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新聞學 Final Paper (聶彤葳組)

台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之比較
●指導老師陳慧蓉老師

●組員名單

聶彤葳98266411
英圃華98266284
張亞真98266420
姚盈均98266527
盧雨暄98266659
張富凱97202126
劉嫚婷97202592

●班級 新聞系1A

1. 台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之比較
1) 請依某一國際新聞為主,挑選台灣四大報 (蘋果、自由、聯合、中時)政治立場不同的兩家,就其新聞價值與報導角度做一比較。此新聞報導的選擇應以兩報中連續七天(最高)之報導為主。

  我們這組所選的這個議題不只是跟美國內維安有關,甚至也牽扯到全世界的社會秩序,尤其是恐怖組織的動態以及威脅之下,隨時都會危及到人們的安寧,牽動著整個世界。加上,台美的關係密不可分,美國的一舉一動我們台灣勢必重視,而美國暨911事件後又再次遭到威脅,身為台灣人民的我們,更要有所了解,以至於無形間成了我們選擇此議題探討的動力。

2) 新聞價值比較: 請以課本中 de Beer (2000)所提出的兩個量表 (Distance Scale, Intensity Scale),以兩報中此新聞內容為主,討論其新聞寫作及處理 方法是否合乎此兩個量表所強調的新聞價值。 在此題中,各組應以其上課筆記與課文陳述出:

a. 此量表中各項目之定義。

De Beer 兩個量表

Distance Scale(距離指標)

Time(時間):事件發生距離截稿時間越近,新聞價值越高。
Proximity(鄰近性):越靠近我們的文化系統,新聞價值越高。
Sociopsychological(社會心理):越與台灣人民心理層面越接近,新聞價值越高。

Intensity Scale(強度量表)

Status quo(現狀):對現狀的影響改變越大,新聞價值越高。
Magnitude(規模):波及的層面越廣,新聞價值越高。
Novelty(新奇):人情趣味、不常發生的事件越有新聞價值。



b. 就其各報對此新聞報導之内容,討論是否合乎各項量表之項目,並解釋各組判斷之理由。(請將小組討論過程個人意見及發言紀錄寫出,並整理討論後之結論)

参與紀錄:
聶彤葳(聶)、張亞真(張)、盧雨暄(盧)、英圃華(英)
、姚盈均(姚)、張富凱(凱)、劉嫚婷(嫚)。

選擇議題理由的會議紀錄:

(張):那第一題我們要說我們選這個議題的理由嗎
(聶):標題要先出來
(聶):台灣報紙國際新聞報導之比較 請依某一國際新聞為主,挑選台灣四大報(蘋果、自由、聯合、中時)政治立場不同的兩家,就其新聞價值與報導角度做一比較。此新聞報導的選擇應以兩報中連續七天(最高)之報導為主。
(張):這是屬於政治類別
(凱):因為這個議題不只跟美國內維安有關 甚至關西到全世界的社會秩序之類的
(英):然後我們又常常被美國政治牽制
(凱): 然後什麼恐怖組織類使美國受到嚴重威脅 更使全世界的人民都關切之類的摟
(凱):台灣與美國在國防官膝上親密 而美國暨911事件後又再次遭到威脅 身為台灣人民的我們 也應該要對這事件有所了解之類的摟
(張): 我們這組選的議題是有關政治方面的議題,因與恐怖組織有關不但使美國受到嚴重威脅 更使全世界的人民都關切,加上 台灣與美國在國防官膝上親密 而美國暨911事件後又再次遭到威脅 身為台灣人民的我們 也應該要對這事件有所了解,也關係到以後我們要入境各個國家時,他們的安檢措施,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聶):因為我們所選擇的這個議題不只是跟美國內維安有關,甚至也關係到全世界的社會秩序,然而政治方面又對我們生活影響極大。尤其是恐怖組織的動態以及威脅都會危及到人們的安寧,牽動著整個世界,無形之間成了人民所關切所需探討的議題。
(盧):對國家安全的確造成了一些影響
(張):還有人名的隱私權
(凱):對歐巴馬執政重心的信心
(盧):那那些加入議題了嗎?阿布都穆塔拉布 的人名隱私
(聶):因為我們所選擇的這個議題不只是跟美國內維安有關,甚至也牽扯到全世界的社會秩序,然而在政治方面自古以來就與我們生活關係密切。尤其是恐怖組織的動態以及威脅之下,隨時都會危及到人們的安寧,牽動著整個世界。加上,台灣與美國在國防關係上常有往來,而美國暨911事件後又再次遭到威脅,身為台灣人民的我們,要有所了解,無形之間也成了我們選擇探討議題的動力。
(盧):台美的關係密不可分,美國的一舉一動我們台灣勢必重視

以下為會議紀錄的部分:


會議記錄(擷取重要部分)Distance Scale(距離指標)和Intensity Scale(強度量表)之討論。


Time(時間):事件發生距離截稿時間越近,新聞價值越高。
(盧):事發隔天,報紙就陸續報導,尤其是紐約時報,所以新聞價值頗高。
亞:其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在聖誕節當天,但因距截稿日較近,所以當天報導有些延到26日才有較詳細之報導。
(聶):文中提到說,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去年聖誕節發生炸機案定調,文中還提到說,因為這次事件英國政府也估計將在2011年將資助葉門超過一億英鎊。所以:1歐巴馬當選2當天聖誕節3英國2011年資助。
(英):報導的時間和發生時間十分靠近,表示此事件十分火急,此報導據有延續性,更代表這事件的重要程度。
(凱):這件事情報導的時間近 不管是國內國外陸續有許多報導和最新最快最即時消息 所以新聞價值高。

Proximity(鄰近性):越靠近我們的文化系統,新聞價值越高。
(聶):可透過海關,但是攜帶爆裂物竟然也能通過全身掃描,國土安全部長,也坦承安檢出了問題 。
(英):文化層次略有不同,雖然美國和我國關係十分的有探討的必要性,但是文化沒有非常鄰近,所以我認為並沒有非常有關此點。
(凱):雖然這件事情對台灣沒有造成實質上的影響,但是美國跟我國在國防維安一直以來都很親密,這次發生了這個事件,美國維安出了問題 震驚全是世界 身為台灣人民的我們也應該要注意。
(嫚):文化系統分成兩個方面來看的話:第一個以文明程度而言,台灣與美國差異應該不會太大,對於恐怖攻擊的意義及威脅,台灣人閱讀之後也能了解其影響。
第二個以文化現勢來看:美國遭遇的恐怖攻擊與他們自己的政策有關,還有他們自己的敵對份子的戰爭,這個又與台灣鄰近性不大

Sociopsychological(社會心理):越與台灣人民心理層面越接近,新聞價值越高。
(亞):人們心理產生畏懼,當外國人看到此報導時,就會拒絕入境,而在機場時,一些檢查機制都不免讓人無形的心理壓迫。
(聶):大家都害怕死亡和突如其來的意外,然而恐怖組織的活動,也有威脅到人民的心情,尤其當天在飛機上的人們是受到如此大的驚嚇。
(英):台灣和美國距離雖遠,但是仍和美國有明顯的牽制性,美國若有發生強烈的問題,也會影響到台灣,雖然是間接性的,但是也值得我們注意。
(姚):恐怖攻擊是全球國家關注的問題,我國人民及政府對此國際事件十分關注。
(凱):大家很怕重演911恐怖攻擊事件,值得注意。
(嫚):人類對於外在,具威脅自己人身安全的手段,心理會感到懼怕,恐怖攻擊威脅到每個人的安全。
(聶):社會心理:恐怖組織的行為危及人們身心傷害極大
(姚):這類恐怖事件已經是全球關注的焦點,而且層出不窮不定時不定點發生,人人皆會感到恐懼
(英):恐怖組織的行為危及人們身心傷害極大,人們看到報導實就會選擇聚決狀態,台灣美國距離雖遠仍有明顯牽制性,我們無法不關注國際議題,畢竟息息相關。
(盧):影響人民對恐怖組織的攻擊遭到害怕與無助,還有政府的安檢疏失致使此事發生
(張):社會心理: 恐怖組織在一般人民的心裡都存在著恐懼
(聶):嗯嗯嗯很好 綜合起來

Status quo(現狀):對現狀的影響改變越大,新聞價值越高。
(盧):事發過後幾天,英美相繼關閉葉門大使館,美國在安檢上也更加嚴密,故新聞價值高。
(亞):如果蓋達組織的攻擊成功,我想勢必會造成英美境內人民的恐慌,應避免影響社會整體發展。
(聶):因為反恐的行動如今的改變,原本歐巴馬總統想要恢復創造社會工作機會解決失業問題,但因政策變動開始轉移重心在這件事情上。
(英):此行為已經讓美國政府有強烈的防衛性,更牽動到美英政府和政策行為,情報又一次次的更新,美國的政策重心已改變,可看出對現狀的變動性極高。
(姚):此事件影響美英基於安全考量,關閉葉門大使館,並影響美政府對安全管理的政策,以及人民和旅客的恐慌。
(凱):這件事情改變了歐巴馬執政重心,也因為這件事美國機場維安政策可能會侵犯到個人隱私。
(嫚):這個事情影響了美國政策,人民緊張,各國對安檢的加強,恐怖組織認為這是一大激勵,對反抗美國有進展。
(嫚):現狀:對於現狀的影響改變越大,價值越高
(英):事發過後英美相繼關閉葉門大使館 安檢管理更加嚴密 原本政策上的重大影響在於經濟 但因為此事件 讓美國總統歐巴馬執政重心 
(張):因為美國在安檢上的疏失 造成許多國家在政策上的改變 以及歐巴馬在其政策的做法也會跟著改變
(聶):大使館的關閉,必然會對美英往後做出許多選擇上或是政策的改向,當然加上安檢的疏失,對人們的影響直接間接(姚):現狀影響至各國對安檢政策的加強
(英):事發過後英美相繼關閉葉門大使館 安檢管理更加嚴密 原本政策上的重大影響在於經濟 但因為此事件 讓美國總統歐巴馬執政重心 由此可看出變動性極高
(貢):事發過後 英美相繼的關閉住在葉門的大使館 安全防範措施嚴格實施
(嫚):覺得是高,這個事情影響了美國政策,人民緊張,各國對安檢的加強,恐怖組織認為這是一大激勵,對反抗美國有進展
(姚):並且英國招開高峰會議共同研商如何處理葉門問題,而此議已獲華府以及歐洲聯盟支持。

Magnitude(規模):波及的層面越廣,新聞價值越高。
(盧):此事件波及了美國底特律和奈及利亞等等的區域,影響人民對恐怖組織的防衛,故新聞價值高。
(亞):因為蓋達組織有計畫想攻擊葉門境內的美國設施,為了防止大規模的波汲,所以美英才關閉駐葉門的大使館,以保護其人民安全。
(英):事件所牽制的範圍很廣,安全問題和恐怖分子的問題,又將更嚴密的探討措施和如何應對此狀態,雖未直接說明美英所受之威脅,以及牽制的各種細密條件,但是政策卻開始有更動,表示影響力極大,由此可見規模影響大。
(聶):因為這件事的發生,波及的層面很廣,例如:關於英美兩國全體的安全及整國土的保安問題。
(姚):牽動美國元首歐巴馬施政重心的轉移,並影響荷蘭對飛美旅客需做全身掃描。此事件導致英首相和美元首將聯合資助葉門反恐。
(凱):美國是全世界的警察 開達組織如果再次展開恐怖攻擊 必然會再次造成許多世界秩序問題及人心恐慌 不只美國 更會擴散到世界各地
(嫚):得波及的層面很廣,牽涉到恐怖組織、現今的強國:英美、甚至許多西方國家都因這件事情開始進行反恐措施。

Novelty(新奇):人情趣味、不常發生的事件越有新聞價值。
(姚):雖然恐怖攻擊層出不窮,但是這次的炸機案事件恐造成大災難,而此類影響規模較大的新聞較不常發生。
(姚):可能會因為這件事情 不只美國國內的維安 甚至可能影響要全世界的秩序
(英):波及的層面很廣,牽涉到恐怖組織、現今的強國:英美、甚至許多西方國家都因這件事情開始進行反恐措施,還有牽動到國家元首改變政策。
(盧):恐怖攻擊的新聞在生活中比例上相對罕見 所以人門會對此類新聞抱持高度好奇與興趣,也會想了解其後續發展與變化
(聶):新奇是發生在平常較少出現的是件,像是這次爆發恐怖事件,改變了平常的生活很大,關係到政府、人民、經濟安全上的威脅
(嫚):人情趣為、不常發生的事情新聞價值越高,我是想說不常發生是沒錯,但是人情趣味就…..
(張):但他一點都不稀奇耶
(盧):所以算在低的影響層面?
(英):雖然是恐怖攻擊,但是其實大大小小的事件常發生,這次的事件非常需要警惕,但是並不是聚有人情味的新奇新聞。



以下是此報導依量表所總結的結論:



c. 以量表討論之後,
A. 比較兩報在處理同一新聞事件或議題時有何不同之處。

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對此新聞議題的比較

因為此則報導為國際新聞,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在議題的比較上沒有任何不同的立場,我們從他報導內容的比較來探討此議題。

中國時報部分

中時12/31
這天的兩個報導都將重點放在美國的維安,奈及利亞男子阿布都穆塔拉布得以挾帶爆炸裝置登上「西北航空公司」飛美班機,險些釀成耶誕節空中恐怖攻擊的大災難之類的問題,還有美國要加強機場通關檢查,但卻可能有侵犯隱私的爭議。

中時1/1
指出中情局等相關單位在事發之前都各自掌握相關情資,但因為無法分享或取得其他單位的情資,所以無法即時阻止嫌犯登機。報導中也批評,911之後設立的國家反恐中心,應該要負責串聯各單位,但在這次的事件中,未發揮應有功能。而且同一天的第二篇報導則把重點放在因為這個事件,繼美國、荷蘭跟奈及利亞後,英國也考慮對飛機旅客採用全身掃描。

中時1/2
第一篇報導指出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此事件首次明確表示看法、以及他認為跟凱達組織可能有關。中時記者分析認為,歐巴馬在講話有提到布希主張的反恐戰爭。同一天的第二篇報導則報導說奈及利亞炸彈客在網路透露鬱悶孤獨。同意天第三則報導則是指出,繼前幾天幾個國家紛紛對機場旅客採用全身掃描,義大利也考慮對飛機旅客實施全身掃描安檢。

中時1/3
將重點放在英國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以及所做的維安防禦措施。

中時1/4
第一篇把重點放在美國為了保障美國外交官和海外公民的安全,決定關閉駐葉門大使館。第二篇報導重點也差不多,更另外報導了美國反恐戰爭戰友英國的看法以及行動,還有葉門當地的情況。




自由時報部分

自由12/26
這天報導重點在美國與葉門官員對這件事情爆發的看法以及防禦措施。



自由12/27
第一篇報導指出美國因為這個事件國家安全出問題,對葉門等國內的影響、還有美國即將採取的行動。第二篇報導了事件發生當時有位英勇的乘客撲倒炸彈客化解危機的過程。第三篇的報導重點放在美國機場安檢出問題的改善方式。



自由12/28
報導這位炸彈客的來歷、背景。



自由12/29
第一篇指西北航空的飛機上又遭奈及利亞乘客鬧事,歐巴馬視訊指揮以及他的看法還有對維安問題的改善方式。第二篇報導是在說這次鬧事的炸彈客所用的炸彈的成分以及飛機的偵測器使用狀況。



自由12/30
報導指出這次的行動可能會是恐怖行動的序曲,歐巴馬也說了他的看法。



自由12/31
這篇指出歐巴馬認為情報體制失靈,重點也放在美國總統表示美國即將準備報復葉門開打組織。



自由1/4
這篇報導重點放在因為這次事件美國決定關閉駐葉門大使館,以及這起事件使歐巴馬執政重心即將轉移。(跟中時一樣,多討論歐巴馬執政重心)



結論
  對次一題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都沒有什麼特別的立場。中國時報對次議題的重點都放在一些美國維安政策等方面的影響以及防禦措施,還有因為這個事件其他各國採取的防禦措施等,尤其是美國最大戰友英國的看法做了還蠻詳細的報導。自由時報方面把這篇報導拆開報導,分別討論各個細節,從事件發生的原因到過程,以及炸彈客的來歷還有國內維安政策,也大量報導了,總統歐巴馬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以及對應政策。



B. 以課本第十二章的內容(e.g. 新聞的定義與、概念、客觀與真實,國際新聞報導上面臨的難處)舉出其一討論在所選擇的國際新聞報導中,兩報各呈現出何種面貌。你們這組有何看法?(請勿天馬行空的抒發意見,需以課本第十二章某一當代新聞學議題的定義及討論為主)。

面貌:皆剪裁外電新聞。
自由:記者涉入較多。 
中時:用字句較為平實。

本組看法:

(1)

中時:用字句為中肯, 有記者個人主觀情緒話字眼混淆報導
自由:報導內容涵記者個人主觀性字句

(2)


中時和自由報導恐怖攻擊,是以剪裁外電報導而成。
     
  選擇外電的時候,原就是一個經過選擇的拼湊數個外電媒體新聞,組合而成一篇報導(那外電新聞什麼篇幅是該被選的什麼是不該被選的?這時候記者的主觀意識已經介入) →不客觀

2. 國際新聞報導與全球、國家通訊社
1) 在你們這組所選擇的新聞中,請將各報在報導此新聞時所使用的外電(全球通訊社、國家通訊社、外國媒體、本國媒體、另類媒體)或報社自己的報導依其來源作表比較


(一)、使用的外電來源比較






三、中時與自由報社追蹤此新聞,使用外電報導情形:

(一) 中時:每天連續追蹤後續報導,每日皆發一篇新聞
  自由:綜三日各外電的報導,組合為它的新聞內容

(二) 自由:篇幅短,與自由相較之下多用外電圖片
  自由:篇幅長,內容連貫但不分日報導



2) 以你自己的生活經驗/角度/認知/認同,與組員們一起討論在閱讀這些新聞時,有哪些部份是你覺得以其生活經驗這些新聞應該報導但卻沒有報導的?或是你覺得這些報導缺乏哪些角度?(每項部份在討論時請舉出實例,切勿天馬行空的只寫出無法實證的形容詞)

》缺乏角度:

1.人民看法:

缺乏英美人民對此恐怖攻擊事件的看法,沒報導。

2.事後英政府的作法、政策為何:
中時與自由只有報美國防恐措施、政策,報導英國部分只有指出「相關安全措施」,攏統的名詞,不之具體作法為何?內容有什麼?

3.當事者說法(阿布杜拉,穆塔拉):
在飛機上發起飛機恐怖攻擊的炸彈客,被捕之後就沒有了後續消息,只有單方面知道英美的反應,還有恐怖組織的聲明,並未有當事者自己的說詞(攻擊原因、目的…等)

3) 以課本第三章對通訊社的角色討論(可選擇國家or 全球通訊社),試想如果是你們的小組,你們會如何策劃報導這個新聞?與此兩報報導此新聞的方法或角度會有何不同?自己覺得有何勝出或獨特之處?(請先寫出其小組的定位,再寫出策劃)。

》本組角色定位:全球通訊社


》與此兩報報導此新聞的方法或角度會有何不同?
本組報導方法:會再利用管道獲取其他角度之報導,不只是交代時間、 過程、結果而已。

本組報導角度:比此兩家多了以下幾個角度:
﹡當地人民的角度報導
﹡英國「具體安全措施為何?」之報導
﹡炸彈客的說法
﹡如果角色換過來是台灣,應如何採取防範

》有何勝出或獨特之處?
勝出或獨特之處在於: 報導角度的多元、平衡報導坐道趨近真實及拉近此新聞與台灣人民心理。
因為本組做法:
角度較為多元,有政府的、人民的、恐怖組織的、犯案者的。


平衡報導:較能從各角度全面去呈現報導,做到盡量趨近真實;因為這個新聞,觀察過報導(中時、自由報導大多來自外電媒體),外電媒體幾乎都在報導國家措施,譴責炸彈客,在報導篇幅中也幾乎可說是:都沒有報導到那些可被證實的:恐怖組織說法,及人民看法都在報導強勢國家的氣憤、政策,讀者無從判斷是否有平衡報導。也許外電基於自己企業或原則立場,也許在國家之下,刻意隱瞞了恐怖組織的消息,也許攻擊有別的意義及目的,讀者也無法得知,無法了解真相。


拉近台灣人民關心的心理:將此問題假設到台灣,讓人民對於這見遠發生在國外的事件也能關心、思考。

本組策劃報導:


幕後花絮:





1/6 我們小組開始計畫討論


每個人抽籤或由自願去負責自己該屬的部分。


這是圖書館喔!讓我們追蹤報紙的地方~


碰上了個人的不同期末考時間,先簡略設定出時間見面討論。


放假了。大家約在外面,分工合作的感覺真的很棒。


這是計畫的報告內容之一,先簡略表示出個別差異。


希望我們這組的努力最後可以得到好收穫 ^^


●工作分配 :
○整體資料彙整排版:英圃華、聶彤葳、張亞真
○表格製作與彙整:英圃華、姚盈均
○報紙新聞尋找:聶彤葳、盧雨暄、劉嫚婷、張富凱
○各報導新聞價值討論:全組人員
○網路新聞尋找:劉嫚婷、聶彤葳、盧雨暄、張亞真
○自由時報與中國時報新聞比較:劉嫚婷、張富凱、英圃華
○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新聞比較:張亞真、聶彤葳、盧雨暄、姚盈均
○自由外電報社新聞摘要分類:盧雨暄
○中時外電來源、新聞比較表格及策劃流程圖表格劉嫚婷
○中國時報背景:劉嫚婷
○自由時報背景:張亞真、姚盈均、英圃華
○追蹤中國時報12/31-1/4日之新聞:劉嫚婷、張富凱
○追蹤自由時報12/31-1/4日之新聞:盧雨暄、聶彤葳
○de Beer量表統整:英圃華、姚盈均
○照片攝影跟圖片統整: 聶彤葳
○報導新聞價值資料統整及記錄:聶彤葳、英圃華
○統整課本十二章資料和大家的意見:聶彤葳、英圃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外參考資料

自由時報背景:

創辦人林榮三,發行人為吳阿明,社址位於台北市內湖區,公司全名為「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台灣「四大報」之一,秉持著「台灣優先,自由第一」的理念,成立於1980年的自由時報,是國內規模最大、發行及閱報量居冠的報業集團之一,旗下主要包含自由時報及Taipei Times英文台北時報兩大報紙媒體,隸屬於聯邦企業集團。為《首都早報》、《自立早報》、《自立晚報》、《台灣日報》停刊後吸引不少舊有支持者閱讀的報紙,自由時報引用尼爾森調查,顯示該報是台灣第一大報。(Nielsen媒體大調查最新一季七月至九月數字顯示,自由時報的閱報率以17%榮獲全國第一,領先蘋果日報的15.9%,領先差距拉大。根據ABC 稽核每日平均實銷量,自由時報銷售量共有69萬9450份,蘋果日報有51萬0010份,自由時報大幅領先蘋果日報37%,聯合及中國時報則未加入ABC 稽核。)
自由時報是一份最尊重台灣人意願,並追求新聞真相的報紙。不阿諛,不偏袒,不渲染,是自由時報在言論與新聞上的特色。自由時報只對歷史負責,目的就是在發揮「第四權」的監督精神。目前已進入網路時代,自由時報希望透過自由電子報,讓全球每一個角落都了解台灣所發生的事情。自由電子新聞網秉持自由時報一貫「台灣優先,自由第一」的理念,以立足台灣,關心全球的精神,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網友們最具可看性的新聞。自由時報藉由Adobe InDesign解決方案的導入,成功達成新一代資訊編務系統的升級目標,打造高度自動化的新聞瀏覽、版面派送及排版設計流程。同時更大幅提升編輯工作效率,為社方節省可觀的人力與時間成本,讓自由時報能全力朝向下一階段的跨媒體出版領域發展環境。

為了支援每日龐大的新聞流量,自由時報早期即已積極導入各項資訊化編務流程,尤其在關鍵的排版系統解決方案領域,自由時報更是擁有豐厚的實務經驗-多年前即率先導入國外先進的電腦排版系統,並架設新聞稿件伺服器,規劃出非常完整的數位化編務流程基礎建設。而跨媒體出版將是自由時報下一階段極為重要的目標,而透過Adobe InDesign多樣化的輸出入標準支援,將能大幅提升由平面到數位發行的自動化流程,讓相同的新聞素材能夠廣泛應用於報紙、網頁及電子報出版領域。


歷史沿革

1946年12月12日 創辦《臺東導報》,但經營情況不佳。
1948年12月12日臺東縣國大代表陳振宗等地方人士支持下,申請改為《臺東新報》,陳振宗出任發行人,正式發行日刊報紙。
1950年10月11日 由於虧損太大,宣佈停刊。
1952年7月12日中國國民黨臺東縣黨部主任委員吳若萍出面主持,才得以復刊。但因銷售範圍僅限於花蓮與臺東兩縣,缺乏廣告收入,經營困難,只能勉強維持。
1961年元旦 終於宣告停刊。停刊後迅速轉手,買主易名為《遠東日報》再重新發刊。
1978年 經營權再轉移,改名為《自強日報》,此次轉手發行地也從臺東遷往彰化
1980年4月17日 《自強日報》以新台幣四千萬元轉賣給林榮三的聯邦集團。
1981年1月1日 改名《自由日報》,正式成為中部地區之地方報紙。
1986年9月15日 該報獲准遷至臺北縣新莊市發行。
1987年9月 再度更名為《自由時報》,並開始積極往全國性報紙之規模發展。兩年後報社總部自新莊遷至臺北市南京東路。此後,在經營者努力之下,《自由時報》成功發展為目前臺灣數家大報之一。
1999年8月 《自由時報》開始在每週一至週五的清晨,向臺北市各高中高職供應大量完整版的報紙,免費供應各校師生,由班級幹部於晨間拿教學日誌時帶回各教室,同時期還有同屬泛三重幫宏國集團的大成報也搭上順風車進入校園,類似行銷手法一般稱為「免費報」。這是台灣報社首次使用「免費報」來提高「閱報率」,但大部份「免費報」的發送也僅止於公共場所由人力向不特定人派發,沒有公然進入校園的。其後《中國時報》及《聯合報》也想要以類似手法,在捷運站外或學校贈送報紙提高閱報率。
1995年4月 《自由時報》在美國大紐約地區發行的華文姐妹報《美東自由時報》創刊,與《自由時報》是代理關係,創辦人是江蕙美
2007年1月 民進黨人士與美國親台灣僑民領袖共50多人籌措捐助12萬美元給當時已面臨財務危機的《美東自由時報》。
2008年6月14日 由於不敵財務危機、無法拓展讀者群、無法拓展廣告主,《美東自由時報》宣佈停刊。

發行概況

《中國時報》自
政黨輪替後慢慢轉向,已經無法吸引泛綠讀者;加以《台灣日報》停刊,許多泛綠讀者轉向《自由時報》,在幾乎獨占泛綠讀者的情況下《自由時報》的閱報率已經成為台灣前兩名(另一則為《蘋果日報》)。2007年,《自由時報》在「傳統三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首先加入中華民國發行公信會(ROC-ABC)進行有費報發行量稽核(ROC-ABC在稽核發行量時不列計「免費報」,即免費供不特定人士自由取閱的報紙),結果稽核報告證明於2007年3月期間每日平均實銷量超過72萬份,大幅領先同時期的《蘋果日報》約21萬5千份,並由公信會正式認證為「稽核期內」全國第一大報。對此結果,《聯合報》表示正在評估是否加入,《蘋果》及未加入之《中時》則不予回應。
《自由時報》除了發行量及閱讀率全國第一,在新聞品質上更嚴格要求、精益求精,提供必經嚴格查證、版面清楚乾淨的優質新聞內容,滿足讀者所需的最佳閱報品質及視覺觀感,自然吸引到最優質的讀者群。而零售報只是銷售量每天變動的冰山一角,隱性的訂戶讀者才是長期深入閱讀的銷售關鍵。訂戶的閱報時間固定舒適、閱報時間長,才能達到真正「深入閱讀」的優質閱讀品質;而且訂戶的閱報習慣穩定,確保廣告天天都
能被閱讀並且記憶;同時,訂戶對報紙的信賴感高,廣告刊登的說服能力當然更強。


資料來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Service/about.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7%94%B1%E6%97%B6%E6%8A%A5

http://www.adobe.com/tw/showcase/pdfs/200808_liberty_times.pdf





中國時報背景:

1.《中國時報》在中華民國政黨輪替前,被視為較為支持民主運動的報紙。
1986.9.28中國時報》是唯一於頭版刊載該消息的紙媒。
   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講座教授李金銓說:「(台灣)解嚴後,……尤其是《中國時報》不畏橫逆,突破封鎖,毅然刊登警備總部圍剿陶百川的事件,以及報導民進黨成立的消息,阻止民主化的逆轉。」
2.評論專欄較他家充實,其論壇「時論廣場」之文章亦反應社會之多樣化觀點。
3. 較詳盡的國際及兩岸新聞、專題報導。
4. 犯罪新聞較不會未審先判。
5. 解禁後,雖被認為是「淺藍」媒體,但依然保留了較多多元聲音存在的空間。
6. 《中國時報》在過去半個世紀中,也多次因為新聞報導而與政府關係緊張。
7. 大篇幅刊載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更幾乎讓具中常委身分的創辦人余紀忠與掌權的蔣經國國民黨政府決裂。
8. 中時報系還是臺新聞人才培養基地,對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貢獻良多。
9. 中國時報集團在2000年民進黨執政之後,漸被台灣島內部份泛綠人士片面認定為認定為「統派媒體」、或是與執政者關係較為密切的媒體。
10. 《中國時報》一直以日本《讀賣新聞》為學習的對象
11. 旺旺集團接掌中國時報後,董事長蔡衍明個人已有政治立場,並曾直接要求中時報系遵循其政治理念。同時大量引述中國官方觀點。
  ﹡例如引用如中評社等被認為是中國官方傳聲筒的媒體。
  ﹡部份引自中評社的激進文章甚至會加註「編按:本文由《中評社》提供,內容不代表本報立場。」等字眼作為避嫌

中時媒體
  中時媒體集團是台灣最大的媒體集團,也是唯一擁有網路、報紙、電視、廣告等不同平台的媒體集團,營運範圍包括網路、報紙、電視、出版、旅遊、廣告、活動等,因應數位匯流的世界趨勢,目前朝向數位化多媒體方向經營。
時報廣告獎,是華文廣告圈中歷史最悠久的廣告獎。1990年代起也開始舉辦大型藝文展覽,如黃金印象展
  目前中時媒體集團包括「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愛女生」、「時報資訊」:經營資料庫等業務、「中時電子報」、「中天電視」、「中國電視」、「商訊出版」、「時藝多媒體」、「時報國際」、「時報文教基金會」、「艾普羅民意調查」、「時報旅行社」:與日本讀賣旅行社合作。,而


歷史沿革
  1950 創辦,由余紀忠創辦。名稱為《徵信新聞》,主要內容為物價指數。
1960.1.01 改名為《徵信新聞報》,成為綜合性報紙。
1968.9.01 更名為《中國時報》。
1987.7.15 解嚴後,《中國時報》開始致力於台灣社會共識之建構。
  2002 余紀忠辭世後,報社交由次子余建新接管,長女余範英任副董事長。
2005.12.24
於香港註冊成立,由中國時報系控制的榮麗投資公司持有兩成權益的財團收購了原由中國國民黨旗下,中央投資公司擁有的中國電視公司、中國廣播公司及中央電影公司(即「三中」),連同較早前由《中國時報》獨自收購的中天電視,成為同時擁有電影、有線電視、無線電視的跨媒體集團。
2007.08.02 進行版面改版
2008.06.18
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表示,因媒體環境改變,廣告市場衰退而影響經營,中國時報風格將轉型成菁英報,七月會公布裁員減張方案。
2008.11.04 蔡衍明買下中時集團。
2008.11.05 
《中國時報》刊登一則聲明:「中時媒體集團基於對社會的責任與使命,在經營環境日益艱困之際,為期永續經營發展,決定邀請旺旺集團蔡衍明先生接棒經營。」


集團出售
中時集團因旗下《中國時報》虧損嚴重,董事長余建新有意將《中國時報》、中天電視等媒體,售予已成功在臺灣落腳的壹傳媒集 團。此後,香港媒體紛紛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話,稱黎智英與餘建新的談判已接近最後階段,預計交易將在十一月披露。 不料3日出現峰迴路轉變化,原本有意購買卻因故放棄的旺旺集團回頭和中時談判,提出較高的金額,並一次買下中時、中天、中視三媒體。旺旺集團老闆將以204億元新臺幣的金額,取得中時集團所有媒體的經營權。
  旺旺集團同日表示,任何對媒體的投資,純屬蔡衍明個人股東行為。


【併購者】
﹡旺旺集團董事長 -- 蔡衍明
﹡在中國有巨額投資的台灣旺旺公司老闆蔡衍明,以二百億台幣的大手筆收購《中國時報》集團,引起爭議,不少人質疑其資金可能來自北京。
﹡創立旺報

【蔡衍明背景】
想當娛樂媒體人的蔡衍明,只有高中畢業。蔡衍明表示,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他反對多讀書。甚至制定了一個規矩,孩子到18歲都不再升學,全部進入公司。這遭到不少非議,但蔡衍明篤信「混街頭比讀書可以學到更多。」

蔡衍明是旺旺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長。
去年起,蔡衍明從食品業跨行,成為中國時報集團最大股東,台灣中天電視的經營者,也是香港亞洲電視在2009年的新投資者,旗下擁有的媒體橫跨中港台三地。

【購買動機】
欲借傳媒力量促進兩岸關係。
蔡衍明收購中時後提出的四大經營理念。
  1 旺台灣
  2 旺中國
  3 化解兩岸誤解
  4 讓全世界的華人都快樂。

【結果】
  引爭議:傳播界的反動
  親中疑慮

沒有留言: