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新聞學 Final Paper(王世傑組)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新聞學期末報告







指導老師:陳慧蓉 老師
系級:新聞系1A
組長:王世傑98266616
組員:齊 彧98266233
鄧凱元98266110
汪至維98266519
許清翔98266535
劉彥伯98266675
吳家豪98266667

2009 新一A Final Paper Guidelines ProfHuey-Rong Chen



1. 台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之比較
1) 請依某一國際新聞為主,挑選台灣四大報(蘋果、自由、聯合、中時)政治立場不同的兩家,就其新聞價值與報導角度做一比較。此新聞報導的選擇應以兩報中連續七天(最高)之報導為主。

我們這組是使用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和中國時報的新聞報導。內容為:英人攜毒判死刑,北京政府執刑,英相重炮譴責。以下圖片為我們這一組各報報導內容:
(圖一)為 自由時報 國際新聞 2009年2月29日/ 星期二

(圖二.三)為中國時報 12月29日 /星期二

(圖四.五.六.七.八)為 蘋果日報 12月30日 / 星期二.星期三

2) 新聞價值比較: 請以課本中de Beer (2000)所提出的兩個量表(Distance
Scale, Intensity Scale),以兩報中此新聞內容為主,討論其新聞寫作及處理方法是否合乎此兩個量表所強調的新聞價值。在此題中,各組應以其上課筆記與課文陳述出:
a. 此量表中各項目之定義。
b. 就其各報對此新聞報導之内容,討論是否合乎各項量表之項目,並解釋,各組判斷之理由。(請將小組討論過程個人意見及發言紀錄寫出,並整理討論後之結論)
c. 以量表討論之後,
A. 比較兩報在處理同一新聞事件或議題時有何不同之處。
B. 以課本第十二章的內容(e.g. 新聞的定義與、概念、客觀與真實,
國際新聞報導上面臨的難處)舉出其一討論在所選擇的國際新聞報
導中,兩報各呈現出何種面貌。你們這組有何看法?(請勿天馬行
空的抒發意見,需以課本第十二章某一當代新聞學議題的定義及討
論為主)。
De Beer 兩個量表

Distance Scale 距離量表



1. Time 時間距:(the closer to the event,the higher the news value) 事件發生點離截稿時間越近,新聞價值越高

2. Proximity (文化、地理) 鄰近性:(ditto) 事件發生文化、地理越相近,新聞價值越高

3. Sociopsychological 社會心理:(ditto) 越接近社會心理,新聞價值越高

Intensity Scales 強度量表

1. Status quo 現代社會 ─ 現狀:(the bigger the impact on the status quo,the bigger the news value) 對現狀影響改變越大,新聞價值越高

2. Magnitude 規模:(single/plural;for example,one important politician versus many people dying in an accident) 波及越多人,影響力越大,新聞價值越高

3. Novelty 新奇、新鮮:(human interest,unusual events) 越有人情去味,新聞價值越高

鄰近性
世傑:就發生僅僅隔一個台灣海峽的中國大陸。
家豪:我們同為同源同種漢人文化,大致上文化的差異性不大。

社會心理

齊彧:死刑的存廢與否以及中國的人道問題一直是國際所關注的問題。
凱元:之前也有相同的例子發生在台灣,余天的弟弟余福星也在中國販毒,台灣雖有介入但最後仍以死刑收場。

Status quo

家豪:依照中國的作風很難網開一面。
至維:就是因為這樣假使這次中國如果真的對夏克網開一面的話那將是一年處死千人的中國一大改變。

Magnitude

清翔:這是國際間兩大強國之前所發生的事,就連英國政府都出來說話了。
世傑:不只這樣歐盟、國際特赦組織、Reprive(反對死刑的組織)、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賈慶國也出來為夏克求情。

Novelty新奇

彥伯:近年來中國不斷的崛起壯大,有時候連美國都不放在眼裡,大家都在關注,其他強國還能不 能夠影響中國的決策。
齊彧:會不會因為這次受到的影響,而有可能廢除死刑或是另訂政策。

自由時報會呈現出跟別的報社所報出來的新聞有所不一樣,他所呈現是說一位患有精神病的人運毒而遭到中國政府判死刑,另一面的說出,這種不公平,不道德的法律因為沒有了解那位英人的心理疾病,而做出這樣的決定。但卻忽略了一個國家有其司法的獨立權,其他國家都無權以任何方式執行法律判決的結果。中國時報則是全世界的觀點,團體和社團對於中國處決的事情,來加以譴責,尤其是英國和歐盟國家。蘋果日報方面則是把日後英國,歐盟國家對中國的外交利害關係,報導出來,另外附上中國為全世界死刑率最高國家,說明了,每年有多少人處死於中國、死刑的項目、死牢的狀況和中國對於此事情的堅持。從這些觀點來看,不同的報紙,對於每一個相同的新聞,所深入探討的,了解以及解釋的都不一樣。就像是每一個人對每一件人事物,都是處於不同的態度和認知。(世傑和家豪)

每一個報紙都有不同的理念及觀點,每個記者也是,都有心中的一把尺,需要用客觀來面對新聞報導,捕追新聞真實十分困難,所以必須要用理性的態度來面對。(齊彧和清翔)
關於這篇國際新聞報導,雖然不是擁有極高的政治性,但是有些報則會用客觀角度來解釋真實,但有些報導的新聞,雖然擁有真實但缺乏了深入的探討。記者要用趨近真實的態度來寫一個報導,這樣成能成為一個不偏頗的觀察者。讓每一個新聞能夠有的它可看性與重要性。
(家豪和彥伯)

2. 國際新聞報導與全球、國家通訊社
1) 在你們這組所選擇的新聞中,請將各報在報導此新聞時所使用的外電(全球通訊社、國家通訊社、外國媒體、本國媒體、另類媒體)或報社自己的報導依其來源作表比較。
2) 以你自己的生活經驗/角度/認知/認同,與組員們一起討論在閱讀這些新聞時,有哪些部份是你覺得以其生活經驗這些新聞應該報導但卻沒有報導的?或是你覺得這些報導缺乏哪些角度?(每項部份在討論時請舉出實例,切勿天馬行空的只寫出無法實證的形容詞),
3) 以課本第三章對通訊社的角色討論(可選擇國家or 全球通訊社),試想如果是你們的小組,你們會如何策劃報導這個新聞?與此兩報報導此新聞的方法或角度會有何不同?自己覺得有何勝出或獨特之處?(請先寫出其小組的定位,再寫出策劃)。
我們這組所用的報紙,報導此國際新聞中,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和蘋果日使用的外電為國家通訊社&國際通訊社包含了「法新社」「中央社」「歐新社」「衛報」。以下為各報社的簡介以及內容:

簡介
法國新聞社(L'Agence France-Presse,AFP),簡稱法新社,是全球第一家通訊社,同時也是法國最大的通訊社,世界第三大通訊社,在美聯社路透社之後。法新社總部設在巴黎,在約110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它通過法語英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德語葡萄牙俄語向全世界發布消息。
歐洲新聞圖片社,簡稱歐新社 (epa) 是一家國際新聞圖片社
歐新社在
世界各地超過400名專業攝影師提供新聞政治體育金融藝術文化以及娛樂等類別圖片於歐新社圖片服務內。歐新社的圖片來源為其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和在歐洲各國佔有領先地位的成員新聞和圖片社之供圖。
《衛報》創刊於1821年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編務,將報紙變得高雅生動,奠定了該報成為全國性高級報紙的基礎。1959年更名為《衛報》,成為英國第二大高級報紙。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觀點為中間偏左,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通稱中央通訊社英語:Central News Agency;CNA),簡稱「中央社」,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總社設於台灣台北市
1924年4月1日廣州成立,直屬國民黨中央黨部。
1949年10月,中央社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同年,中央社總編輯陳博生率先推動發送白話新聞稿,方便教育程度不高的民眾讀報。1950年10月13日1954年7月曾虛白擔任中央社社長,促成中央社重建英文部並發行《英文快報》。

1.我們這組覺得缺乏了一些較具證據性的東西,例如中國時報從頭到尾都說夏克是一名精神病患,但都是他家人所說的話,並沒有證據佐證
自由時報也缺乏了多個角度,例如中國官方的說法,並且忽略了司法獨立的問題,這些天來許多篇報導都只是在攻擊中國的人權。
2.只攻擊中國是否有人權問題,忽略了其他的問題所在。雖然每一個國家的法律都不同,但要懂得,「家有家法 國有國法」的存在。在許多國家中,尤其是西方國家大部份都不贊成死刑這項刑罰,所以大部分的譴責都來於西方國家,例如:英國、美國、國際特赦組織、歐盟等…..

3.這些西方國家。但因為我們同為同源同種漢人文化,大致上文化的差異性不大,我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在此事件中多沒有提出什麼觀點。所以說,不要只從一個方面來看一件事情,需要反覆的思考了解真正的內容,做為一個公正客觀的記者,才能報導出一個新聞。

我們選擇全球通訊社,我們會先訪問精神科權威醫師,中國官員,英國官員,死者家屬,並針對這件事情做一份民調,看看大眾的意見,彙整完各方的意見之後,我們會用文章報導出一個國家司法獨立的重要性,並且也寫一篇關於人權的文章給中國壓力,我們勝出的地方是我們代表的是一種客觀的態度和收集更多證據來趨近真實,也收納了較多的角度並且沒有立場,不會像是一般媒體報紙所寫的內容給於針對想看的人所做的報導。以下為我們這一組的投票和討論及看法。後面加上文化大學民調。

最後經過我們審慎思考,投票結論…最後仍已以五票贊成死刑。
誰贊成死刑:清翔、家豪、世傑、凱元、齊彧
誰反對死刑:至維、彥伯

彥伯:
反對死刑原因:一個人犯了錯好比殺人,死刑也於事無補,對於被害人的家人也不會有太大幫助。

世傑:贊成死刑原因:在某種程度下,死刑是必要的,嚴刑峻法之下才能讓犯罪減少,死刑也是對受害人家屬心靈上的一種補償

家豪:贊成死刑原因:死刑是每種法律懲處中最重的一樣,不同的罪行有要不同程度的刑罰。

齊彧:贊成死刑原因:如果沒有死刑的話,有人會認為關個ㄧ兩年就出來,或是頂多被關,對法律不會有任何害怕。

凱元:贊成死刑原因:殺人償命,要有重刑才能維持社會的安穩。

清翔:
贊成死刑原因:一個人要對他的行為負責,生命是最可貴的,死刑我認為是最嚴厲的刑法,有存在的必要。
至維:反對死刑原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權,不用選擇那麼極端的方法,可以用別的刑罰代替,例如:無期徒刑&鞭刑。


(圖九)為截取其中一小部份表格,訪問文化大學三百名學生做抽樣調查,以真對此新聞報導。是否對於英人的死刑贊成與反對:兩百三十五人贊同,六十五人反對。

工作分配表:
所有內容資料排版:吳家豪
報紙新聞內容尋找:王世傑、吳家豪、劉彥伯、許清翔、齊彧、汪至維、鄧凱元
表格內容收尋:王世傑、許清翔
DE BEER 量表:劉彥伯
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報導內容比較:齊彧、吳家豪
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報保內容比較:鄧凱元、許清翔
統整課本第十二章資料和大家的意見:吳家豪 王世傑
攝影及掃描:許清翔、吳家豪、汪至維
民調調查文化大學三百人:劉彥伯、鄧凱元、齊彧、吳家豪、王世傑
不同報導的內容分析:劉彥伯,汪至維
資料紀錄:許清翔
新聞價值討論:劉彥伯 王世傑 吳家豪 許清翔 鄧凱元 齊彧 汪至維
資料上傳:吳家豪 齊彧

以上圖片為攝影拍攝,檔案較大,請稍等一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