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9日 星期六

李嘉進罵三字經 鄭麗君落淚


新聞影片標題:李嘉進罵三字經 鄭麗君落淚
時間:2007.11.22~2007.11.24
Q1:誰創造了這個訊息?
A1:此訊息的創造者為民視新聞台、民視新聞政治新聞部、採訪主任以及記者呂佳穎。

Q2:什麼樣的創意技巧在此文本中被使用?
A2:此訊息使用一些關鍵字來吸引閱聽者的注意,例如:三字經、落淚等等,將焦點集中在青輔會主委身上,特寫拍攝主委哭泣、同黨女性立委給予支持、安慰及擁抱的畫面。哭泣、落淚帶給閱聽者較人性化、女主角柔弱與委屈需要支持的感受;安慰及擁抱則給人感覺女性的相挺,進而衍生出民進黨相互支持、團結的形象。也因「為國家做事,換來三字經」這句標語,塑造出民進黨愛國愛民,努力付出卻不受尊重的悲情形象。

Q3:其他閱聽人有無可能對這個新聞或廣告的理解與我不同?
A3:
(1)泛藍的觀點:國民黨的立委與國民黨的支持者可能會認為這是問政必經的過程,既然身為在野黨就該嚴厲的質詢執政黨,會認為此報導小題大作,也可能會想知道辱罵的前後文。
(2)男性的觀點:若是身為男性,可能不會注意到這則新聞中兩性的關係問題,而將重點放在「藍營」的XXX在罵「綠營」的OOO,非「男性」辱罵「女性」。(3)女性的觀點:女性可能會對事件女主角產生同情,認為男立委不需如此這般羞辱人,認為女性應該受到平等對待,保有女性的尊嚴與被尊重,婦女團體可能會針對男立委的不當發言提出意見。
(4)中立的閱聽者與大學生:在兩黨中間立場的閱聽者可能會覺得女主委受到羞辱,但因主播有提到雙方是因為大學生的起薪問題,會更加希望知道此議題的相關內容與發展,大學生亦是,感覺看不到自己真正關心的內容重點。
(5)青輔會:可能某部份青輔會的工作者看了這則報導會覺得自己在推行的政策或方案沒有受到重視,「大學生起薪」的問題被忽略。

Q4: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價值以及觀點,在這則新聞或廣告中被呈現或遺漏?
A4:呈現與遺漏是一體兩面。在這則新聞報導中只單方面對女主委進行採訪,卻沒有男立委的解釋與說辭,爭執也要兩個人以上才爭的起,會議進行的過程只節錄了這辱罵的一小段,沒有交代清楚事情的原委,只讓人看到女主委被辱罵的片段,無法看出與議題有何關係。
男性的觀點也被遺漏,新聞中的女性抒發自己的想法,她認為她為國家做事、為青少年做事應該受到該有的尊重,認為男性不應該如此修辱女性,但是記者沒有訪問到的是男性是站在何種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是針對此議題進行質詢亦或是單純對對方不滿,這些都沒有提到,鏡頭只停留在女性遭受委屈的畫面,兩性平等應該被呈現,而不是只呈現單方面被欺負的一方。
Q5:為何這則訊息會被播放出來?
這則訊息會被民視新聞台播放出來,可能是因為正值選舉敏感時期,電視台的政治立場較偏坦民進黨,藉由此機會打擊國民黨,並塑造民進黨愛國愛民、捍衛女性平權的形象。
女主委強調自身為女性捍衛自己權益、愛國、替年輕人付出,民進黨可藉此機會拉攏中間選民、女性與年輕人。



第七組組員:鍾嘉容 潘政霖 黃堂倫 詹潔妤 江介群 洪鈺婷

2 則留言:

老師 提到...

這則新聞的呈現最主要的問題,在第三組在回答第三題的答案中被清晰的點出:

1)有關於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互動不平等問題被單面化成藍綠問題,再者2) 這個新聞最重要的議題本來應是大學生起薪的問題,但在新聞處理中卻簡化成:國民黨男立委以三字經辱罵民進黨女政務官的八卦新聞,而非有關公共與大眾事務的政治新聞。

在目前台灣的政治氛圍當中,藍綠與政治場域中性別平等的問題確實很難犛清:
一方面性別不平等的問題絕非藍綠立場或思維可以了解或解決;另一方面,如果今天鄭麗君為國民黨員,李嘉進是否會用同樣的言語辱罵?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似乎也看到了台灣在平等對待上會有因政治、政黨、團體屬性的不同而不同,是另一個我們必須深深思考的可怕風氣。但這樣的問題在新聞上卻以(暗示)藍綠及同黨女性相挺的方式操作。這不僅簡化鄭麗君在政治場域中的遭遇,青輔會大學生對起薪問題的提案,更讓許多可以透過新聞了解並進而參與此議題的大學生失去應有的訊息。

我用(暗示)來形容民視在此則新聞中的藍綠操作,是因為在新聞當中並沒有很直接的「民進黨愛國愛民,努力付出卻不受尊重的悲情形象。」因為受辱者是鄭麗君,並非民進黨,我們不可把鄭簡化為民進黨,其後的民進黨可以藉此拉年輕人選票,或許是更遙遠的臆測,但是民視以現場直播的方式處理鄭在會後的情緒表現,而無採訪李嘉進,確實有片斷化事件並將鄭麗君塑造成悲情受害者的傾向。

能讓第三組的批判更完整的方法,或許是比較在其他的泛藍媒體上,是如何報導這則新聞?他們是否採訪國民黨女立委(同為女人)對這則事件的看法,讓性別與政治的議題跳脫藍綠的框架?

Good work, actually!

老師 提到...

又寫錯了,是第七組。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