼 吸引人欲一探究竟。其中引用李俊毅的說詞,內文粗淺而有情緒性發言。

中國時報56:第一篇報導的導言:「不惜流血抗爭」字眼血腥、可怕,不禁令人標題是否與實情相符、引用王金平激動言詞;第二天特稿方式刊出,但同學發現其作者實為該報記者,標題「剝奪」集遊權、「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令人好奇也驚訝。

中國時報511:「只要報備就OK」、呈現高額罰款金,吸引人注意。

自由時報511:大、小標題適當,對於「擦脂抹粉」的形容詞好奇,尤其用來形容馬政府團隊。

自由時報512:「真摸頭,假寬鬆」吸引人想進一步了解。另外內文提到反對黨六項訴求,會讓人想了解細節部分。

自由時報62:「廢除也無妨、加入專訪法律界學者,增加說服力、提及實例、事件,有詳細且易懂的介紹。


2) 這篇新聞有何種新聞價值? (上學期第十二章我們所學的兩種分類測量方

式,可選其一,需解釋此分類的理由。)

Distance Scale

TimeHigh

從解嚴之後,集遊法便是對人民集會運動的權限做約束、保障,從樂生與捷運工程衝突的學生抗爭、陳雲林來台引發一連串的集遊法權力受損、野草莓學運,再到至今517止對,於集遊法修法進度與流程等,皆是顯示其議題具有持續性的發展。

ProximityHigh

對於全體人民的基本權利,直接關係目前台灣人民,特別是對於有意見欲表達的公利團體等。

SociopsychologicalMedium

政府與在野黨意見相斥是常有的,關切集遊法修正應是全體國民的事,但一般人較無主動參與社運之意願,多數支持者與政府的公告也被較多的大眾所接受

,其社會心理值得討論,我們這組的判斷是中間的程度。

Intensity Scale

Status quoLow

雖然詳細法條仍存在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修正明細卻處於討論階段,經過長時間後才得以完成修正、實行,目前對於現狀影響不大。

MagnitudeHigh

集遊法的修正案,來自許多實例對其激烈不滿所引起,其呦正的法條是用於全國人們,新民的處理引起國人關心、擴及全台灣。

Novelty:對於新聞事件僅將焦點放在政府與反對人士,在意見的不同,卻未產生離奇或令人震驚的新聞價值標準。


3) 這樣的新聞價值是否符合民主公民社會所需,或是其有不同的媒體目的

(此部份請參考「大眾傳播媒體四大理論」)?請解釋。

我們這組以「是否符合公民社會所需」為觀察重點:

人民賦權的代理人 新聞處理方面有提及事件的時間、地點、相關人物與聲明,但沒有明確追蹤後續發展與相關應對措施。

公共意見的形成 兩篇報導新聞的內容皆注重於黨派高層等相關衝突點,對於一般民眾關心議題較少,多為黨態支持者所熱衷的報導導向。

媒體民主化 經過現況集中注意力在517遊行上,提及集遊法非高層或有特定資金者所決定的新聞導向。

建立一個主動參與和對話的媒體閱聽人 有效造成民眾討論,第一種人為關係到日常生活的人願意做出回應,第二種人為無實際參予社運活動等卻有意見要表達之民眾,皆會利用各種媒體做出意見回應。

組員主要意見為:


詹淳元:我認為是自由主義,因為這個新聞主要的主軸(517之外)並無要造成討論或爭執,純粹要將其立場及看法傳達給讀者。而報導內容的討論對象,幾乎已政黨及政府高層為主,沒有向下延伸至一般民眾的觀點。


黃偉哲:我覺得是自由主義,因為從有權使用媒體的人來看在事件中應非任何有意見的人才能發表意見,看到都是依些特定團體來討論,而遊行及協商會議並非想要參與的人就可以參與,一般民眾並無法參與討論。


蔡松甫:我認為是社會主義,在中時與自由的報導中,在他們的文章內容皆有列出大略事情的基本概要,意思是兩方的立場訴求皆可以在

文章中找到,在兩方報導內容主軸事件的key word 都 有列出,呈現給觀眾,這樣的呈現可以讓觀眾自行討論,至於實際參與討論,則是可以透過各種管道的發聲,所以我認為在這種將資料的關鍵呈現,並且讓所有觀看 這份報紙的人,都能夠針對這些資料進行他們想要的討論,儘管看得出兩方報紙立場相對,但自由討論足以代表這是社會主義。


陳彥宇:誰有權利使用媒體就比較偏向自由 什麼是被禁止的?:幾乎都是被禁止的,可是就算是被禁止,大家還是都報, 在台灣的媒體沒有進到社會責任的義務,所以我覺得比較偏向自由主義。


3. 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此新聞與我理解不同?


1 在公民的角度上,此新聞是否有所遺漏或是扭曲?(在此之前,你必須先

確定何為「公民」的角度,請重新回到第一章p.5-p.7 閱讀並思考之)

公民的角度:


(1)不論是否具有政黨立場、社會地位,完全針對議題進行討論的思維方式。


(2)不針對社會評斷標準,以個人見是對社會現況發表看法的客觀角度思維。


組員的個別意見:


詹淳元:中國時報的報導注重在修法方向,但不應將焦點放在黨派間的爭執與衝突。


黃偉哲:自由時報裡綠營的抗爭報導使事件整底模糊焦點,不知法條如何落實,導引人民注意抗

爭的細節與言詞。


蔡松甫:中國時報雖沒有扭曲新聞的報導取向,卻將綠營的訴求以激烈的口吻呈現出來,造成一種無理的抗爭。


陳彥甫:自由時報將部分報導內容放在執政政府對反對黨的訴求回應態度冷淡,給讀者一種政府應對態度不佳的映像。


2) 在公民的角度上,你覺得此新聞應如何報導、所注重的議題應為何?

報導應注重在修法細節,條列的訴求不單局限於反對黨的訴求,其他社運團體與公益團體的意見與訴求也該讓一般大眾知道。加入對於集遊法的專家建議或法官對於法條的解釋等,讓一般大眾對於新聞報導不止於政黨間的鬥爭等,對於集遊法能以較全面的方式令大眾瞭解。


3)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提出此新聞關注

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由紀錄統整)


詹淳元:自我認定的意識過強,事件主角不明顯。


黃偉哲:法條進度與現實執法情形的差異不明。


蔡松甫:應該多注意平衡報導,吸收綠營意見。


陳彥甫:可考量行政院高層與立法院等法官的建議,一般人民對於詳細法條及其細節約束根本不明顯。


4. 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中被遺漏?


1) 以你自己的(族群、階級、性別、政治立場)角度、經驗出發,提出此新

聞關注面向的缺漏。(小組內的所有成員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由紀錄統整)


1 過多替政府對修法的回應做消毒的中國時報,應將報導的方向放在對於反對黨抗爭後是否對修法細節有影響,以及對計畫投身社運人士應是先注意的規矩,避免社會混亂與浮動。


2 自由時報對於修法過程的新聞報導較少,喜愛採用政治人物的言詞與專家說法較難令反對人士接受。


3 家報紙對於執政高層的公告無明確表示,皆用代表人物的言論帶過,將反對方的言論以情緒性的言詞呈現,會議討論的過程與結果不被重視是根本問題。


2) 以公民的角度、經驗出發,這個新聞遺漏了什麼樣的價值及觀點?它討

論到了我們社會上的哪一群人?偏漏了哪一群人?在不同價值的討論上

是否有某種高低位階的形成?

遺漏了往後面對遊行時,周邊學校社區的環境問題;可能會與遊行過程發生問題的還有曾為主辦過社運的發行人和影響銀收的商家的意見與建議一乎尚未提到。

報導方向對於社運團體與公益團體有直接影響,但最為明顯的便是重現衝突時吸引的各黨派支持者。

對於高低階層形式的問題,由於集遊法的事件較偏向不同價值論點的匯集報導,全體人民皆應瞭解,也可說是應當享有的「知」的權利,高低階層的模式較不明顯。


5. 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報導出來?


1) 比較同一訊息/新聞在不同媒體播放下所報導的重點是否有不同之處?

它們各自想要達成的效果為何?

蔡松甫:

雖然中時的報導,有針對綠營的訴求做出一點敘述,但是就某些綠營的聲明中,他們將大多的激昂言詞填充進版面,儘管這些話語的確是綠營口中的表態;在回應聲明使用馬總統的言論,內容大體上皆是較為溫和地口吻。

自由的報導針對馬總統的表態作出闡述,且多版面文字著重在「馬總統不採用綠營的訴求,有提等於沒提。」

黃偉哲:

報 導的重點皆在於呈現本次協商會議的討論成果但是由於角度的不同 所(希望)帶給讀者的感受也大不相同。中時就會議所達成的共識大書特書 並強調尚未協商完成的部份 皆還有討論的"空間",並在版面配置的部份 將他認為較重要 或較必須讓讀者所知的放在較前方 且佔較多篇幅,並在版面配置的部份 將他認為較重要 或較必須讓讀者所知的放在較前方 且佔較多篇幅。

而對於藍營在會議中所得到的成果 在文章中佔較小篇幅因此所要強調的正好完全相反 一個想呈現有誠意解決事情並已有成果


詹淳元:

中國時報的報導重點在於集遊法的修正法案是經由一連串的協商以及各方面的考量來決定的,並將反對修法法的團體塑造成不願和平溝通的暴行者。

自由時報的重點也並未放在反對集遊法修法的訴求或意見,反而是告訴你他們將怎麼做,和已經獲得了什麼,甚至5/17前一兩天都成了五一七大遊行的專欄,似乎遺忘了他們上街頭的初衷。


郭澄宇:

中時:

對於集遊法採取消毒的手段,給讀者們一個很大的目標,但是如何去做?卻沒有說得很清楚明白。有幾篇不停的提到馬總統是如何的關切這個議題,又是如何對人民和國家信心。

自由:

如同黃偉哲所說,將綠黨所提出的要求,大肆的報導,但是這些報導卻不是政府所要採用的而且在某些篇幅上。記者將情緒帶到了文章,有一點導引讀者的感覺。


2) 新聞的意圖為何?

蔡松甫:

中時欲達到的效果,即是以平和的文字,將另一方塑造成為無理取鬧的形象。將對方的態度呈現,達到宣傳之效果。


黃偉哲:

新聞的意圖都在於讓其讀者群知曉這則消息 並且在思想方面更加偏向自己這方,增加讀者的認同


詹淳元:

兩家不同的媒體,同樣的意圖就是讓讀者了解其報社對於事件的看法,以及利用報導的方向來博取對於此立場的認同於肯定。

請綜合前五項討論之結果,申論並解釋你們的答案。

社群主義:(詹淳元統整)
經過討論的結果,各家報紙呈現的都是自己的立場,重現事件的衝突,
將兩方各分割成不同的團體。
你不一定要參與他們的討論,但他仍然家他的觀點及思想暴露在報導中,
希望藉此吸引讀者接受他們的觀點,與之站在同一陣線。


社會保守主義:(蔡松甫統整)
雖然呈現了所有事件的關鍵資料,但在細節部分,如馬英九的溫和口吻,
中時大量呈現出一種柔性處理的態度,但馬英九還是有發表堅定的聲明,
這方面則是被自由時報特別強調,但他們所欲表達的目的並不純然是要引起全方面的民眾進行自由立場討論。

7. 如果你是記者,將會如何報導此新聞?

1) 是否發現有關此議題的其他資料或角度,而你所比較的兩家媒體沒有報

導?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M66C9xnnoA&feature=related

02:14~03:38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_hW_JgjnZA&feature=related

00:27~02:33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0-D1nG-TxQ&feature=related
00:00~06:05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VJVYvp_z8w&feature=related

01:36~06:58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iIyLsOTH4A

00:25~07:08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i_Vqj0M6Xk

00:00~04:52 05:22~08:07

公視有話好說野草莓學運對談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iaSpPJeJus&feature=related

00:43~02:40

2) 你的意圖與所研究的媒體在意圖與目的上有何不同?(注意公民與新聞

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

比較原集遊法與預定修正之集遊法

討論其對相關人士的影響如社運人士、警察機關、政府、周邊商家和一般用路人與民眾對社運人士集會遊行自由的保障與正當性與否,如何不觸犯新修集遊法的正當集會。



















組長:詹淳元

中國時報蒐集:蔡松甫、詹淳元

自由時報蒐集:黃偉哲、陳彥宇

會議記錄、資料統整:陳彥甫

第三媒體蒐集:郭澄宇、吳冠霆



加分人選:陳彥甫

黃偉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