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新聞學 Final Paper (鍾華組)


台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之比較

請依某一國際新聞為主,挑選台灣四大報(蘋果、自由、聯合、中時)政治立場不同的兩家,就其新聞價值與報導角度做一比較。此新聞報導的選擇應以兩報中連續七天(最高)之報導為主。



  我們選所選定的主題是屬於環保的議題,而剛好前陣子(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招開時間,這也是聯合國氣候變畫框架公約締約國第十五次的會議,此一會議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的貝拉會議中心舉行。而我們選定的報導是從2009年12月8日至12月14日聯合報系與自由時報的相關新聞。


哥本哈根會議開幕影片

自由時報

2009/12/8
氣候峰會:減碳目標過低,難抑世紀末災難。

2009/12/9
氣候峰會:2000至2009年,史上最熱十年

正視暖化 美宣布6溫室氣體有害。

2009/12/10
氣候峰會:丹麥文件,富國密謀不公平協商。

2009/12/12
暖化發燒:英氣象局預測,明年史上最熱。

2009/12/13
氣候峰會:賣春女湊熱鬧。

2009/12/14
氣候峰會示威,近千人被捕獲釋。

聯合報

2009/12/8
氣候會揭幕:救暖化,全球仰望哥本哈根。
減排角力,富國窮國只問錢。
【克魯曼專欄】減排救地球,必要且負擔的起。
給我減炭時間表:45國56媒體社論齊發。
氣候峰會12天,排碳量超過阿富汗。
二氧化碳:美宣布列污染物

聯合晚報

2009/12/8
小布希與柯林頓不敢的,歐巴馬敢說!敢做?
美拋六限救地球。喜-環團看見新希望;憂-相關產業哀號。


2009/12/9
工業大國密謀不公平協議


2009/12/13
氣候會議大遊行,近千人被捕。

2009/12/14
敲響環保意識,丹麥教堂敲鐘350次。


新聞價值比較: 請以課本中 de Beer (2000)所提出的兩個量表 (Distance Scale, Intensity Scale),以兩報中此新聞內容為主,討論其新聞寫作及處理方法是否合乎此兩個量表所強調的新聞價值。在此題中,各組應以其上課筆記與課文陳述出:

此量表中各項目之定義


Distance Scale

Time:新聞事件發生時間點離截稿時間越近,其新聞價值愈高。
Proximity:距離新聞事件發生地區相近,其新聞價值愈高。
Sociopsychological:新聞事件發生所影響的社會文化心理與報導當地文化心裡愈接近,其新聞價值愈高。

Intensity Scale

Status quo:新聞事件對社會現況影響改變越大,其新聞價值越高。
Magnitude:新聞事件發生的規模愈大及影響層面越廣,其新聞價值越高。
Novelty:人們感興趣且平常不會發生的新聞事件,其新聞價值越高。


就其各報對此新聞報導之内容,討論是否合乎各項量表之項目,並解釋各組判斷之理由。(請將小組討論過程個人意見及發言紀錄寫出,並整理討論後之結論)

陳慶餘:
Distance Scale
  聯合報以及自由時報在報導的時間點上都是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招開期間,因此我覺得兩者都有符合時間表中所敘述的新聞價值。雖然這個會議是遠在丹麥的哥本哈根,但是這個會議所討論的議題有關於全國性的暖化議題,因此兩報的報導我認為都有符合鄰近性的要素。社會心理層面所代表的意義是新聞事件發生所影響的社會文化心理與當地文化心裡的相近程度,而這件事情就如同鄰近性一樣,影響的範圍是關於全球性的,因此也有期新聞價值的存在。
Intensity Scale
  全球暖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地球溫度無時無刻都在增加著,這個會議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到全球現況的改變,因此我覺得兩報報導這件事情都和現況有關係。全球暖化的議題是與全世界息息相關的,因此我認為規模對兩報報導此一報導來說,是存在的。至於新奇,聯合報系報導此一氣候議題的新聞鮮少包含新奇的新聞,相對於聯合報系的報導,自由時報就使用比較多新奇的新聞來陪襯,來吸引閱聽人對他們報紙的興趣。

廖亦東:
Distance scale

  兩報在時間上都在會議開始、會議中、會議後,做出立即的報導符合時間上的接近。而此會議地點雖然是遠在哥本哈根,但是由於議題的重要性使的與台灣相關性高的西方國家都參加在其中,特別是台灣與美國,中國的關係密切,此會議會造成何種結果和台灣是十分鄰近的自由報系的報導內容常特別強調這方面,希望台灣和這些西方國家是有相同地位的。另外此一議題在近來被廣泛的拿出來討論,不論各國,幾乎全球人類都對於全球暖化的議題十分關心,台灣在近年大力推動節能減炭,社會大眾自然對此議題十分熟悉。
Intensity scale
  此一事件不但對現今的地球息息相關,甚至對未來,下一代都有顯著的影響。而開會的內容和發表後的結果對於各國內產生的看法何改變後的行動也將會有顯著的現況改變。而此議題所影響到的大部分是正在開發或以開發的國家,一些國家對於這類議題並不那麼感興趣,影響也不大。但整體來說這個議題所影響的是跨國性,並不只有單一區域的影響,且其影響的層面包括了經濟、政治等…由於國際新聞在新奇上並不容易有太多的表現,所以在新奇上的規模並不大。但值得注意的事,各家報紙為了使閱報人產生興趣,增加了許多與此類議題相關性較少,但卻十分新奇的新聞,以提高閱報率。

劉馨慈:
Distance Scale
  哥本哈根會議舉行在12/7號而當日聯合報以及自由時報12/8號的報紙都有此議題之相關報導,就時間上的及時性,是符合的。而因為這相關到全球暖化的議題,牽涉出許多環境相關的決策與制度,而各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有不同的要求以及利弊,大家都十分關切接下來的發展是不是會影響到我們?而未來其他國家的發展怎麼辦?像是
12/7號的聯合報 【減碳數字遊戲 各國藏鬼胎】這篇內容就說明了各國因為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此議會所希望簽署的條件,以及目標,要求各國減少碳密度的排放,像是已開發國家如美國工業大國都不願意大幅降低碳排量,可能影響他們的經濟發展和提高工業成本,而發展中國家如中國也是如此,就各國經濟的文化發展,的確是很重要的一個歷程。全球暖化直接影響大家,碳排放量影響溫度的升高,影響了萬物的生存,都在後續控制碳排放的關鍵,請看12/13聯合晚報這篇報導,海水變暖!九孔正在消失,因為海水溫度的上昇,導致漁業許多物種漸漸消失。今天消失的不只是九孔,還有其他魚類,也影響了魚貨量,人們的食物變少,看著漸漸消失的海中生物,難道人們內心不會有任何的動搖嗎?裡頭還有因為天氣變暖,所以北及原住民的打獵季節變短,導致他們建設必須也跟著變動,而冰層變薄,直接影響在高緯度人們的生活習性,以前可以直接安然的在冰層上奔跑,但是現在卻要憂慮,冰層會不會破裂,世界慢慢跟以前不一樣了。
Intensity Scale
  首先,先看到
12/8號聯合晚報所報導的,(救地球美管制六氣體)管制了這六個氣體也影響到許多產業,其中影響最重要的就是石化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而這些直接影響發電、運輸與工業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的產業。影響到產業的發展,假如今天發電要全面改為太陽能,資金的高昂和原本火力發電的電成本差了許多,那以後電費就要調漲更多了?運輸和工業對我們這種發展中國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今天這個被限制,那我們未來的發展,要走向何處,這直接影響各國人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還有其他影響人類生存還有溫度上升所帶來的影響,都與我們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全球暖化這是一個全球的問題,不再是國家和國家了,已經攸關到整個地球的後續發展,以及人類的生存了。而以前的新聞都是以人為主要的報導內容,現在人們必須開始關注大自然了,不再是金錢科技可以解決的大問題,不得不和大自然低頭,一直以為人類才是主導的觀念,現在也必須為了生存而改變對大自然的遵從,和以往報導的議題截然不同,不是誰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而是我們應該要做什麼。

秦瑞妤:
Distance Scale
  在時間性的部分是有其新聞價值的,多篇的報導時間都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且兩報紙開始報導此新聞事件的時間也差不多。而鄰近性的部分,雖然此次的會議遠在丹麥的哥本哈根,但是因為會議探討的議題是關於全球暖化之內容,與每個人都有相關,所以兩報紙在鄰近性是有其新聞價值的。社會性的部分,此新聞所報導的會議氣候議題,對社會文化心理是有影響的,所影響的是全球,所以也有社會性的新聞價值。
Intensity scale
  現況性方面,全球暖化的問題一直存在,而改善的聲浪也越來越高,暖化問題已經迫於眉睫,此會議就是在討論全球暖化之議題,所以報導此會議的兩報紙有現況性的新聞價值。規模性,暖化問題所影響的範圍是全球性的,所影響的人類與生物都極龐大,所以在規模性是有其新聞價值的。新奇性方面,因為此議題為氣候暖化議題,所以在這方面聯合報系是較少的,而自由時報則有使用新奇怪誕的新聞內容來吸引閱聽人。

李怡君:
Distance Scale
  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議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七日於丹麥展開。媒體在第一時間報導此新聞,距離十二月八日所發出的新聞報紙,時間是相近的。台灣的教育及立法與歐美各國相近,此事件歐美所做出的決定,台灣也將依其所走方向而訂立相關法規並改革;台灣與美國同是工業大國也與其他國家一樣屬於開發中國家,因此鄰近性是高的有新聞價值。哥本哈跟這個議題涉及的面很廣,各界也高度關注此高峰會議。目前全球的氣候異常現象,讓全球公民開始關心自身環境的變化,因此有關於環保相關議題,將會格外的關心,此一趨勢大幅地增加了這則新聞的價值。
Intensity scale
  哥本哈根高峰會議,所探討之內容將會影響到全球,同時也會因為最後的決定而導致各方不同的命運。像是: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商業界、環保界等。而新奇性方面自由時報於
十二月十三日報導【氣候峰會 賣春女湊熱鬧】。世界各國多次因為某一議題而招開全球性會議,但從來沒有性工作者服務高官的新聞。因此,這一新聞對廣大閱聽人來說是新鮮的。

鍾 華:
Distance Scale

  報紙所報導事間的時間都與其媒體印報時間相近,但報紙也會報導些時間上無相關性,但與事件議題相關的報導來強調此新聞事件,例如12月14日,自由時報其中一個版面的標題是【中國濫捕海水升溫 烏魚銳減】裡面報導是最近幾年中國捕魚及暖化的關係,時間上的鄰近性不高,但議題上相似的新聞來報導強化其議題,不過此哥本哈根會議的時間與媒體時間表相符,所以期新聞價值是高的。雖然事件發生地遠在哥本哈根,但探討的議題卻不只侷限在歐洲,而是關乎整個地球,究其此會議發生地來說,其鄰近性的新聞價值不高,但國際新聞報導哥本哈根會議時,其旁邊的版面也會放與此議題相關,且發生的事件與媒體所在地鄰近性高的國家,像是12月7日聯合晚報【中國減排不怕花錢多】12月13日聯合晚報【水變暖!孔正在消失中】與媒體所在地鄰近性高的新聞,所以就算此國際新聞與媒體鄰近性價值並不高但卻會報相關此議題且鄰近性高的新聞。
Intensity scale
  暖化關乎全球居民,對每個居住在地球的居民而言其社會心理價值都是高的,但卻也牽涉到不同的兩派心理,環保派和經濟派,但無論對哪一邊而言其新聞價值都是高的。全球碳含量無時無刻不在增加著,暖化救急可說是迫在眉睫,因其地球溫度無時無刻不在增加著,隨時影響著現狀,且是非常大的影響,而其新聞價值也是高的。這個議題影響著全球,全球暖化議題影響著全球,其規模與新聞價值皆高。新奇方面,關這類世界級討論暖化議題已非第一次了,例如京都議定書,蒙特婁會議,儘管如此其中確有不少引人注意相關此議題的新奇新聞,例如自由時報12月13日【氣候峰會,賣春女湊熱鬧。】這篇就是為了吸引人的目光而報導的新聞。

胡永達:
Distance Scale
  十二月八號的報紙,事件發生時間是在十二月七號,時間上非常接近,符合時間的新聞價值。雖然事件發生地遠在哥本哈根,但探討的議題卻不只侷限在歐洲,而是關乎整個地球,如果是就其新聞事件發生地而言鄰近性的價值是低的,不過其牽涉的議題確是與所有地球居民切身相關的。台灣社會因為近期歷經了,總統與官員集體貪腐,社會政策不彰、政黨輪替、國際局勢的困難、金融海嘯造成民生物資高漲等動盪時節,而現在面又面臨全球減碳意識抬頭,無疑又是對社會經濟未來的雪上加霜,面對變動的世界局勢,以及變動的台灣局勢,許多人勢必將因此轉變生活型態與模式,減碳與民生就像在玩疊疊樂等遊戲依樣,若無心的隨意拔除一根積木都將造成永無止境的後悔以及傷害,政府若決心轉型於低碳社會,必須犧牲的則是數億萬記的龐大資本、但若舉止不前則又會被後人所評「那一代的人如此愚蠢,看著災難步步進逼卻選擇坐以待斃」
Intensity scale
  哥本哈根會議對於台灣的影響重大,就像場國際標準舞比賽,各國若快不起舞時台灣跟不上,則必須面臨淘汰的命運。而會前所舉辦的「哥本哈根會議趨勢展望高峰論壇圓桌會議」上,會議關注的焦點在於中國與韓國,此兩國與台灣保有競爭與同區位的壓力,尤其平常環保議題與工業發展社會進步等議題台灣都有著中國的墊底,中國因國力強大、國際地位在上 所以台灣時常處於他的「庇蔭」之下,但若中國對於環保意識的抬頭,台灣若被甩於其後,則必須面臨國際社會「正面」衝突的窘境,依照台灣目前經濟發展趨勢每年GDP成長3.5個百分比,到了2025年時,全台排碳量將劇增到四億六千萬噸,是兩千年排放量兩億一千四百噸的兩倍之多,而且以每年一千到一千兩百噸在成長,而台灣目前所在推動的兩項法案如「溫室氣體減量法」與「環境稅」則面臨卡在立法院與行政院 大門尚未邁出的窘境。而台電估計每減少一噸的碳就須付出四千五百元台幣整的代價,也就是說每底減少一千萬噸的排碳量,就必須付出至少二十兆台幣的高代價。簡而言之「若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壓不下來,就必須以經濟衰退換取減量代價」。 其影響的不僅僅的是這一代了人,而是重重的影響這整個地球未來的關鍵時刻,而如今的現況更是令人難以相信的出現氣候的難民 ,現今已出現了第一國因為全球溫室氣候變遷所導致該國滅國的國家吐瓦魯,面對相同處於島國的我們,十年後二十年後是否會輪到我們呢?


以量表討論之後:
比較兩報在處理同一新聞事件或議題時有何不同之處。

  12月13日聯合晚報的【氣候會議大遊行,近千人被捕】與12月14日自由時報的新聞【氣候峰會示威,近千人被捕獲釋】時間上相關內容也相同,所以拿這兩篇來比較,從標題我們就可以看出其不同,其中聯合是以「遊行」作為標題,而自由是以「示威」作為標題,明顯地可以看出自由的報導方式較偏向認為這次的遊行示威是激進的,而內文中也寫到:「不過主場哥本哈根的遊行最後演變成暴力」,相反地,聯合的報導則認為此次遊行是和平的,其中寫道:「示威行列結合了數以百計環保團體、人權份子、反資本主義者何各種抗議路線,大致保持平和。」且聯合有較清楚的報導此次遊行的成員,相反地自由較沒有提到,而自由對此次遊行團體的行為著墨較多:「後來年輕人開始丟瓶子、石頭,破壞建築物。」、「哥本哈根就證券交易所合外交部大樓窗戶都被砸,另有汽車遭縱火。」由此可以看出聯合對此次議題報導的看法較為正面,而自由對這次議題的報導較為負面。






工業大國密謀不公平協議 V.S 氣候峰會:丹麥文件,富國密謀不公平協商

  從各報一開始在形容此草案和京都議定書的的原則不符合的字眼就知道,首先是聯合晚報他內容敘述: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才進入第二天就因為一份協議草案外洩而引起草案外洩而引起開發中國嘉發出不平之鳴,這份由西方主導的草案明顯偏袒發達工業國,和京都議定書主要原則『背道而馳』而自由時報是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八日傳出一份協議草案的內容外流,『惹惱』開發中國家,認為這份草案不僅『背棄』京都議定書原則,將大部分的減碳責任落在開發中國家頭上,自由都是以比較激進的手法去描述這個事件,仔細看看聯合晚報,裡面都是以較委婉的去陳述事件發生,都是以發達工業國和發展中國家去描述兩者,並不會對誰特別抨擊,對誰特別強調,而對比一下自由時報,他用帝國主義侵略弱國的角度去看,直接當頭批評強國主義的不公正,由各報所提出的丹麥草案不公平的重點內容來分析一下。



  從他們所提出的對丹麥草案的認知,自由用金援主控權來陳述對於京都議定書規定由已開發國帶頭減排、開發中國家毋須強制減排的精神。並將應付氣候變化的融資撥款大權賦與西方主導的世界銀行,讓已開發國可根據『開發中國家的減排行動』決定是否提供資金援助,這項作法削弱聯合國在處理氣候經費的角色,而聯合就用處理氣候經費腳色的態度去陳述這一點,從字眼的了解上,就覺得自由時報報導角度真的有偏袒,而對於草案中選出最脆弱的國家的組別,是為了加深開發中國家陣營的分裂?也不盡然吧,哪些地區比較需要多一點的援助,本來就會有差別,和使各開發中國家分裂有什麼直接關聯,而自由用窮國『痛批』帝國主義復辟,這只是各工業大國是站在自己角度去設想,而自訂的草案,偏袒自己和維護利益,的確是很惡霸,但是用帝國主義復辟好像不太妥當,而且強國的施壓和帝國主義復辟的解釋上還是有差距,從自由對各個主題的陳述和解釋都沒有很全面性的去表達給閱聽人,這樣是不是會使閱聽人想法偏袒被報社引響? 而聯合對丹麥草案的內容比較有詳細述說給讀者,看完也比較能了解事實的進度以及發展。

以課本第十二章的內容(e.g. 新聞的定義、概念、客觀與真實,國際新聞報導上面臨的難處)舉出其一討論在所選擇的國際新聞報導中,兩報各呈現出何種面貌。你們這組有何看法?(請勿天馬行空的抒發意見,需以課本第十二章某一當代新聞學議題的定義及討論為主)。


我們選擇以國際新聞報導所面臨的難處來著手比較:

銷售量
  自由時報以比較沒有和議題相關但卻可以吸引人注意的新聞標題來吸引大眾的目光,例如: 【2009/12/13氣候峰會,賣春女湊熱鬧】的新聞就是一例。而爲了吸引閱聽人注意力以提高收視率,自由時報以較能吸引大眾的圖片,刊登在報導上,例如:【2009/12/9氣候峰會:2000至2009年,史上最熱十年】聯合報也有類似的動作,像:【2009/12/8二氧化碳 美宣布列污染物】旁的圖片。自由時報在12月11日週五時,為了要擴充在生活版及娛樂版的版面,又要兼顧印刷及紙張成本,所以會在該日刪除國際版面以提高閱報率。



翻譯差異
  因文化背景不同 翻譯會因文化有所差異,記者的解釋會加入個人觀感,因此無法達到儘可能理性,趨近真實的報導。

版權問題
  兩報在國際報導上都因為和外國際通訊社有合約上的關係,但又希望做到多元報導,於是採用綜合國外新聞稿內容的方式,編輯整理後刊登,隱去引用來源來規避版權問題。


國際新聞報導與全球、國家通訊社

在你們這組所選擇的新聞中,請將各報在報導此新聞時所使用的外電(全球通訊社、國家通訊社、外國媒體、本國媒體、另類媒體)或報社自己的報導依其來源作表比較。




自由時報
2009/12/8
氣候峰會:減碳目標過低,難抑世紀末災難。(綜合報導)
2009/12/9
氣候峰會:2000至2009年,史上最熱十年(綜合8日外電報導)
正視暖化 美宣布6溫室氣體有害。(綜合報導)
2009/12/10
氣候峰會:丹麥文件,富國密謀不公平協商。(綜合報導)
2009/12/12
暖化發燒:英氣象局預測,明年史上最熱。(綜合報導)
2009/12/13
氣候峰會:賣春女湊熱鬧。(法新社 哥本哈根11日電)
2009/12/14
氣候峰會示威,近千人被捕獲釋。(綜合報導)

聯合報
2009/12/8
氣候會揭幕:救暖化,全球仰望哥本哈根。(聯合報/報導)
減排角力,富國窮國只問錢。(聯合報/報導)
給我減炭時間表:45國56媒體社論齊發。(綜合報導)
氣候峰會12天,排碳量超過阿富汗(聯合報/報導)。
二氧化碳:美宣布列污染物。(綜合報導)

聯合晚報
2009/12/8
救地球,美管制六氣體。(綜合報導)
小布希與柯林頓不敢的,歐巴馬敢說!敢做?(綜合報導)
美拋六限救地球。喜-環團看見新希望;憂-相關產業哀號。(綜合報導)
2009/12/9
工業大國密謀不公平協議(綜合報導)
2009/12/13
氣候會議大遊行,近千人被捕。(綜合報導)
2009/12/14
敲響環保意識,丹麥教堂敲鐘350次。(綜合報導)



以你自己的生活經驗、角度、認知、認同。與組員們一起討論在閱讀這些新聞時,有哪些部份是你覺得以其生活經驗這些新聞應該報導但卻沒有報導的?或是你覺得這些報導缺乏哪些角度?(每項部份在討論時請舉出實例,切勿天馬行空的只寫出無法實證的形容詞)


劉馨慈:

  哥本哈根會議最主要探討的事如何減少碳排放,而希望各國的決策能做出決定,但是現在大家只在乎「碳」可以排多少!當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大的那些海島型國家,他們擔憂的事什麼,為什麼沒人在乎他們,而是在乎中國是不是應該要配合此案,美國的商業因為這個會議被影響了什麼,而高緯環境因為溫度上升又有了什麼改變以及災情,例如冰河融化造成當地的河水量暴漲,愛斯基摩人因為冰層變薄,沒辦法在像以前奔跑在冰原上!北極熊面臨極大的挑戰,而漸漸消失的海洋生物,層層的生物鏈互相遷動著,這些看似很慢的改變,其實已經正在發展中,未來會帶給我們人類生存更大的挑戰,為什麼他們還是只在乎要不要做?還是國與國之間的利益,這已經不能是人類能決定的事了,因為這是必須一定要作的,該報導的事,是整個事情的嚴重性,而不是在去報導各國領袖的表態,漸漸在提出警訊的大自然,人類還不以為然,以為只是「偶然」,那世界末日來臨的時間只會比我們預估的早來,真正主宰這地球的人,應該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們如何保護環境,如何降低自己的慾望來達到與自然協和的方法,這才是我們大家應該檢討的,這是一個全民運動,不是你們的政治遊戲。

陳慶餘:

  在觀看並分析自由時報與聯合報系的報導以後,雖然都是在報導與哥本哈根會議的相關內容,但是兩家媒體僅僅只是報導一些在社會上擁有較多優勢的國家,亦或者說是已開發國家的看法。鮮少有較落後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對事件的看法報導的出現。而在報導這個議題的時候,兩報也沒有明確的說明此一會議的招開背景,我認為一個好的媒體就是要讓閱聽人能夠全盤的了解媒體所報導出來的新聞的由來,而不是順應潮流而報導對人們毫無用處的新聞。

胡永達:

  媒體報導國際新聞時多半是使用外電翻譯後,依照自家報社的論點或立場予以修改其內部的細微內容,雖經過過濾也讓閱聽人了解其內容支大綱,但我認為其並未針對台灣一般民眾分析此事件到底有何影響、有何後續效應。在我做報告之前,我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等的環境議題根本無從深入了解,就算今天美國、中國等等世界強國不打算減少排碳量,又與我何干呢?我還是可以吹我的冷氣,看我的電視!甚至有時電視上在撥放政策宣導的減碳影片時,我只認為政府有錢去拍攝這等浪費金錢的廣告時,為何不想想不推對其他更需要的方案呢?但了解其重要之後,而後知我們人類正處於一個歷史的關鍵期,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2001年的預測,如果人類不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碳量,到了本世紀末,最遭的狀況將是地球上升5.8度C,而降溫6度C人類將回到冰河時代的寒冰酷地、升溫六度C地球又會變成烈火煉獄‧我們已經闖入了「氣候災難的預警區」。而報紙所報導的只是各國的政策上的互相角力,美國、中國等因想維護其世界工業強國的優勢而不願跟進,但低排碳量國家卻又因為有其碳排量買賣的油水可撈而心動不已、其他等國更是保持其中立而各自選邊。但處於台灣剛好也是處於中立方,不但少見有頭版、政論等宣傳方式出現,閱聽人也對哥本哈根會議有著深入的了解,一般的認知就是「美國不打算減碳、這樣是不好的喔!」,而問其為何不好,則是一問三不知。而產生了閱聽人知所以然而不知為何所以然的窘境。


秦瑞妤:

  我覺得聯合報系和自由時報在報導哥本哈根會議時,對於美國的報導太多,有許多標題和報導對美國的發言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及非常多次,我認為哥本哈根會議所探討的議題是全球暖化問題,與全球國家人民息息相關,報導卻大部分都在報導美國等強國的發言,或是報導全球政治影響力較大的國家如英國或中國,對於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意見很少提到,而對於因暖化危機最岌岌可危的國家如孟加拉、海地、印度等國家,更是幾乎沒有報導這些國家的意見,而只是把焦點放在強國與強國的對峙或是政治與經濟的拉鋸。現在的世界是這樣,一件關乎於全球人類未來的決策,因為政治或經濟因素,影響決策的通常是那幾個有利益關係的國家,媒體所追逐的焦點也通常是這些國家,但是我認為,新聞工作者應該要有一份理想,就是能將不公不正之事用筆公諸於世,因此我覺得這些報導都缺乏邊緣國家的意見,而那些邊緣國家,才是暖化問題目前最快危及到的國家或地區。
  另外,兩份報紙的內容都將焦點放在會議本身,暖化問題影響、國家利益或是經濟影響,報導的取材範圍和文字運用,對於不太關心國際版的台灣閱聽人來說,很難引起其閱讀的興趣或是讓閱讀增加困難,我認為除了報導對全球的影響,可以詳細報導哥本哈根會議及暖化問題對台灣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例如海平面上升多久會淹沒台灣這個島國,降雨量改變和風暴會對台灣氣候造成傷害,海洋酸化會對台灣漁業造成什麼程度的衝擊,具體的將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報導出來,能夠讓台灣閱聽人閱讀報紙之後,不但對哥本哈根會議有所了解,也能對此會議因與自身息息相關產生認同感與參與感。


李怡君:

  兩家報紙在報導當中,大部分都把焦點放在美國上,鮮少有其他國家的聲音,更不用說是第三世界國家的聲音了。我們都明白美國是世界的龍頭,然而他所做的決策將會造成世界性的影響。許多國家都是看著美國怎麼做而跟進,理所當然報社有義務做到告知的權利,但是如果報社只單方面報導一個立場,做出來的新聞就會被侷限因此不完整。如果報社能夠報導各方意見讓閱聽人擁有更多元的資訊,相對的對於議題的看法與判斷是比較公正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碳排放量者。我認為報紙應該將每人平均一天所製造出的碳排放量製成一張表格,並統計出使用電器用品或是搭乘交通工具等製造的碳排量。製成一張簡單易懂的表格之後,所有的人皆能夠理解這議題有多麼的重要,為什麼世界要開這會議以及我們開如何從自身做起以保護地球。


鍾華:

  在製作這份報告的時候,發現國際新聞版報導的新聞不外乎以新聞價值中的新奇、規模為主,通常影響規模大的,擴及全球的,像是我們做的哥本哈根會議的新聞,其探討全球暖化的議題擴及全球,是則以規模價值為主的新聞,而新奇價值方面常常以引人注意的新奇社會新聞作為報導,像兩三年前轟動歐洲的奧地利獸父把女兒關進密室強姦長達二十幾年的這則社會新聞,不然就是規模較大的天災或人禍的新聞作為國際新聞,如南亞海嘯和911事件。而其中國際新聞較少報導的則是像是非洲、中南美洲等貧窮地區人道關懷的新聞或是對各國有貢獻的人物,國家經濟發展的突破,哪些學問的突破等等,或是國家社會福利、勞資糾紛等問題,多些小人物報導,大人物、大事件固然重要,但現在新聞媒體對這些大事件依報就是好幾天,占了大多天數的時間,卻將其他國際角落可能發生對國際社會有貢獻的新聞版面吃掉,這是我認為現在國際新聞可以進步改善的地方。


廖亦東:

  自由時報跟聯合報在報導國際新聞時最有趣的事,他們同時都爲了要增加閱報率而提高了新奇類的新聞,但是很顯然的當這樣的情形發生時,真正實在的新聞內容是被掩蓋掉的,兩份報紙在同樣一件國際議題上都削弱了他在國內市場上的重要性。當我們在比較報導內容時會發現,兩份報紙在陳述上缺少了平衡報導;例如當我們在分析鄰近性時,會發現報紙報導西方國家意見和中國意見較多,而正好台灣在與西方國家及中國的關係上十分密切,所以縱使地理上遙遠,鄰近性,相關性都比其他例如:第三世界 來的強,這幾篇的報導就有這樣的特性。但我們必須了解的是,這種會關係到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不該是只有跟本國關係鄰近的國家相關資料,應該也要陳述其他面臨相同議題國家,甚至因為氣候變遷而有危難國家的報導。我們不但要知道美國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縱使很重要),中國有什麼行動,更要全面性的了解,第一個會面連難處的國家,未開發國家,第三世界等…兩報另外的一個小缺點在於,製作圖表上的解釋名詞太過於專業,和國人較沒有接軌,常常是國際通訊社製的表,直接翻譯完成後貼在報紙上。我認為在翻譯完成後,應該思考這份說明表格是否和本國知識水準相符,閱聽人在閱讀報紙時能否真實了解圖片內容所要傳達的意思,真正做到新聞傳達的功能。


以課本第三章對通訊社的角色討論(可選擇國家或全球通訊社),試想如果是你們的小組,你們會如何策劃報導這個新聞?與此兩報報導此新聞的方法或角度會有何不同?自己覺得有何勝出或獨特之處?(請先寫出其小組的定位,再寫出策劃)

本組立場:全球通訊社


  選擇全球通訊社做為我們這組的立場的理由是,全球通訊社的報導視野與角度較國家通訊社廣且也比較不會受到國家利益與政治的侷限或影響,比較可以保持新聞真實性和新聞自由 。另外國家通訊社也可以用各國不同的看法和立場去觀察新聞,所以選擇全球通訊社可以更多元化的去解釋新聞事件。

策劃報導

  • 了解哥本哈根會議:歷史、緣起、相關組織及條約。記者了解後才能將報導書寫完整,使閱聽人容易了解這個會議的宗旨及影響。
  • 了解與會各國之間的利益關係:包括經濟、政治等,例如:為什麼要做這些發言,行動;動機可能是促成這些發言與行動背後的推力,也許是政治上的角力,而這些動機可能會對會議產生影響,根據這些領袖的發言去推論評斷他們的動機。
  • 意見比較:獲取其他非政府組織之間的意見,作為比較官方說法的參考資料。

角度不同之處

  1. 我們是派出自家特派記者去報導,消息來源不是採用各國通訊社之外電,更不會採用地方媒體的報導,所以在角度上不會受到國家利益及政治勢力影響,因此報導才能夠趨近真實。
  2. 不全然把焦點放在美國等經濟大國,同時也會將報導焦點放在氣候變遷影響較危急的國家與地區;更不因為報社立場及記者個人觀感讓報導失去真實及公正性,影響閱聽人對事件和各國的看法,真正的做到新聞工作者的職責。

獨特之處

  1. 調出歷年來各國碳排放量,並製作圖表加以分析。
  2. 採訪各國內所有聲音。

  3. 在報社官網設立專區,將影像及文字報導以世界地圖呈現,讓閱聽人直接點擊地圖並閱讀本報社特派記者駐當地的報導並在專區開設討論區讓全球公民交流。
  4. 多數媒體在關鍵時刻報導,但當話題過去後鮮少有媒體持續做追蹤,因此讓關注此事件的閱聽人無法得知事件後續發展。本社爲了響應社會大中之需求因此不席高成本花費,繼續做追蹤報導並分析影響性。

  5. 以相關圖片置入在新聞報導中輔佐文字,讓各階層的閱聽人都有能力了解報導,不讓閱聽人在讀報後還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無法理解此新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

哥本哈根會議議題統整


公約將參加國分為三類: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發展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關鍵: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運用效率、增加再生能源運用。當前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放棄將在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會談主要的提議在於排除工業化國家必須負的責任,擴大京都議定書提到的市場機制。

  焦點問題主要問題集中在「責任共擔」→但是哪些國家應該減少排放?該減排多少呢?例如,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最近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但在歷史上,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多,遠超過中國。而且,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國政府爭辯說,從道義上講,中國有權力發展經濟、繼續增長,增加碳排放將不可避免。而且工業化國家將碳排放「外包」給了發展中國家。中國替西方購買者進行著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產製造。作為消費者的國家應該對製造產品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負責,而不是出口這些產品的國家。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將影響到COP15能否成功。同時,還有人懷疑現在採取的任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可能都顯得微不足道、為時已晚。衛報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近9成的氣候學家不相信通過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根據歐盟定義的級別,2℃,意味著“危險”。

衍伸之下的後續問題:

開發中國家中的排碳緩和作法
  取代之前京都議定書的理念,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而當時最大強國,美國沒有簽約,成了最大焦點。

減緩暖化
  各國抱著必須不能在2050年前在讓氣溫上升兩度,因為這樣已經是十分危險的,衍伸目標是否具備了有國際約束力的承諾?減量是指從國內源頭削減,抑或包含碳抵減?目標日期設定在如此遙遠的未來,將來會不會沒有人被追究責任?


確保美國和開發中國家減碳
  因為各國都希望經濟不被這個所影響,而今美國是否會像之前京都議定書的態度一樣來面對,在1992就已經有UNFCCC這類探討減緩全球暖化效應的公約。但是當時卻沒有絕對公束立的規範和承擔的義務,但反映在後來京都議定書中,疑惑的是從1992-2009年這17年中並沒有真正的緩減地球暖化的問題,各國只是純粹在玩碳排放的數字遊戲嗎?美國碳排放量佔世界居一,其衍伸的問題是已開發國家為了達到本國碳排放的數據,而將產業往開發中國家遷移,雖然數字看起來是降低的,但實際上排放量卻還是沒改變,只是轉移到別的國家上去了,因為對開放中國家的標準較低,所以各大國都將開發的產業移往這些標準較低的國家,以逃避譴責,又能繼續發展經濟,如果沒有真正能夠牽束碳排放的總量,溫度還是會持續上升,全球暖化的問題只會更加嚴重,導致會有更多的環境難民出現,EX 馬爾地夫因為低窪最有可能被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沒,更多的天災出現,颶風,颱風,乾旱,以及氣候異常,其後的問題才是令人畏懼的。


協助開發中國家減碳
  要真正確保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又要兼顧其環境減碳,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哥本哈根會議希望在2009年12月底前,須達成的五項關鍵議題


共同的目標:一份總體目標聲明,包括符合最新的科學評估的長期減量目標;我們可以容納溫度升高的幅度為何,引起最大爭議的誰應該減量,減量期限為何下的共同願景。對大國發展他們可能希望以升高溫度為二度為限制,因為可能可行度以及經濟發展的關係,所以已兩度為目標,可是對低度開發中的國家和小島國家他們必須以一點五度才是一個安全的目標,因為他們低估了,環境的慢回饋機制的程度 ,以及其他複雜且非直接因果關係下的影響 。


減量:以法律約束要求工業化國家的「承諾」,並對開發中國家採許「適合國情的減量行動」(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 NAMAs)。這包括討論如何防止進一步森林砍伐;目前已碳低減為最主要解決方式可以用買賣的方式,去控制碳排放量,但是沒有任何一個附件一國家的承諾考慮到「外包排放」(Outsourced emissions)。在全球化的貿易,導致國際航空和海運大量增加,皆不列入考量。另一個主要差距是「外包排放」;也就是工業生產出口造成的溫室氣體。例如在中國這些項目估計可佔多達4分之1的排放量,且可佔2002至05年增加幅度的50%。


調適:以合作措施幫助正在面臨更嚴重乾旱,沙漠化,洪水,水資源短缺,疾病和其他受氣候變遷所造成影響的國家;

技術轉移:以合作措施協助發展及推廣價格合理且友善環境的技術。

金融和投資:同意支付以上所有措施的花費。

哥本哈根會議的宗旨及預期目標
官員們將達成一個新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協議,並以此作為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結束後的後續方案。根據UNFCCC秘書長德波爾的表述,在此次會議上,國際社會需就以下四點達成協定:


1.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額是多少?
2.像中國、印度這樣的主要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3.如何資助發展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4.如何管理這筆資金?


各界對哥本哈根會議的看法

國內環保團體
1.碳交易將會讓「綠金」流入國外廠商及碳交易肩客手中。
2.開徵能源稅=解決知道。
3.呼籲政府不要推動「碳排放交易制度表」。

美國國會
1.共和黨領袖:將扼殺全國性能源稅。
2.民主黨議長:「美國乾淨能源安全法案」給予商界確定感和彈性。

美國環保署
1.強調應執行「清淨空氣案」。

美國商界
1.製造業:管制相關氣體,能源價格上升,將付龐大代價。
2.石化業:清淨空氣法案,適合當作全面性管制基礎的機制。

相關條文

京都議定書條文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會議記錄與工作分配

新聞學期末報告第一次會議記綠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七日
參與人員:廖亦東、劉馨慈、李怡君、鍾華、秦瑞妤、陳慶餘、胡永達。
記錄人:陳慶餘

鍾:第一大題,將每篇選擇的報導的標題列出來,並使用超連結將掃描後的報導連結起來。可以大致上介紹一下我們所選擇的議題是在講什麼東西。

劉:可以分析一下報導的標題為什麼要這樣寫。

鍾:我覺得我們先把第一題給完成在想接下來的部分。介紹一下連續七天的新聞大至上在講什麼。介紹一下這個議題在講些什麼,找一些雜誌之類的相關資料,或是去找一些以前有關於全球暖化的國際會議或是相關議題。

李:我也覺得我們先應該搞清楚哥本哈根會議在講一些什麼東西。我們可以做一個表格來清楚的表示出在開這個會議之前全球的局勢…

鍾:這好像是第二題,我們先把第一題給完成比較好。

李:如果把各界的立足點給表示出來,這算是第一題嗎?

鐘:其實不一定耶,我覺得列不太出來,因為訴求的東西太廣了。或是把我們所以找的報紙,商界代表或是環保界代表的看法給列出來。

李:我的意思就是這樣,我們可以試試看。

鐘:我們要把資料齊全的表達出來。

陳:這樣討論不會有結果,我覺得應該先分好每一個人應該要做一些什麼工作,就是要分工合作,這樣比這樣七嘴八舌還來的有效率。

廖:那我們先分出哥本哈根會議議題、全球暖化影響與嚴重性、哥本哈根會議之前有關於全球暖化的相關國際會議、商界與環保界與政界立場比較、相關雜誌與新聞、日期與標題列出並做超連結、會議紀錄這些工作,那每個人都選定一個工作然後回去完成。

李:我們之前找的相關新聞每個人也都要回去讀一遍。

陳:討論結束之後,我們去把找的報紙印給所有人。
廖:那我們先決定好下一次的討論時間。

陳:恩,那在下次討論之前要把分配的工作完成。

會議結果:

確定報告內容大方向:哥本哈根會議
決定下一次的開會時間:民國九十九年一月十三號


新聞學期末報告第二次會議記綠
日期:民國九十九年一月十三日
參與人員:廖亦東、劉馨慈、李怡君、鍾華、秦瑞妤、陳慶餘
記錄人:陳慶餘

陳:今天接續上次的討論,先把上次分配的工作給彙整在一起,然後做出一個結論,在往下一題繼續寫下去。

李:量表的定義我已經弄好了,下一題是要每一個人都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後在寫出一個結論。

鍾:那個昨天有要大家回去自己先看量表然後先寫。

陳:那個我已經打好了,等一下弄在一起就好了。

鍾:有人沒寫的嗎?應該都寫了吧?

廖:如果都寫好了話就傳給我,我把東西整理在一起來。然後我們下次在討論結論。

廖:在檔案還在傳的時候先做下一題,第二題的第二大題:「以課本第十二章的內容舉出其一討論在所選擇的國際新聞報導中,兩報各呈現出何種面貌。你們這組有何看法?」這題我們要怎麼做?

李:我覺得我們選用國際新聞上面遇到的難題會比較好下手。

鍾:我也這麼覺得。

陳:那我們就針對這個去下手。

秦:國際新聞在報導上遇到的難題有:銷售量、翻譯問題、版權問題。

李:自由時會用比較沒有和議題相關但卻可以吸引人注意的新聞標題來吸引大眾的目光。例如我們找的那個賣春女的新聞就是一個例子。而爲了吸引閱聽人注意力以提高銷售量,自由時報也會用圖片來吸引閱聽人的注意。

鍾:我也是這樣認為,但是相對於自由時報,聯合報比較少運用這樣的方式來吸引目光,聯合報比較會安安份份的報導一件事件。

劉:另外自由時報在禮拜五會因為要為了擴充在生活版及娛樂版的版面,所以會把國際版給刪除。

秦:翻譯的方面,會因為各國的文化背景差異而產生影響。

陳:恩,因為文化差異的關係,翻譯的新聞多多少少會帶有自己國家的文化色彩。

鍾:因為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記者的解釋有可能會加入個人觀感,因此較沒辦法達到儘可能理性、趨近真實的報導。

陳:我們找的新聞很多都是用綜合報導的形式,這代表說沒有和國際通訊社有合約關係的報社是不能隨便引用國際通訊社的新聞的。所以他們只能參考,然後在寫出自己的東西,然後使用綜合報導來下標題。

鍾:兩報在國際報導上都因為和外國際通訊社有合約上的關係,但卻又希望做到多元報導,就會採用綜合國外新聞的方式,編輯整理後刊登,來避開版權問題。

陳:剩下最後一題,這題今天大家回去想一下。然後把寫出來的東西傳給怡君,彙整好之後再交給我上傳。

會議結果:報告的內容大致完成,剩下後製工作的進行。

工作分配:
鍾 華
組長、資料收集【全球暖化對地球的影響與嚴重性】、意見彙整

廖亦東
打字、資料收集【自由時報、聯合報、聯合晚報】、討論報告

李怡君
意見彙整、資料收集【自由時報、聯合報、聯合晚報、各界對於會議的看法】、表格製作、報告討論

秦瑞妤
資料收集【哥本哈根會議之前有關於全球氣候議題的相關條文】、報告討論

劉馨慈
報紙掃描、分類、資料收集【自由時報、聯合報、聯合晚報、哥本哈根會議的意義】、報告討論

陳慶餘
報紙影印、排版、上傳作業、會議紀錄、資料收集【自由時報、聯合報、聯合晚報】、報告討論

胡永達資料收集【相關雜誌與其他非平面新聞】、報告討論

___________


98266195廖亦東
98266217陳慶餘
98266331秦瑞妤
98266357胡永達
98266381鍾 華
98266454李怡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